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立宪派及其活动

admin2016-07-11  57

问题 清末立宪派及其活动

选项

答案 清末立宪派一般指清末在野的主张立宪并且积极参与和推动宪政改革的士绅群体。立宪派大致包括以下互有交叉的两部分人:清末立宪团体的参加者,特别是其中的组织者和活跃分子;谘议局和资政院的部分议员。立宪派的核心身份是开明的士绅群体,其领袖人物大多是举人或进士出身,其著名者有梁启超、张謇、郑孝胥、汤寿潜、谭延闿等。 20世纪初,清末立宪派所参与的主要立宪活动有: 宪政宣传。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创刊后,积极宣传革命理论,立宪派于是以《新民丛报》为喉舌,积极回应,进行宪政宣传。论战高潮集中于1905年到1907年之间,立宪派主张,中国应建立“君民同体”的君主立宪制度,要开国会、立宪法,一方面限制君权,一方面提升民权。他们认为,不能以暴力来推翻清政府,只能循序渐进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国会请愿。1906年,清廷下诏宣布“预备仿行宪政”;1907年秋,上谕宣布在中央筹备资政院,各省筹备谘议局;1908年8月,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上举措,使得立宪派能够公开集会活动。 所谓国会请愿运动,是立宪派呼吁清廷速开国会、实行内阁制的一场政治运动,以江苏谘议局议长张謇为领袖。第一次国会请愿代表团于1910年1月齐集北京,向都察院呈递了“速开国会”请愿书。朝廷发布的上谕中保证“宪政必立、议院必开”,但以“国民智识不一”为由拒绝了请愿要求。当年6月,立宪派进行第二次国会请愿,请愿代表除各省议员,还包括各省商会、学会及华侨代表等,他们在请愿书上还征集到了30万人的签名,向都察院呈递了十份请愿书。但清廷仍然拒绝。立宪派继续发动第三次国会请愿运动,这次请愿声势更加浩大,各省民众积极响应,甚至一些督抚要员也联名上奏,请求立即组织责任内阁,明年召开国会。在此情况下,清政府不得不做出让步,宣布将原定为九年的期限提前三年,改于宣统五年(1913年)召开议院。对此,立宪派认为请愿已经成功,但部分人士仍感不满,继续进行第四次请愿活动。但1911年5月成立的责任内阁中皇族成员占了5个,这与立宪精神大相违背。 清末立宪派的积极活动对于宣传宪政、发展民间力量、促进社会转型等无疑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然由于立宪运动的破产,部分立宪派逐渐倾向于革命。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E0T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