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甲午夜开车送朋友乙回家,因超速驾驶,刹车不及时,将经过人行横道的周某撞倒。乙对甲说:“没有人看到,快走。”甲加速离去。周某随即被他人送往医院,但因抢救无效,于当晚死亡。甲将乙送回家后,心里不安,便返回肇事地点,并向在事故现场取证的警察交代了上述事实。
甲午夜开车送朋友乙回家,因超速驾驶,刹车不及时,将经过人行横道的周某撞倒。乙对甲说:“没有人看到,快走。”甲加速离去。周某随即被他人送往医院,但因抢救无效,于当晚死亡。甲将乙送回家后,心里不安,便返回肇事地点,并向在事故现场取证的警察交代了上述事实。
admin
2014-09-11
41
问题
甲午夜开车送朋友乙回家,因超速驾驶,刹车不及时,将经过人行横道的周某撞倒。乙对甲说:“没有人看到,快走。”甲加速离去。周某随即被他人送往医院,但因抢救无效,于当晚死亡。甲将乙送回家后,心里不安,便返回肇事地点,并向在事故现场取证的警察交代了上述事实。
请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1)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2)对甲进行量刑时应注意哪些情节?
(3)乙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
选项
答案
(1)甲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甲在驾驶途中,因超速驾驶,刹车不及时,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行人死亡,其行为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2)在对甲量刑时,应注意的情节有:①交通肇事后逃逸。甲在撞倒行人后,为了逃避法律追究而驾车离去,其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具有适用较重档次法定刑的情节,但甲的行为不应被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②自首。甲在逃跑后,基于个人意愿,自动回到事故现场,向警察主动交代犯罪事实,应认定为自首。(3)乙的行为不构成犯罪。乙作为乘车人虽然指使肇事者甲逸,但因受害人的死亡与甲的逃逸行为之间没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交通肇事罪以及对共犯和量刑的认定。刑法的案例分析题一般都是以罪名判定以及如何量刑为主要考查方式。因此,只有牢记各个罪名的犯罪构成以及类似罪名之间认定的关键,才能顺利解答。此外,对于各种量刑情节必须予以重点掌握,这是完成案例分析的基础性知识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BEx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关于制宪权的表述,正确的是()。(2012单18)
根据我国宪法,下列关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2015单17)
明朝成化年间,一日本留学生与一威尼斯商人在泉州因琐事发生殴斗,日本留学生受重伤。按《大明律》的规定,审理此案应依据的法律是()。(2019单38)
下列情形中,符合我国法定免责条件的有()。(2016多49)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44条第1款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下列关于本条文的表述,正确的是()。(2014单5)
《宋会要辑稿》:“州狱翻异,则提刑司差官推勘;提刑司复翻异,则以次至转运、提举、安抚司。本路所差既遍,则又差邻路。”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材料并回答下列问题:(2016分析69)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宋朝何种司法制度?该司法制度的含
《唐律疏议·断狱律》:“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傍无证见;或傍有闻证,事非疑似之类。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者,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请运用中国法制史的知识和理论,分析上述文字并回答下列问题:(2013分析69)依照唐
甲欠乙100万元货款,已到还款期,但由于甲目前仅有资产50万元,不够偿还对乙的债务。但是,丙欠甲70万元债务,也已到还款期。乙要求甲行使对丙的债权,遭到甲的拒绝。于是乙以自己的名义起诉到法院,要求代位行使甲对丙的债权。丙称合同具有相对性,自己只对甲承担债务
下列不属于刑法理论上的罪状概括的是()。
随机试题
人可作为其终宿主和中间宿主的寄生虫有
每种完整的蛋白质分子必定具有
浅Ⅱ度烧伤创面主要表现是
楼梯按结构形式分为()。
下列关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说法,正确的有()。
次贷危机从2007年春季开始显现,发生在()并席卷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世界秩序中的“旧”与“新”总是相对而言的,由旧到新永远是一个变动、渐进、甚至是曲折的演进过程,且新旧秩序之间从来不存在绝对的时间界限,只能从历史的角度选定一个标记性的时间作为分界。任何具有现实意义的关于世界新秩序的讨论,一定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之下。
下列属于公民诉愿权的有()。
十进制数111转换成二进制整数是()。
"Themoregadgetsthereare,the【C1】______thingsseemtoget."saidHonoreErvin,co-authorofTheEtiquetteGirls:ThingsYou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