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一直居于班级前列。中考时发挥得不太理想,考分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低5分。父母设法让小明进入一所市重点高中就读。进入高中学习的头几个月,小明心想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卯足了劲,刻苦学习,成绩也一直居于班级平均线以上。可是第一学期末的两次

admin2018-08-22  29

问题 小明在初中学习阶段,成绩一直居于班级前列。中考时发挥得不太理想,考分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线低5分。父母设法让小明进入一所市重点高中就读。进入高中学习的头几个月,小明心想不能辜负父母的期望,卯足了劲,刻苦学习,成绩也一直居于班级平均线以上。可是第一学期末的两次年级统考中,小明成绩的总分排名却落到班级第37名。寒假中小明没有休息,希望通过加班加点复习,迎头赶上。但第二学期开学后的几次测验中,小明的成绩一直没有起色,上课的时候,老师也很少让他回答问题。特别是数学成绩经常在班级倒数十名的圈子里徘徊。小明开始怀疑自己头脑是不是缺乏数学细胞。原来语文一直是小明的优势学科,现在也开始明显退步。自此以后,小明就提不起精神,不想看书。有时放学回家连书包也不动。近来已经有一个多月没有上学了。父母对小明也批评过,也骂过,都无效果。
    问题:利用动机理论解释小明弃学的原因。

选项

答案(1)归因理论。归因理论认为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原因的推断,通过影响其情绪感受和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从而影响后续学习的动机。小明进入高中后,在几次年级统考中名次后移,虽经努力而未见成效,就将自己的学业失败归之于能力低下。这一消极归因使其感到羞愧,对未来学习结果的预期也很不乐观,因而降低了学习的积极性。 (2)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首次提出,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该理论认为人总是愿意在自己有成功把握的事情上投入精力。小明进入高中后由于几次考试连续失利,因消极的归因模式而导致自我效能感降低,对学习成功的期望降低。当“改变失败结局”的目标一再受挫后,他体验到了更多的失望、焦虑,因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3)成就动机理论。成就动机是指一种努力克服阻碍、施展才能,力图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趋势。小明从原来的相信自己的能力到由于成绩不理想怀疑自己的能力,开始厌学,形成了能力不足以胜任学习的观念后,出现了逃学现象。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CyeR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