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材料

admin2009-02-15  26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作文考试不同,是对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材料
   (1)在应试教育不断受到挑战的今天,北京远郊门头沟区斋堂镇一个名为灵水村的地方,却大张旗鼓地举办着第二届中国“金榜”文化节。来自上海、四川以及北京门头沟区本地的6位“高考状元”,被施以最高礼节,先由大红轿子抬进场,再骑着高头大马,按照旧时科举状元的派头骑马游街,引来附近数千名群众观看。主办方还决定,今后要将各地的文理双科高考“状元”名字造册铭记、刻碑立传,并珍藏在《中国科考文化展览馆》内。人们纷纷议论,这是“科举风”重刮,还是应试教育在走回头路?
   (2)金榜节未尝不可。在第二届“金榜节”中,中科院吴院士作为嘉宾出现在现场,他的职责是为前来的高考状元们揭一个“重德载道,金榜题名”的牌匾。吴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之所以参加“金榜节”,是觉得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文化活动。“这些高考状元在竞争中取胜就是冠军,人们可以比武当然可以比文,举行这样的活动可以鼓励人们奋发向上。在一个小村子举行这样的活动,就更有意思了。”
   至于举行这样的活动,是否是对“科举”制度的一种认可,吴院士未作正面回答:“我们至少不能用落后的历史观点看待这个问题,其实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上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不能否认科举制度的历史价值,毕竟时代不同、背景不同,选拔人才的方式就会不同。我觉得现在再提‘金榜’、‘状元’,从广义上说是可以的。”记者问及吴院士,如果一味地鼓励孩子通过应试教育来实现人生价值,会不会影响下一代人的成长,吴院士说自己一直很反对应试教育,现在的孩子作业太多,让人觉得很不舒服。
   (3)希望考生能朝拜灵水。记者在“金榜节”上见到了门头沟区委的一位负责人黎某——本次“金榜节”的策划者之一。当记者问他举办“金榜节”是否怕人指责,黎某表示自己就是希望通过争议扩大影响,让人们知道灵水村。“我们就是想让人们觉得灵水很神秘,我们这个时代太缺少个性,培养孩子的观念也有争议。以前我们是‘三人行必有我师’,为什么就不能是‘三人行我必先’?为什么非得要‘孔融让梨’呢?中国的孩子太中庸了,缺乏个性,通过高考状元这一系列活动,孩子们至少会承认自己的价值,增强他们的斗志。科举有利有弊,但只是综合社会现象中的一个链条,单个抽出来批判就片面了。”
   黎某甚至毫不隐瞒地告诉记者,举办“金榜节”对于灵水村而言,是一个发展经济的好办法。“灵水村为什么出举人出大学生?就是因为这个地方人杰地灵,以后考生和家长在考试前可以到灵水村来,吃核桃、喝山茶,再找找感觉,朝拜一下,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能增强考生的自信心。”
   (4)在“金榜节”上,记者发现今年北京门头沟区高考状元李某很有些“状元”气派,当其他状元在台上缩手缩脚不知所措时,这个小女孩却非常沉稳。“我没觉得办这个‘金榜’节有什么不妥,毕竟这对于我过去多年的努力学习是一种肯定,而且对我以后的学习也会是一种激励。今天坐轿子、骑马,让我找到了一点当年状元回乡的感觉。”李说自己是门头沟的孩子,家乡举办这样一个旨在推动旅游的活动,她自然应该参加。她告诉记者,高考结束后,她参加了很多这样的庆祝活动,也见到了很多领导,应该说提前接触和感受了社会生活。记者问李,现在很多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都未必会被刻碑立传,一个只有18岁的小女孩凭借一次高考就名人史册,是否有些惶恐。谁料李梦瑜很坦然很平静地说:“我没觉得诚惶诚恐。”
   (5)在“金榜节”上,主办方还特意将这个村子最后一位举人的小儿子、66岁的刘法财老人从内蒙古请回灵水村。记者了解到,刘法财老人9岁就离开了灵水村,现在刘家的老宅也已经被毁掉了。老人此次回来有什么目的呢?
   刘法财说:“我的心愿其实很简单,就是重振灵水雄风,为这个地方的建设添砖加瓦。我父亲是科举制度中最后一批举人,也是我们村子最后一个举人,当年他对戒烟、对抗日的态度都是很超前的。我回来就是想让人们知道,举人村并不是空有其名,当年举人们留下的文化和精神依然在,同时证实我父亲这个举人是真的。现在村子里这么穷,地里收成少得可怜,通过旅游来解决衣食问题也是件好事。”
   记者还了解到,刘法财老人在内蒙古当老师,他表示其实自己对“金榜节”上的一些东西和做法不敢苟同,只是希望主办方口头上的承诺能变成现实。“我唯一明白的道理,就是知识改变命运,这在一个穷山村依然通用。”
   (6)记者在采访中,时常能听到主办方工作人员对“举人”“科举”的一些新奇谈论,如“‘金榜’节是科举制度的产物,因为考试这个制度一直没被废除过,甚至公务员考试也有其影子”“举办‘金榜’节就是振兴科技,让举人文化、举人经济得以发展,挖掘更深的文化底蕴”。
   但是,记者经历的却是一个让人充满感慨的“金榜节”:宣传中说的全国62名高考状元大部分没来,韩国的高考状元也没来,部分嘉宾也没来;看客们没有山呼海啸,没有高呼祝贺,作为主角的高考状元们有的紧张得手足无措,有的老练得如同官场老手。当地一位教师百感交集地说:“让孩子这么早接受成人游戏,对他们的成长实在是一种摧残。”
   (7)灵水村有两棵1 700年的老树,一棵是柏抱桑,一棵是柏抱榆。老人们说,两棵树各有寓意:“人桑百岁,少年发奋”“少年发奋,方可顶天”。在灵水村人的生活里,崇尚文化并不在某个节日里,而是在一种流传下来的生活态度里。或许,“金榜节”根本就不曾属于这个小小的村落……
   (8)“状元节”上的众生相。2003年8月8日,农历立秋的日子,天下着雨,原本这里的人们会按照传统习惯,在村落里支起无数口大锅熬粥,将粥免费供应给过路的行人,因为这一天是他们村的一个特殊节日——秋粥节。然而,这一天,一个以高考状元为噱头的中国“金榜”文化节在这里开幕了,骑马游街坐轿子,状元来了,专家来了,喧嚣的“金榜节”打破了这里的宁静……
   (9)“举人村”的秋粥节。8月8日凌晨4时多,灵水村的男男女女们就起床开始熬粥了。67岁的刘老一家也和其他农户一样,担水、烧火。村口的六只大锅也在火上支了起来,过往的人们你家添一碗豆子,他家倒一碗花生,有什么粮食就倒什么粮食,没粮食的则添一瓢水、加一抱柴。刘说,自己以前并不知道村里有什么“金榜节”,只知道这里曾出过22个举人、2个进士,村子多年形成的风气是淳朴有序,“我们每年都特别重视秋粥节,因为我们村的一个刘举人在一次旱灾和一次水灾时,开仓放粮,熬粥给老百姓吃。后来为了纪念他,纪念他那批举人留下的民风和文化,老百姓就创建了秋粥节,每年立秋家家熬粥供给路人及邻村人来吃。”刘老有三个孩子,一个初中毕业,一个高中毕业,还有一个大专毕业。大孙子也已经上了中专,但老人觉得遗憾的是,现在年轻一代已经听不进去村子的故事了,那些举人们留下的文化典故,孩子们也不大愿意听。
   (10)落榜者抬轿,中榜者坐轿。早上6时多,村子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附近村里很多孩子都被请来做观众和助手。孩子们穿的薄T恤被雨水淋透了,记者看到一个戴眼镜的当地胖胖的男孩,站在大红轿子前有些发抖。记者问他,是不是一会儿要抬轿子,他说是。记者又问,如果他抬的是今年的高考状元会乐意吗?男孩吃惊地瞪圆眼睛说:“不会吧?”胖男孩告诉记者,自己是邻村的学生,今年初中毕业了,但没考上高中,希望有机会上个中专什么的。“不可能让我抬吧,我们可都是初中毕业的学生,抬个高中毕业生,太过分了吧!”
   上午10时30分,开幕仪式终于举行了,记者看到主办方果然让那些年纪尚小的孩子们做起了轿夫,而胖男孩和同伴们抬的正是宣传资料上所说的上海高考状元。旁边一个认识小男孩的中年妇女向同伴笑着说:“快看,落榜的抬轿,高中的坐轿!”
   (11)“状元”不愿“撒谎”。当一个高考状元骑马走过主席台时,记者发现那些孩子们强忍着笑,表情极不自然。他们下马时,记者一行围住了来自上海的高考状元,“我本来不想来,是他们(主办方)要我来的,还委托了我的校友,又特热情。我就当作旅游来了。”他紧张得似乎快绷不住了,终于他发作了:“其实我不是上海的状元,这都是他们炒作的!我以后再也不会参加这样的活动了。”说完,飞也似的逃向主席台。
   记者随后了解到,主办方宣传的四川高考状元只是四川宜宾市的高考状元,而上海的高考状元也只是一个小地区的高考状元。在这种活动中,他们还不习惯成人的用词用语,将这种称谓上的斟酌看得很重。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孩子们的“道具”生活结束了,因为文艺演出开始了。记者发现,现场并没有出现宣传资料中的“群众欢呼”的场面,老百姓们更像是看精彩的演出。

选项

答案在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大张旗鼓地举办了第二届中国“金榜”文化节。来自上海、四川以及本地的6位高考状元,被施以最高礼节:先由大红轿子抬进场,再骑着高头大马,按照旧时科举状元的派头骑马游街,引来附近数千名群众观看。主办方决定,今后要将各地的高考“状元”名字造册铭记、刻碑立传,并珍藏在《中国科考文化展览馆》内。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D3f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