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甲因为泄露内幕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在缓刑考验期内甲又犯间谍罪,依法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12年多选41)
甲因为泄露内幕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在缓刑考验期内甲又犯间谍罪,依法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12年多选41)
admin
2013-05-13
64
问题
甲因为泄露内幕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5年,在缓刑考验期内甲又犯间谍罪,依法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关于本案,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2012年多选41)
选项
A、甲构成犯罪,应当从重处罚
B、对甲应当处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C、对甲应在5年以上8年以下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D、对甲应在5年以上10年以下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答案
B,C
解析
根据《刑法》第65条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在本题中,甲又犯间谍罪是在缓刑考验期内,而非“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故甲不构成累犯,排除选项A。根据《刑法》第56条的规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于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可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的,依照刑法分则的规定。间谍罪属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故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故选项B应选。根据《刑法》第77条第1款的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根据《刑法》第69条的规定,判决宣告以前一人犯数罪的,除判处死刑和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因此,对甲执行的刑期是5年以上8年以下(3年+5年),故选项C应选,选项D错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G0J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规定追捕盗、贼及其他犯罪者的法律是()
下列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下列有关古代法律或法典制定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甲京剧团与乙剧院签订合同演出某传统剧目一场,合同约定京剧团主要演员曾某、廖某、潘某出演剧中主要角色,剧院支付人民币1万元。演出当日,曾某在异地演出未能及时赶回,潘某生病在家,没有参加当天的演出,致使大部分观众退票,剧院实际损失1.5万元。后剧院向法院起诉京
西周时期规定过失犯罪减轻处罚的刑法原则是()。
以下能够成为法律解释对象的有()。
(2017年真题)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实行宪法宣誓制度的决定,下列人员中,在就职时应当进行宪法宣誓的有()。
简述法律关系客体的种类。
2017年3月1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该法第八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不得违反法律,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第十条规定:“处理民事纠纷,应当依照法律;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请结合上述材料
法律责任作为一种否定的法律后果应当由法律规范预先规定,包括在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之中,当出现违法行为或法定事由的时候,按照事先规定的责任性质、责任范围、责任方式追究行为人的责任。这是法律责任归责原则中的()
随机试题
我国在霍乱的防治研究中,将检出的霍乱弧菌区分为流行株和非流行株,对这两类菌株及其引起的腹泻病人的医学处理有所区别。两类菌株的区分若选用5株噬菌体把菌株分为32型,其中流行株的噬菌体型是哪几型
海绵窦综合征表现为
A.吸气性呼吸困难B.呼气性呼吸困难C.混合性呼吸困难D.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E.伴体循环淤血的呼吸困难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表现为
下列情况下沟通的信息易被曲解的是( )。
下列各项中( )属于建筑法明确规定的内容。
对于证券公司提交()的申请,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自受理之日起20个工作日做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Ⅰ.要求审查董事任职资格Ⅱ.要求审查监事任职资格Ⅲ.破产申请Ⅳ.变更公司章程
“受托代理负债”科目的期末贷方余额,反映民间非营利组织尚未清偿的受托代理负债。()
某社会服务机构拟向某基金会申请资助,基金会要求该机构编制预算并列出服务项目的开支及所需资源设施。为满足基金会的要求,该机构在编制预算时宜采用()。
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实现共享软硬件资源和信息。下列直接使用到云计算技术的是()。
对同一事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