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1】叶丽萍:因为热爱,所以执著 她最初工作于基层乡镇医院,而今经常活跃于国际医学舞台,或作学术报告,或进行现场手术演示,其精湛的技术使国内外专家叹为观止——某报4月30日一版头条刊出题为《从乡镇医院走向国际医学舞台》的通讯,报道了浙江省台州医

admin2016-03-01  68

问题 【材料1】叶丽萍:因为热爱,所以执著
    她最初工作于基层乡镇医院,而今经常活跃于国际医学舞台,或作学术报告,或进行现场手术演示,其精湛的技术使国内外专家叹为观止——某报4月30日一版头条刊出题为《从乡镇医院走向国际医学舞台》的通讯,报道了浙江省台州医院内镜中心主任叶丽萍32年孜孜不倦持续苦学的事迹。一串串数字沉淀了叶丽萍几十年磨一剑的艰辛和执著:主持开展微创新技术、新项目20多项,每周坚持专家门诊坐诊2.5天,接诊6000余人次,胃肠镜下微创手术1000余例……
    这些辉煌的数字背后,却是叶丽萍对家庭的愧疚,她太忙了,忙得无暇顾家。
    叶丽萍对医学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
    枯燥的医书,她一捧起便感书香扑面,然而书香背后却满是焦糊味:一次她边读书边将高压锅里的剩饭加热当早餐,竞将高压锅连外壳放到煤气灶上烧,塑料的焦糊味顿时弥漫满室;钢精锅炖肉,她忘情于书乡,直到邻居高喊“起火了”,她奔至厨房时,钢精锅已通红,火焰直舔油烟机……
    台州市卫生局一位副局长对叶丽萍的忘情学习很有体会。一个休息日,叶丽萍有事约李副局长见面,可李副局长在约定地点左等右等不见人影,遂给叶丽萍拨通电话,她竞茫然地问:
“你有什么事?”原来她因读书入迷早将约定的事忘了。
    叶丽萍没有业余生活,工作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但她却乐在工作中:完成一台漂亮的手术,治愈一位病重的病人,救活一个垂危的生命,都会使她产生更加强烈的责任感。为这种责任感所驱使,她会以更大的热情奔向下一台手术,扑向下一位病人。
    记者问叶丽萍如此忙碌辛苦吗,她笑着回答:“病人需要我。有什么比拯救生命更让人欣喜呢。我热爱这份职业,一点都不感觉辛苦。”
    在临海工业园某工厂从事技术管理工作的张学云,了解叶丽萍的先进事迹后说道:“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我们都应该像叶丽萍一样爱岗敬业、刻苦学习。作为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我也要钻研技术,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材料2】屠呦呦与青蒿素的发现
    2011年被誉为诺贝尔“风向标”的拉斯克一狄贝基临床医学研究奖授予了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并提炼出用于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的杰出贡献。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的世界级大奖一。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基础生命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蒿素作为治疗疟疾的一种药物挽救了无数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贫困地区的儿童。直至今日,疟疾已经肆虐人类上千年。早期的诊断和治疗可以降低疾病发病率,预防死亡和阻断传染。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了一项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旨在抗击耐受氯喹的疟疾,其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由于该项目的保密性质,这项工作的内容当时并不为外人所知。
    屠呦呦教授是我国著名药学家。1969年1月,她被任命为北京中药研究所523课题组的组长,负责对传统中医药文献和配方的搜寻与整理。在调查和收集过程中,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个中草药药方和380多种中草药提取物。最终发现了青蒿素,为战胜疟疾带来希望,青蒿素的发现成为现代医学史上的一项伟大成就。1 981年10月,屠呦呦在北京代表“523项目”首次向到访的世界卫生组织研究人员汇报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成果。
    【材料3】科学研究要有长远打算,不能“赶任期”
    随着2011年诺贝尔奖各个奖项获奖名单陆续公布,“诺奖”又成为热议话题。人们发现,诺贝尔奖获奖成果基本上都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考验。这至少给了我们一个警示:科学研究要有长远打算,不能“赶任期”。
    据统计,诺贝尔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获奖者取得成果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7.73岁、41.15岁、42.20岁,而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的平均获奖年龄分别为50.16岁、50.78岁、50.86岁。以此推算,诺奖获奖者获奖时间离取得成果时间,平均在10年之后。如果再加上学术研究时间,则从启动该项学术研究到获奖,时间要在15年以上了。比如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从1973年首次提出树突状细胞概念,到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时间长达近40年。
    15年,相当于我国大学校长和地方领导三个任期,这就意味着“功成未必在我任期”。就算科学研究者能耐得住寂寞以求“十年磨一剑”,主管领导能“熬”得住吗?恐怕很难。看国内各种学术研究计划,普遍以3—5年为限,都要求科研人员务必在3—5年出成果。为了“功成能够在我任期”,“一刀切”的量化式考核就必然成为常态。
    在科研领域,一个科研工作者一辈子能做出一两个突出成果已很不容易,但在量化式考核逼迫之下,他们就不得不去干一些“小儿科”的事,跟踪别人的研究成果,在边缘领域搞些小创新。若问中国人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至少可以算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今,“赶任期”现象在科学研究领域有愈演愈烈之势。古语云:“欲速则不达。"在科研领域盲目追求快出成果,只会是有数量无质量,多跟踪模仿而少有原创性重大成果。这是在浪费科研工作者的智慧,也是在浪费科学研究资源,拖“科技兴国”的后腿。
    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不知就不知,不懂就不懂,不懂的不要装懂,而且还要追下去,不懂,不懂在什么地方;懂,懂在什么地方。老老实实的态度,首先就是要扎扎实实地打好基础。科学是踏实的学问,连贯性和系统性都很强,前面的东西没有学好,后面的东西就上不去;基础没有打好,搞尖端就比较困难。我们在工作中经常遇到一些问题解决不了,其中不少是由于基础未打好所致。一个人在科学研究和其他工作上进步的快慢,往往和他的基础有关。
    【材料4】“红色院士”王仲奇: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1994年3月18日,全国第六届自然科学成果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在如潮的掌声中,发动机弯扭叶片的发明人之一王仲奇教授走上领奖台,他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目前哈尔滨工业大学历史上获得的自然科学类的最高奖项,也是全国同行业最高奖之一。
    王仲奇的名字在动力机械学界响亮起来。面对这一切,他心潮难平:从28岁起,在弯扭叶片的研究领域中,他已摸爬滚打了34年。
    王仲奇是“红小鬼”,14岁就在身为著名歌唱家的姐姐王昆的引导下参加了革命。1960年,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的王仲奇,获得了到前苏联公派留学的机会,求知若渴的王仲奇格外珍惜这段时光。经过潜心钻研,他提出了一种发动机新型叶片——弯扭叶片的三维成型理论和设计方法。这项发明能使发动机的能量损失下降30%~50%。这一开拓性的设计理论,不但在当时具有现实意义,而且还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项目。王仲奇因此获得了前苏联发明与发现委员会颁发的“发明优先权证书”。1962年,王仲奇载誉而归。正当他打算在叶片研究领域大展身手之时,随之而来的一场浩劫阻断了他的研究工作。十年后,当王仲奇再次全身心地投入科研工作时,却发现国外的科学家早已在弯扭叶片的研究上,超越了自己。“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恨不得有一种药,吃了之后可以不睡觉,使我能够不停地工作。我深切地感到,我失去的是从34岁到44岁这十年的黄金时间,怎么能不着急?”王仲奇如饥似渴地攻数学,读外文,学计算机、编程序,重新把搁置10年的有关弯扭叶片的研究工作捡起来。
    回想当初,王仲奇感慨万千。从申请科研立项到争取资金支持,从建立科研队伍,到添加实验设备,他四处奔波,争取合作。碰钉子、听嘲讽,他不气馁;资金少、人员缺,他巧计算、细安排。为了得到必需的设备,他把所有的社会关系都调动起来,经过反复的“思想务虚”,他硬是让某研究所把一台暂时无用,价值十几万元的设备以废品价格支援给了他。王仲奇在此基础上建立起3个叶片栅实验台。实验室条件差,夏天里室温常常在50℃以上,再加上100多分贝的噪音,有的年轻同志坚持不下去了,他就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大家一定要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科研条件虽然异常艰苦,但我们的科研成果一定要成为世界一流。”王仲奇把握住“发动机弯扭叶片的气动成型理论、实验研究和数值计算”这一居世界前沿的学科方向,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反动度均化原理”、“C型”静压分布准则以及叶片侧型面造型概念,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叶片弯扭联合气动成型理论,在控制叶片流道内二次流和改善叶轮机械气功性能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并在理论与实践上开发和建立了一整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弯扭叶片设计体系。
    谈起这些年研究弯扭叶片的体会,王仲奇深有感触地说:“搞科学研究,必然会遇到艰难困苦。一方面,你要自信,要依靠集体;另外更重要的,就是一旦你认准了一个方向,就要真正狠下心来,坚韧不拔地干下去,不达目的暂不罢休。这样,任何的艰难困苦,都会被战胜。”
    【材料5】习近平9次提到“中国梦”
    201 3年3月1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发表讲话,详细阐释“中国梦”。习近平将近25分钟的讲话,9次提到“中国梦”,44次提到“人民”,共获得了10余次掌声,有关“中国梦”的论述更一度被掌声打断。他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讲话中,习近平用三个“必须”勾画了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
    作答要求:
随着2011年诺贝尔奖各个奖项获奖名单陆续公布,“诺奖”又成为热议话题。人们发现,诺贝尔奖获奖成果基本上都经过长时间的沉淀和考验。这至少给了我们一个警示:科学研究要有长远打算,不能“赶任期”。请根据你对给定资料的理解和感悟,以“脚踏实地是一种品格”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符合体例,文字精练,900字左右。

选项

答案脚踏实地是一种品格 我们生活在一个社会心态浮躁的年代,然而不可否认的是,那些以从容淡定的态度来面对生活、用自己真实的双脚来丈量人生道路的人们,仍会令我们肃然起敬。因为脚踏实地,在任何时候都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格。 李时珍尝遍百草,方著就《本草纲目》;达尔文游历全球,才写成《物种起源》……纵观历史,但凡卓越成就,必经长年累月积淀而成。心比天高,但又不安于脚踏实地者,便如没有根基的浮萍,会即刻消逝在时代的大潮中。只有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努力拼搏,我们才能搭好通向理想的阶梯。 —占语有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然而,当今社会由由于竞争压力加剧等原因,浮躁之风甚嚣尘上。“5天学会绘画”“30天学会英语”“3个月让您的孩子进名校”……走在大街上,类似广告扑面而来。当速度决定一切时,考场作弊、学术抄袭、学位造假等欺诈行为层出不穷,“楼歪歪”“桥脆脆”“地陷陷”等建筑安全事故不时发生……社会急需来一场清凉雨,洗去浮躁的风气,回归脚踏实地的境地。 老子说:“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先。”燥热者或许能够引领一时风尚,但终究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如同过眼云烟,在历史的长河中转瞬即逝,不留一丝痕迹。 古往今来,能够名垂青史者必是脚踏实地的人。他们清净自守,勤勤恳恳做好每件事,风雨不改。“书圣”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刻苦练习,临池洗砚,久之,池水尽墨;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立志学武报国,寒暑冬夏,苦练不辍。相反,如今某位“艺术家”赤身裸体地将墨汁倒在自己身上,便敢称自己是书法家;有些人只懂得几招花拳绣腿,便敢在众目睽睽之下招摇。这一切,绝非厚古薄今的偏见,当下国人依然追寻卓越,只是一些人的心态却悄然发生了变化。在利益诱惑面前,他们渐渐失去了脚踏实地的优良品格,变得浮躁虚空。事实上,万事万物都遵循着各自的发展规律,我们切不可急功近利,而应肩负责任,脚踏实地。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大学毕业后便被分配到了偏远的湘西农校。可他没有忘记“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头顶烈日,他在海南岛寻找优良品种;专注田畴,他仔细钻研水稻变化。他用脚踏实地,实现了造福人类的梦想;他用脚踏实地,成就了一生的传奇。 古往今来的杰出人物,无不志存高远,但更有将满腔豪情化作行动的勇气与毅力。人类失去梦想,世界将会怎样?我们需要梦想来照进我们的现实,可我们更需要用脚踏实地的品格去实现我们的梦想。用实干完善自我,用实践成就自我,脚踏实地的品格让每个人梦想的翅膀挥舞得更美丽,更有力!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Jl7l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