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以下引语中的一条或几条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作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1.读书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胡适 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南北朝】刘勰 3.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唐】钱起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admin2016-06-21  48

问题 就以下引语中的一条或几条发表自己的看法。写作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800字。
1.读书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胡适
2.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南北朝】刘勰
3.曲终人不散,江上数峰青。—【唐】钱起
4.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唐】王维
要求:思路清晰,文字通顺,用词得体,结构合理,文体恰当,文笔优美。

选项

答案 读书与做人 胡适先生曾言:“读书要在不疑处有疑,做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这短短两句话,既是他传奇一生学问道德的鲜明写照,他以对学术的区分,划分了怀疑的边界,也给予后来人在读书和做人两方面无尽的启迪。 读书贵在一个“疑”字,所谓“疑”即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是胡适在杜威的实证主义和赫胥黎的怀疑主义影响之下一生所奉行的读书、做学问的准则。在读书和做学问方面,怀疑是一个优良而古老的传统。远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就对他的老师柏拉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怀疑柏拉图的理性主义和理想国实践论,哪怕提出理论的是他的授业恩师。读书一道,贵在求真而已。掌握了多数真理的话语权的人我们称之为权威或者圣人,然而真理总是受到时间、空间乃至人的经历认识的局限。这就需要我们打破权威,打破对自身认识的局限,大胆地怀疑。曾经戴震在私塾念《大学章句》时问他的老师:“此何以知为孑L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老师说朱子言之。戴震又问:“朱子何时人?”日:“南宋。”又问:“孔子、曾子何时人?”日:“东周。”又问:“周去宋几何时?”日:“几二千年。”又问:“然则朱子何以知其然?”师无以应。朱子身为南宋时人,又何以知东周时事?那么他所撰写的《大学章句》有多少是孔子思想的传述就值得怀疑了。然而怀疑并不是漫无目的的。讲究“有几分证据,讲几分话”,只可假设,不可武断。这一点在胡适文章《辨伪举例:蒲松龄的生年考》中有所体现,胡适根据材料不断推翻自己原有的论断,把实证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读书需要严苛,立足于怀疑的土壤之上,做人却大可宽厚,即所谓“不疑”。三省吾身其中一条便是与朋友交而信之。从文化到思想,从时局到政治,尽管胡适不乏论敌,但“我的朋友胡适之”简直成为半个世纪间社会名流互托身份的一个符号。究其根源,也不过在于“不疑”二字,这既是对情谊的笃信,也是思想上平和宽厚的表现。这从胡适和鲁迅的关系中也可见一斑。他们曾并肩作战,后来分道扬镳,各行其是。鲁迅的文章,常常冷嘲热讽胡适,胡适从不还击,在他看来,这般非理性的攻击,“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他对鲁迅,该肯定始终肯定,鲁迅的身后事,该帮忙照旧帮忙。政见上的不同也并不损伤他们旧时情谊,不影响胡适对鲁迅才华人品的认同。 读书与做人,疑与不疑,正是为人处世的两把标尺,适时引导着你、规范着你。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EY5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