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司法
论述“携带凶器抢夺”的认定。
论述“携带凶器抢夺”的认定。
admin
2022-03-17
46
问题
论述“携带凶器抢夺”的认定。
选项
答案
所谓凶器,是指在性质上或者用法上足以杀伤他人的器物。性质上的凶器,是指枪支、弹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本身用于杀伤他人的器械。这些凶器具有杀伤力,甚至是专为杀、伤人而制造,国家禁止个人携带。用法上的凶器,是指从使用的方法看,可能用于杀伤他人的器械。根据司法解释的精神,行为人随身携带第二类器械进行抢夺,有证据证明该器械确实不是为了实施犯罪准备的,不以抢劫罪定罪。 认定所携带的凶器在抢夺过程中是否发挥作用。“携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显示型携带。即行为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不仅携带具有杀伤性的器具,而且在抢夺财物时以各种方式暴露或者暗示其携带该武器,并能为被害人所感知。在这种情况下,已经对被害人起到胁迫作用,是抢劫罪构成的暴力威胁要件之一。显示自己携带凶器进行抢夺的行为,本身完全符合普通抢劫罪的构成要件,这种行为比当场扬言进行暴力威胁的抢劫行为,在危害程度上有过之而无不及,应当直接适用《刑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二是使用型携带。即行为人携带凶器抢夺后,在逃跑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携带凶器应具有随时可能使用或当场能够及时使用的特点,即具有随时使用的可能性,而且在逃跑的过程中确实进行了暴力使用,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认定为转化型抢劫。根据司法解释的精神,使用型携带更强调携带凶器抢夺的现实使用性,而不是潜在的使用可能性。三是隐藏型携带。如果行为人仅仅持有可能成为凶器的器具,但其主观上没有利用该器具胁迫他人的意图。或者非法携带枪支、匕首等管制刀具,但在抢夺时藏而不露,被害人也未感知其存在的,则不应以抢劫罪论处,因为行为人此时携带的器具对抢夺行为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作用。行为人在携带凶器而又没有使用凶器的情况下抢夺他人财物的,不应成立转化型抢劫。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BL9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主观题试卷题库法律职业资格分类
0
主观题试卷
法律职业资格
相关试题推荐
案情:徐某系某市国有黄河商贸公司的经理,顾某系该公司的副经理。2005年,黄河商贸公司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将国有公司改制为管理层控股的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徐某、顾某及其他15名干部职工分别占40%、30%、30%股份。在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委托某资产
材料:案例一:2005年9月15日,B市的家庭主妇张某在家中利用计算机ADSL拨号上网,以E话通的方式,使用视频与多人共同进行“裸聊”被公安机关查获。对于本案,B市S区检察院以聚众淫乱罪向S区法院提起公诉,后又撤回起诉。案例二:从2006年
近年来,社会中出现了种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现象。如,2002年,经人介绍,北京某商贸公司打算购买某企业欲出售的一套房屋,双方商定了价格、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时间。可过了没多久,售房企业就将该套房屋以更高的价格卖给了别人。为此,商贸公司要求售房企业承担违约责任
试述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答题要求:(1)运用掌握的法学知识阐释你的观点和理由;(2)说理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表达准确;(3)答题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500字。
我国《选举法》中规定,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名额,由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当前,有人对该规定提出了质疑,认为它违反了宪法上的平等原则,也有人认为该规定是合理的。 请你运
某日傍晚。农民甲某与乙某等在晒谷场上联合脱大麦粒.当为乙某家脱第二遍麦粒时,甲某拿起铁叉叉麦草。结果一铁叉戳在躲藏在麦堆里捉迷藏的10岁女孩丙某右太阳穴上,甲某发觉女孩倒地以后血流满面、一声不响。立即放下手中铁叉躲到一边。为了逃避责任.甲某非但没有及时抢救
论述1923年《中华民国宪法》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介绍贿赂罪
纯正的不作为犯
结果加重犯
随机试题
关于职业性肿瘤,正确的描述是
关节软骨分层不包括
下列理论是用于解释经济周期的根源的是()。
形成初步印象的正确操作是()。
埃斯沃斯把幼儿的依恋划分为哪几种类型?
一、注意事项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对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二、资料1.200
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
关于UNIX操作系统,以下哪种说法是错误的?()
下列关于集线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HowtoBeEffectiveReaders?I.IntroductionofreadingandhowtobeeffectivereadersA.IntroductionofreadingAmethodofa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