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制度研究以其渐进性、文明积累、注重传统而独具历史特点。以“英国的制度创新”课题设计一个教案。

admin2010-01-18  13

问题 英国的制度研究以其渐进性、文明积累、注重传统而独具历史特点。以“英国的制度创新”课题设计一个教案。

选项

答案 英国的制度创新 【教学目标】 1.熟悉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民主政体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脉络,记忆重要历史人物、重要政治文件的名称及主要内容。 2.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本特点和渐进式政治改革的特征。 3.了解英国代议制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经济原因。 4.正确分析英国代议制在其政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权利法案》、责任内阁制和普选权的广泛性。 难点:英国代议制的形成与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英国是现代西方的资本主义强国之一,同学们知道现在是谁在统治着英国吗?(由学生回答,再投影出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和首相卡梅伦的相片),为什么英国是由女王和首相共同掌权?英国究竟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其实英国的这种政治制度在近代已经确立,并沿用至今。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追溯英国这种政治制度是如何确立、发展、完善的。 二、讲授新课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投影:《大宪章》签署的背景—中世纪的英国是一个封建君主专制的国家,英国国王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国王把国家的土地分赐给贵族,贵族必须向国王提供劳役和赋役。13世纪初,英国国王在对法兰西的战争中失利,为了夺回失地,英王向贵族进一步征税征兵,加重了贵族的负担,如果有贵族拒绝的,就会遭到国王的秘密杀害。在这种背景下,1215年,贵族起兵,迫使英王签署了《大宪章》。 让学生阅读课本有关《大宪章》片段内容,结合背景,分析《大宪章》主要表达的思想,教师强调这是英国第一次明确国王也必须服从法律,没有人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这是后来《权利法案》的先声。 教师讲述:17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逐渐形成并壮大。英国处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之下,斯图亚特王朝的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信奉“君权神授”,厉行君主专制,经常触犯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议会中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代表,对国王推行的政策和专横行为不断进行指责,在议会中形成了反对派,他们支持《大宪章》,积极要求限制王权。从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8年的“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国王是被议会“邀请“来的,国王权力的来源已不是上帝而是议会了,并制定了《权利法案》作为国王登基的条件。 让学生看《权利法案》部分内容,完成思考题:《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什么思想? 答: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运用法律的方式限制国王的权力,这是《权利法案》吸取了《大宪章》的重要部分。 教师总结讲述:《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英国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也就是确立了英国沿用至今的政体,英国的统治方式从人治转向法治。可见,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过渡的历史就是政治权力进一步从国王向议会转移的历史。 过渡:《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加强了议会的权力,议会具有立法权、司法权、财政权,但《权利法案》还没有解决国家的行政的决策和执行问题,这是《权利法案》的一个局限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内阁逐渐独立出来,英王逐渐成为一个“统而不治”的君主,责任内阁制逐渐发展成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国王召集咨询会议本是英国的传统,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少了,而从议会多数党领袖中来遴选内阁成员也渐成惯例。乔治一世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沃尔波尔就成了实际上的首相,全面主持政府工作。内阁的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随着议会在“光荣革命”中的胜利,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地位更突出了。首相和内阁必须从多数党选出,两党制逐渐形成。列举英国出兵伊拉克的例子:内阁首相布莱尔是由下议院多数党选举产生,所以他要出兵伊拉克.一般是很轻易就在下议院获得多数票通过,但也有120多名工党议员对政府动议投出的反对票使首相布莱尔蒙受了打击。那反对的那部分议员怎么办呢?他就需要首相为自己的决策进行辩护,但是无论辩论结果如何。只要下议院是多数票通过了,最后英国就可以出兵伊拉克。讲述这个例子,让学生讨论分析: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议会和政府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学生讨论完后,教师总结:在责任内阁制下,英国的议会与政府的关系体现为:内阁必须得到下议院议员的支持,内阁设首相必须是下议院多数党的领袖。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这样,内阁制的建立使英国的立法机关得以控制行政,但又不减低后者的行政效率,调节了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此外,也可以看得出:英国的内阁是对议会负责的。综上,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即是行政能力由国王向内阁转移的过程。通过学习英国的责任内阁制,我们了解了英国的内阁。在中国的明朝,明成祖也设了内阁,那么我们比较一下:明代的内阁与英国的内阁有什么区别?(投影)先由学生讨论分析,最后教师完善答案:英国的内阁制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产物.其内阁制下的内阁是独立于国王之外的机构。而中国的内阁制是封建制度之一,是皇帝强化封建统治的产物。过渡: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后,责任内阁制得到不断发展完善,但是,最初议会的权力基本上掌握在资产阶级化的大贵族手中,其他阶层根本无法参政,于是,各个阶层都为争取普选权而斗争。终于使政治民主化得到实现。 (三)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 设两个问题:1.英国民主化的趋势是如何发展的? 2.普选权的广泛性能否说明民主化的程度? 由学生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后归纳以上问题的答案。 教师参考: 1.(1)光荣革命后,英国议会的权力掌握在资产阶级化的新贵族手中。 (2)1832年,在英国第一次选举制度改革中,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代表首次获得进入议会的权力。 (3)在19世纪后半期的两次议会改革中,成年男子获得普选权,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的议员在院中首次超过半数。 (4)20世纪,女子逐步获得普选权。 2.答案是肯定的。在人口不多、经济发达、教育普及的国家里,广泛的普选权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明民主化的程度比较高。 (四)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引导学生分析: 1.连续性。近现代英国的主要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几乎无一不是从中世纪继承下来的历史遗产。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从英的内阁到责任内阁制。 2.渐进性。英国制度的发展变化都是徐缓渐进式的,英国君主立宪制在17世纪末形成,以后逐渐发展完善, 实现了全面的民主化。 3.创新性。如内阁本是国王召集的咨询行政机构,革命后内阁作为国王的私人会议的成分减弱,内阁逐渐独立行事,于是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责任内阁制。 三、结课 以设计问题的形式结课。 投影问题:一位英国的宪法权威人士曾说:“上下两院如果作出决定,就是把女王本人的死刑判决书送到她面前,她也不得不签字。”这句话说明了英王的什么地位?结合17世纪有关史实扼要说明英王地位的变化。 参考:1.说明了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没有实权,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前,英王实行封建专制统治,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的君主制,革命后议会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总结:可见,英国政治发展的历史,就是国家权力由英王移转于议会,议会政治、政党政治不断发展,内阁制逐渐形成,民主范围不断扩大,具有英国特色的代议制度逐步形成与确立。它为美国、法国、德国等后起的国家的民主政治体制的建立提供了范本。 【板书设计】 第8课渐进的制度创新 一、从《大宪章》到《权利法案》 (政治权力:国王一议会) 1.《大宪章》 2.《权利法案》 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个人统治一集体统治 人治一法治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行政能力:国王一内阁) 1.内阁制 1721年,沃尔波尔担任英国第一首相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物集体负责 2.两党制 三、代议制下的民主化趋势 1.1832年议会改革 2.普选权的发展 四、英国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 1.连续性 2.渐进性 3.创新性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Duzq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