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夫妇因8岁的儿子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非常痛苦。一天,甲给儿子要喝的牛奶里放入“毒鼠强”时被乙看到,乙说:“这是毒药吧,你给他喝呀?”见甲不说话,乙叹了口气后就走开了。毒死儿子后,甲、乙二人一起掩埋尸体并对外人说儿子因病而死。关于甲、乙行为的定

admin2021-01-31  25

问题 甲、乙夫妇因8岁的儿子严重残疾,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非常痛苦。一天,甲给儿子要喝的牛奶里放入“毒鼠强”时被乙看到,乙说:“这是毒药吧,你给他喝呀?”见甲不说话,乙叹了口气后就走开了。毒死儿子后,甲、乙二人一起掩埋尸体并对外人说儿子因病而死。关于甲、乙行为的定性,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08/2/7)

选项 A、甲与乙构成故意杀人的共同犯罪
B、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包庇罪
C、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构成遗弃罪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无罪

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共同犯罪与不作为。正犯甲是作为的故意杀人罪,这较好认定。对于乙的行为性质的认定,涉及三个问题:
(1)乙对儿子的死亡能否构成不作为犯?乙是其子的父母,依法具有保护其人身的法定作为义务,能够履行而不履行,造成结果.符合不作为犯的客观条件。
(2)乙不救助的行为能否认定为“杀人”行为,以故意杀人罪定罪?首先考查乙的不救助行为能否被认定为“杀人”行为?在当时的情况下,乙如果阻止,则死亡结果极大可能不发生;不阻止则必死无疑。不阻止的不作为行为,支配着死亡结果,与一般杀人行为性质相当,可以认定为“杀人”行为。主观上,乙对儿子死亡的心态,明知自己的不作为必然导致死亡结果而拒不履行作为义务,系故意。可构成故意杀人罪。只有乙阻止后,死亡结果也不太可能被避免,乙的不作为行为不能支配死亡结果时,才能认定为遗弃行为,本案情况不是如此,故乙不能构成遗弃罪。
(3)甲、乙二人可否构成共同犯罪?杀害儿子的直接实行者是甲,但是,负有救助义务的乙如果救助,则儿子不死亡的可能性极大。也就是说,是甲(作为)、乙(不作为)两行为结合起来才导致了死亡结果,甲、乙的行为对于死亡结果具有共同性,应可认为是共同行为。乙虽无与甲共同实施犯罪的明示故意,但其以不作为的默示形式以不作为的方式参与,至少可认为是片面的帮助犯(承认片面的帮助犯是共同犯罪)。
(4)由此,甲、乙可构成共同犯罪,甲是作为的实行犯;乙是不作为的帮助犯,罪名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
(5)之后的掩埋尸体行为,由于是本犯实施,对共犯人进行包庇,欠缺期待可能,不能构成包庇罪或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从而选项A正确。BCD错误。
(6)为何不认为乙与甲是共同正犯呢?这就涉及到乙的行为是正犯还是共犯的判断。根据通说观点(采西田典之的观点),如不作为者实施作为,本应“确实地”(具有“十之八九”的可能)避免结果发生之时,属于不作为形式的同时正犯;如果只是“有可能使得结果的发生更为困难”,则属于不作为形式的帮助犯。本案应属后者。到底还是甲的作为行为导致了儿子的死亡。乙能阻止时不阻止,其对死亡结果的作用是次要的。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Ixr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