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对官员每3年考核一次,是清朝官场的例行公事。1724年又是考核年,直隶巡抚李维钧考核吴桥县令常三乐。通过认真听取下属意见,查阅文书档案,走访地方士绅,李维钧给常三乐写了两条评语:一是“操守廉洁”,是个清官;二是“懦弱不振”,工作打不开局面。据

admin2023-01-16  40

问题 材料
    对官员每3年考核一次,是清朝官场的例行公事。1724年又是考核年,直隶巡抚李维钧考核吴桥县令常三乐。通过认真听取下属意见,查阅文书档案,走访地方士绅,李维钧给常三乐写了两条评语:一是“操守廉洁”,是个清官;二是“懦弱不振”,工作打不开局面。据此,他建议平调常三乐去管教育,因为教书育人对操守要求高,工作量却不大,对他而言比较适宜。雍正帝看了报告,朱笔一挥:撤职!理由很简单,县域是社稷基石,县令责任重大,常三乐没有责任心,本身就是失职渎职,还要等着出大事吗?
    清官去世后到阎王殿见阎王,说自己一生清廉,去百姓家不搜刮只喝一口茶,无愧于鬼神。阎王说,他桌上的木偶连百姓家的茶都没有喝过。
    《说苑》有载,爱民如子的郑国丞相景差,见一百姓于严冬时节蹚水过河冻得发抖,便立马上前用衣襟裹其腿,暖其身。之后,此事成一美谈,广为流传。但是,这位众人眼中的好丞相,在晋国大夫叔向看来却很不称职。叔向认为,“一个好官吏上任3月能修缮沟渠,上任10月可建桥搭梁,家畜都不至于浸湿蹄脚,更何况是人?”
    问题: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选项

答案材料反映了为官不为的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一种非理性的官员评价标准:不贪腐的“清官”就是“好官”。在这种评价标准之下,一些官员一边追求清廉的好名声,一边却是碌碌无为,失职渎职,为国为民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实际上,为官不为的“清官”就是庸官,跟利欲熏心的贪官一样,都不是人民需要的官员。人民需要的是既“廉”又“能”的好官,作风上正派廉洁、两袖清风,工作上敢于担当、为民谋福,二者缺一不可。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GZ8D777K
本试题收录于: 专业科目题库公选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