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

admin2017-01-13  19

问题 给定资料
    1.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艾媒咨询发布的《2015中国“互联网+”传统文化发展专题报告》显示,71.2%的中国网民会通过网络了解传统文化,通过电视媒体、传统纸媒、线下传统文化展馆的分别占53.2%、49.6%、21.6%。网络已经成为网民了解传统文化的首要渠道。
    9.1%的在线传统文化APP用户对产品使用体验表示非常满意,41.3%的用户表示“一般”。艾媒咨询分析认为,目前“互联网+”传统文化各细分领域产品处于探索阶段,产品的功能相对单薄,在用户体验上尚待改进优化。
    69.1%的“互联网+”传统文化用户认为当前相关服务商对传统文化生搬硬套,产品缺乏内涵。同时.网络平台杂乱以及传统文化信息错漏也成为用户的主要痛点,两者分别占比58.2%和43.6%。当前,“互联网+”传统文化行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缺乏规范化,由此导致了平台杂乱、信息错漏等问题。基于“互联网+”传统文化的特殊性,行业在缺乏积累的情况下,暂时难以提供给用户符合文化内涵需求的产品。
    对于“互联网+”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大部分手机网民持乐观态度,其中持“非常看好”以及“看好”的占比达到68.4%。基于互联网在其他领域的成功融合,用户对“互联网+”的推动普遍持积极态度,而传统文化产业则有望通过互联网焕发新的活力。
    2.2016年春节期间,媒体上、公众间对于年味变淡的讨论似乎少了许多。由于互联网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持续影响与渗透,人们似乎已渐渐接受互联网对传统春节的影响与改变。办年货,不再去市场、实体商店,而是通过网购完成;写春联,也不再自己绞尽脑汁想了,而是去网上查阅现成的好对子;红包更不用说,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不再压在孩子们的枕头下,而是通过微信红包或支付宝转账即可;春晚也不用大家团团围坐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几个钟头了,无论身处何方.拿着IPAD和手机就可随时观看。拜年更是如此,以前都是大年初一,人们穿上新衣服走亲访友,如今微信拜年、短信拜年成了表达心意的捷径。
    有专家分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种全新的基于互联网的新的年俗文化正逐渐形成。当然,对此还有不少专家表示忧虑。有民俗学家指出,这样的节日缺少仪式感,久而久之,节日在互联网漂亮的外衣下,最终会丧失鲜活的生命力。不过,也有人持更为开放的心态,认为数字化让年俗有了更新的表达,在朋友圈上晒晒年夜饭、在群里抢抢红包,联络下久未联络的老同学,打破了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让传统的年俗有了更广博的共享空间,激发出活力和新鲜感。因此,没必要因互联网对于传统年俗的改变过于感伤,更没必要固守旧俗。
    在许多学者看来,互联网带来的“新年俗”能否固化成一种文化,并最终形成一代人的集体记忆,是研究互联网对传统年俗影响的重要问题,也是最为根本的问题。
    “互联网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聚合、连接与沟通,这一点与年俗所代表的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有契合之处。年俗中,无论是围炉夜话、全家守岁,还是和和美美吃顿年夜饭,都是寓意团圆。借由互联网联络亲朋、旧友也是意在于此。”北大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秀丽分析,“但同时应该看到,互联网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强调个体与独立性。正如人们聚拢在一起,通过一台电视看春晚,边看边聊的机会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每个人手持一个终端各看各的、各聊各的。互联网时代,人们在虚拟空间上的连接更紧密了,但现实空间中的关系却淡了。随之带来的,将是传统年俗中最宝贵的仪式感与虔诚度的渐渐逝去。”
    除此之外,互联网持续不断带来的新鲜感与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和历史感之间的矛盾,也是许多学者担忧的方面。有专家认为,一种习俗如果要沉淀成为一种文化.不仅需要广泛的参与度,还需要时间的沉积,方能最终固化为一种文化和集体记忆。但互联网的重要特质是新,每天甚至每时每刻都有新形式、新创意。互联网带来的新年俗能否最终沉淀成为一种能够经历时间考验的文化,目前还很难下定论。那么,随之产生的问题是,一旦这种以创新为特质的互联网年俗没能最终形成一种文化,若干年后,在互联网浸润中长大的孩子,有关春节的集体记忆将会变得零散而破碎。
    3.近年来,泰山皮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围绕皮影进行的生产性保护工作超乎想象:成立皮影电子商务公司开发移动应用,成立皮影影视制作公司制作皮影动漫节目,成立皮影餐饮公司打造“皮影范”主题餐厅……泰山皮影的生产性保护工作俨然成为一项以“皮影”为主题的创业项目。
据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院长范正安介绍,泰山皮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现在由泰山皮影艺术研究院、泰安市正安文化传媒公司、北京市皮影范文化发展管理有限公司三部分组成。“泰山皮影的团队有100多人,从事泰山皮影戏的艺术创作、衍生品研制、泰山皮影戏的演出、电子商务、影视制作和餐饮开发等工作。”
    泰山皮影较早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很多泰山皮影戏的经典剧目和平时重要活动视频都发布到优酷、乐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扩大了泰山皮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皮影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世界各地。“互联网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就不能简单地在网上卖东西了。”范正安说。如今,泰山皮影与互联网的融合更深了一步。泰山皮影成立了北京市皮影范文化发展管理有限公司,开发“收徒”移动APP,构建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与非遗爱好者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非遗爱好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切磋交流,扩大了非遗的传播渠道。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大潮下,泰山皮影利用“合作+众筹”的模式进行“皮影范”主题餐厅的众筹开发,现在已经成功完成了泰安市一家“皮影范”主题餐厅的众筹,将开门营业。
    如今去泰安旅游,爬爬泰山,看看泰山皮影、泰山封禅大典演出,品尝泰山豆腐宴、泰山驴油火烧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诸多非遗项目直接进驻了景区,让游客在看风景的同时体验当地特色非遗文化。
    据泰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徐涛介绍,泰安市目前已经在泰城的步行街通天街、泰山封禅大典景点的泰山东街等附近设立了非遗一条街.进驻具有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十几个。“为保证非遗项目能长期留驻景点园区,景点园区一般采取‘前期补贴、后期提成’的做法与非遗项目合作。这样较好地解决了非遗项目初期生存困难的问题。同时,也为景点带来了人气和分成收益。”
    4.近年来,朔州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
    朔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朔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非遗保护政策。成立了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积极组织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及研究等工作,并将非遗保护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朔州市各级政府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非遗保护保存经费列入了本级财政预算,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纳入区域城乡规划。截至目前,朔州全市共有9处非遗保护利用设施。
    从2009年开始,朔州市市县两级文化主管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非遗调查,共发现有价值的非遗线索4395条,并对这439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整理调查资料43万字,收集代表性实物600余件。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朔州市通过积极筛选申报,科学认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全市共有93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3名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如此,朔州市还开展了各类性质的培训活动。其中,朔州秧歌戏项目在大同艺术学校进入中专班选修课,3位传承人进校园讲学,培训学员40多名;晋北道情戏项目在右玉职业中学进入选修课,两位传承人进校园讲学;右玉剪纸项目保护单位开设剪纸学习培训班,免费培训学员710余人。
与此同时,朔州市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来关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越来越多的民间社会文化组织参与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来。朔州市先后成立了朔州市民歌协会、朔州踢鼓秧歌协会、朔城区戏曲保护中心、右玉县老年道情演出团、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右玉剪纸家协会等20多家社会民间组织。2015年春节,朔州踢鼓秧歌到北京展演,获得第32届春节龙潭庙会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展演金奖,有力地扩大了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泰山皮影较早地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很多泰山皮影戏的经典剧目和平时重要活动视频都发布到优酷、乐视、爱奇艺等视频网站上,扩大了泰山皮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皮影产品通过网络销售到世界各地。“互联网深入到生活的各个层面,就不能简单地在网上卖东西了。”范正安说。如今,泰山皮影与互联网的融合更深了一步。泰山皮影成立了北京市皮影范文化发展管理有限公司,开发“收徒”移动APP,构建非遗传统技艺传承人与非遗爱好者沟通交流的渠道,通过移动互联网应用,非遗爱好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与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切磋交流,扩大了非遗的传播渠道。在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的大潮下,泰山皮影利用“合作+众筹”的模式进行“皮影范”主题餐厅的众筹开发,现在已经成功完成了泰安市一家“皮影范”主题餐厅的众筹,将开门营业。
    如今去泰安旅游,爬爬泰山,看看泰山皮影、泰山封禅大典演出,品尝泰山豆腐宴、泰山驴油火烧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了。诸多非遗项目直接进驻了景区,让游客在看风景的同时体验当地特色非遗文化。
    据泰安市文广新局副局长徐涛介绍,泰安市目前已经在泰城的步行街通天街、泰山封禅大典景点的泰山东街等附近设立了非遗一条街.进驻具有当地特色非遗项目十几个。“为保证非遗项目能长期留驻景点园区,景点园区一般采取‘前期补贴、后期提成’的做法与非遗项目合作。这样较好地解决了非遗项目初期生存困难的问题。同时,也为景点带来了人气和分成收益。”
    4.近年来,朔州市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其中。
    朔州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朔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等非遗保护政策。成立了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积极组织开展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咨询、论证、评审及研究等工作,并将非遗保护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朔州市各级政府将非遗保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非遗保护保存经费列入了本级财政预算,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纳入区域城乡规划。截至目前,朔州全市共有9处非遗保护利用设施。
    从2009年开始,朔州市市县两级文化主管部门先后组织开展了3次非遗调查,共发现有价值的非遗线索4395条,并对这439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整理调查资料43万字,收集代表性实物600余件。
    为更好地保护传承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朔州市通过积极筛选申报,科学认定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目前,全市共有93名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3名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不仅如此,朔州市还开展了各类性质的培训活动。其中,朔州秧歌戏项目在大同艺术学校进入中专班选修课,3位传承人进校园讲学,培训学员40多名;晋北道情戏项目在右玉职业中学进入选修课,两位传承人进校园讲学;右玉剪纸项目保护单位开设剪纸学习培训班,免费培训学员710余人。
与此同时,朔州市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来关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市越来越多的民间社会文化组织参与到非遗保护的队伍中来。朔州市先后成立了朔州市民歌协会、朔州踢鼓秧歌协会、朔城区戏曲保护中心、右玉县老年道情演出团、应县耍孩儿综合艺术团、右玉剪纸家协会等20多家社会民间组织。2015年春节,朔州踢鼓秧歌到北京展演,获得第32届春节龙潭庙会全国优秀民间花会展演金奖,有力地扩大了朔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
5.“如何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力传承,在新时代下焕发崭新的魅力?”在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工作培训班及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讨论会上,黑龙江大学历史旅游文化学院教授李朋做了专题讲座,对拓时代下的非遗保护传承提出了问题和思考。
    李朋在讲座中谈到:“现在有一个时髦的词‘互联网+’。我们不但能肯定我们不是赶时髦,甚至还有些无奈、不得不的被迫感。不是我们的‘非遗保护+互联网’,而是人家互联网加不加我们的问题。即为什么要‘移动互联+非遗保护’?”在移动互联的时代,技术赋权将为非遗保护打开突围的天窗。同时,年轻人是非遗传播的主要对象,他们是网络的原住民,网络是他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渠道。要把握非遗保护的未来,就要吸引住移动互联时代的年轻人。过去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可能是从10张报纸50个频道中做选择;但今天却是在亿万与自己或密或疏的社会关系的人群中选择,从自己的朋友圈、同事圈、兴趣圈等社会关系中,按照亲疏关系、信任度、喜好度来构建自己的信息源。所以要利用三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公号)、微视频和APP等平台力量发展非遗事业,让“互联网+”走进非遗保护中,它不仅仅是展示工具的变化,更是在构建社会关系。
    6.说起传统村落,几个数据总是被反复提及:2000年,中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2010年锐减为271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我国传统村落面临衰落的严峻现实由此可见一斑。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以及对于传统古建保护的宣传推广,传统村落的社会价值、文化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情感价值等逐渐为公众所知,也逐渐聚集起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民间力量。而随着网络众筹的兴起,众筹资金进行传统村落保护也逐渐展开——山西大泉村、林家坡村,安徽绩溪仁里古村等众筹项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支持。
    “传统村落保护是项艰巨的任务,不仅涉及建筑的改造、保护、修缮、利用,更要完善水、电、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传统村落专家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罗德胤表示,“城市里,人口密度大,经济条件好,能够很快收回基础设施投入的成本,实现良性循环。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人口密度小,经济相对落后,但基础设施投入的成本却降不下来,什么人都不愿意去投钱,也没钱,只能由政府承担责任,进行持续、大额投入。”
    另外,传统村落保护还面临诸多技术难题。罗德胤分析,城市里的建筑、家居装修的技术是相对成熟的,使用的材料都是工业化的产品,有成熟的装修与施工人员。但对于古村落建筑的改造、修缮,现有的技术、材料都需要进行很大程度的改造,部分现有的技术甚至是不适用的。“如何让传统建筑的砖木土石等建筑材料顺利与现代水电结合,目前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
    罗德胤表示,改造一个小的老房子与建造一个新的小洋楼,其经济成本差不多,但小洋楼空间会扩大、居住舒适度会增加,如果让村民自发选择,一定会选择后者。“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主动保留老房子,做到自觉和自愿。”
    “由于我国传统村落、传统民居数量众多,政府财力相对有限,开展更广阔范围的传统村落保护,势必需要更加大众的方法,互联网众筹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途径。”罗德胤说。通常来讲,众筹只需要每个人拿出百八十块钱,不占用其他的时间和精力,却又能够带来足够的参与感和满足感。“通过众筹捐赠是保护古村的新思维和新方法。在信息时代,众筹融资模式能够极大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古民居的保护,达到良好的效果。”安徽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吕斌谈到,这种方式一方面缓解了资金短缺难题,同时也是一个宣传和传播保护古建的理念与价值观的过程。
    “目前众筹来的社会资金,许多都在做‘旅游村落’,而不是‘村落旅游’,简言之,想保护的少,想利用的多,而所谓的利用,就是按照众筹者的口味变造珍贵的传统村落,以经济价值冲淡文化价值,这是与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的目的背道而驰的。”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李华东建议,众筹不能只筹钱,更难也更重要的是筹智,让传统村落保护、文物保护、规划、旅游等学者都参与进来。“在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之前,先弄清楚‘保护它的什么“怎么利用它’‘哪些绝对不能动’‘哪些可以动“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动’。”
    以乡筹网“乡筹翁丁行动”为例,首先组织了20多位来自金融、文化、建筑、生态和互联网等领域的专家,以及15名工作成员驻村3个月,对翁丁村房屋进行修缮改造,对每一户进行测绘存档,制作传统造房工艺、房屋改造和建设的指导手册及图集;然后,由驻村创客工作站研发翁丁佤族文创视觉符号体系,设计相关衍生品;另外,还对村民进行房屋保护、旅游服务提升、电商技能等培训。乡筹网首席执行官叶先锋说,“做好了前期的功课,才能保证传统村落的科学保护和开发。”
    7.当下,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国学传播也在进行“互联网+”的转型。如何使“高深莫测”的国学与互联网实现无缝对接,如何改善目前“国学热”中良莠不齐的传播现象,成为国学传播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2016年1月28日下午,在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杂志举办的第六期“网络传播沙龙”中,与会嘉宾就“国学文化的网络传播”展开对话。
    对于目前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的“国学热”,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王杰表示,“热”是和“冷”相比较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讲,今天的国学“热”是相对于其在“文革”时期遭遇冷遇而言,但是和常温相比,今天的“热”仍然不够,距离在全民中形成对国学的尊重、认同以及了解还有很大距离。此外,国学“热”中还有一些“虚热”成分,如低俗化、功利化、迷信化、排外化现象。“我们应该正本清源,更好地把国学中的精华展现给国人,使其从中汲取养分。等到全民都认同国学的时候.国学才算真正‘热’了起来。”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副主任蔺玉红认为,所谓的“国学热”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次回归。“曾经我们对现代化的急迫关切让我们离传统越来越远,造成了传统和现代的紧张,甚至导致价值失衡和社会失序。”她表示,这次回归来源于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国学传播者对此应给予呵护和推动。
    “有人问国学是否适合通过互联网传播,我想这不是适不适合的问题,是一定要做的事情,否则国学在当代就不可能复兴和光大,因为互联网已经成为现在孩子们的生存方式。”蔺玉红说。她同时强调,在“互联网+国学”传播的过程中,创新的主要是形式和渠道,内容上还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孔子基金会理事长王大千认为,尽管国学自古至今的传播过程中经历了媒介翻天覆地的变化,即从竹简到网络,但实际始终都体现了互联网精神。如孔子在杏坛开讲,教授弟子不以其年龄和身份做区分,“己欲利而利人,己欲达而达人”……其中体现的开放、共享、平等、利他等,恰恰与今天互联网精神的内涵相通。
    王杰是“领导干部学国学”微信公众号的创办人。该号在近日的“文传榜.2015”之“网络十大国学公号”投票中位居榜首。他介绍,“我面对的是政府官员,所以我会选择与其修身做人、为官为政、廉洁自律相关的内容,通过历史上的故事、箴言,使他们有所感悟”。事实上,王杰团队的国学传播使用了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除该微信公众号外,还形成了《领导干部国学大讲堂》丛书,开创“领导干部学国学全国行”活动。
    文化因仓颉造字得以记载,因蔡伦造纸得以流传,如今因互联网得以更广泛传播,国学自然不例外。但不容忽视的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国学传播现象在便捷、低成本的互联网手段下更为凸显。与会专家表示,目前国学传播的大量问题症结在于师资力量薄弱。   
    王杰表示.国学在复兴中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出现了庸俗化、排外化、功利化倾向,比如有些传播者对国学一无所知却打着国学旗号敛财。他强调,传播者只有提高自身的国学素养,才能有底气面对受众,否则就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而且,对内容的讲授决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和现实结合,有所扬弃,以古鉴今。
当下,国学仍然不够“热”,且存在“虚热”成分。假如你是某市文化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请结合“给定资料7”,给国学传播机构写一份倡议书,以促进国学真正“热”起来。
要求:
(1)内容具体,只写正文;
(2)语言生动,条理清晰;
(3)不超过450字。

选项

答案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国学传播也积极进行“互联网+”的转型,并引发了“国学热”,但这种“热’,仍不够,且存在“虚热”成分,以及低俗化、功利化、迷信化、排外化现象,距离在全民中形成对国学的尊重、认同以及了解还很远。为加强国学网络传播,促进国学真正“热”起来,特发出以下倡议: 首先,积极拥抱互联网,秉持互联网精神,推动“互联网+国学”,创新传播形式和渠道。其次,大力培养国学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加强对现有师资的培训,提升其国学素养;加强对师资队伍的管理、考核,清除借国学敛财者。最后,根据受众的特点和需要,选择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播内容,注意与现实结合,以古鉴今。 “国学热”的出现,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国学传播机构应该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积极推动“互联网+国学”,以更加灵活的形式和渠道展示国学精华,以帮助人们尊重、认同、了解国学,从而促进国学真正“热”起来。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HBf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