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化,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变革?

admin2018-06-02  25

问题 面对全球化,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变革?

选项

答案面对全球化,我们的教育应在以下方面做出变革: (1)正确把握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关系,明确教育发展的定位。 教育本土化可以理解为全球教育思想与中国教育实际的融合,它是使全球教育思想转化为我国教育实际,并因而体现出本土特征的过程。 本土化并不是割裂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它所强调的是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及社会条件下的更新、变迁,这种更新、变迁是由外来文化的冲击所造成的。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融合了本土价值取向和与之有较大差别的外来文化,使双方都发生了一些转变。一方面传统文化改变了自己固有形态,糅合了外来文化中的有利因素;另一方面,外来文化也改变了自己的表现形式,以适应传统文化的要求。两者间的双向流动、更迭,才使得彼此都有生存发展的契机。可见,“本土化”是外来文化与本民族传统文化相互沟通、融合的过程,是外来文化及传统文化改变自己的初始形态以适应社会文化发展要求的过程,也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发生碰撞必然要出现的一个阶段。由此可见,教育的本土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正确处理本土教育传统与外来教育因素关系的过程。既要立足本土,从本国实际出发,又要积极借鉴一切外来优秀的教育发展要素。 (2)辨识全球化对教育带来的影响,有意识抵御全球化的风险。 要认清全球化进程产生的消极影响和风险:一是不要对全球化抱有太多的幻想,要认识到现有的全球经济体制本身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经济全球化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对教育来说也同样如此;二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认识到全球教育规范或标准的相对性。在这一前提下寻求教育多元发展的框架。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要注意摒弃同质化趋势,尊重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的多样性,承认教育发展目标和组成部分的多样性。 (3)拓展全球视野,加大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教育。 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教育,必须破除国别限制而顺应教育全球化的时代趋势。教育应超越国家的地域、政治、经济、文化界限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核心是加大国际理解和全球意识的教育。 所谓“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多文化共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地球村村民所必备的资质为目标,以实现“共生”和“公正”为目的的“全球化”教育。这里的“共生”是指不同文化、宗教、民族在尊重和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寻求人类共同生存的途径;而“公正”是指尊重一切人的基本权力,保障最起码的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水准。前者以尊重差异为前提,后者以追求平等为目标。国际理解教育以解决国际社会的问题为主题,内容涉及了解世界各种文化、理解世界的多元性和国际社会所面临的人口、贫困、环境保护等现实问题,认识世界的各种关系和不同文化社会的相互依存性,从而提高对国家和民族的认识,增加个人的责任感。在态度和情感上还要培养学生认识自我、尊重他人的态度,使其接受世界的多元性,学会共处,学会合作。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Gku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