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本次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渎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请使用简体汉字作答。 二、给定材料 1.新华网2009年9月2日消息:6月中旬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部分

admin2010-11-18  36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本次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渎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写作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请使用简体汉字作答。
二、给定材料
   1.新华网2009年9月2日消息:6月中旬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部分地区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夏伏旱。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统计显示,截至9月1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1.2亿亩.其中干枯3764万亩;701万人和379万头大牲畜因旱灾发生饮水困难。重旱区主要为内蒙古、辽宁、河北、吉林、湖南、广西等6个省区,一些地区出现50年不遇甚至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经济损失严重。
   ●5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袭击了内蒙古乌拉特草原,3650万亩草场严重受灾,连耐旱植物白刺、霸王等灌木都旱死了!放眼望去,千里草原一片赤地。据内蒙.占咱治区水利厅统计,全区受早面积4727万亩,其中,重旱2050万亩,干旱造成189万人、427万头(只)牲畜饮水困难,20多万头(只)牲畜死亡。
   ●辽宁西部地区出现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农作物受旱面积达766万亩,其中,重旱252.7万亩,干枯72.7万亩。持续高温无雨天气直接导致全省931.39万亩各类林木中有害生物大面积生长,有害生物种类达50余种,部分严重有害的种类已造成一些地区的树木死亡。
   ●湖南虽是“水乡泽国”,今年也遇到严重旱灾,年降水量不到250毫米。全省10个市(州)62个县(市)464万亩农作物受旱,其中,重旱155万亩,绝收68万亩。干旱造成88万农村人口、17万头大牲畜出现临时饮水困难。
   ●“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17个县区132个乡镇3000多个村屯受旱,受旱人口达170余万人。仅荔浦县就有18万亩农作物受灾,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一半。荔江防洪堤河段基本见底,几近断流。
   据有关媒体报道,6月份以来,广东、福建、浙江、江西、贵州、重庆、湖北、云南、山西、黑龙江、甘肃、新疆等13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受旱范围之广,历史上少见。
   8月28日至29日,温家宝总理到内蒙古检查指导抗旱减灾工作时指出,严重的旱情,对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要尽快解决灾区人畜饮水困难问题,确保今冬明春受灾群众有水喝、不挨饿;要多想办法,尽最大努力增加受灾群众收入。
   2.《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9月4日报道,持续干旱已造成张家口、承德两市473万人受灾,受灾面积1077.6万亩,其中绝收514.5万亩。张家口市旱情尤为严重,出现50年一遇的大旱。
   9月3日,记者随同河北省委领导到张家口坝上地区受灾最为严重的尚义县、康保县进行实地调研。在尚义县大青沟镇,发现往年这时过腰高的小麦有的才到脚踝,麦穗都已于枯;随机拔出几株马铃薯,大部分只有葡萄粒大小,偶尔发现一个如鸡蛋大小的都会引起在场人员的一阵惊喜。
   张家口市委领导介绍说,从6月15日到8月17日,全市60多天没有一次降雨过程,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其中坝上和坝下中部偏少近80%。7月份以来,全市主要河道地表径流减少62%,桑干河、清水河、南洋河等大部分河道断流。水利工程蓄水量比常年同期减少30%,有46座小水库干枯、2180眼机井吊泵断水,干旱使11个县区绝收面积超过50%,预计全市平均年景只有往年的三成左右。坝上部分地区树木成片枯死,受灾牲畜饲草短缺108万吨。全市有280多万人受灾,占农村人口的89.8%。其中68.1万人、23.5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3.53万人需出村十几公里拉水。因灾造成无粮、无钱、无自救能力的“三无户”达16.9万户,涉及31.9万人,缺口粮4779万公斤,坝上7.05万无自救能力户需要越冬取暖煤3.5万吨。
   3.1997年以来,河北省已连续11年少雨干旱,干旱又造成抗旱水源紧张。全省境内约95%的地表水都控制在1068座大小水库之中,但是,可用水量只有19亿方,还不到总库容的1/4。部分水库处于死水位以下,一些灌区基本无水可供。每年缺水达30~50亿方,6800多万亩有效灌溉耕地,灌溉无法真正保障,至今仍有2000多万亩耕地靠天吃饭。
   河北是我国的产粮大省,7000万人口中有5000多万是靠粮食为生的农业人口,全省74%的水资源用在了粮食生产上。由于地表水量减少,为了满足工农业和生活需求,人们不得不过度超采地下水,使得地下水位一降再降,形成了地下漏斗区。“华北明珠”白洋淀近年来已干淀十余次,这个华北平原上最大的淡水湖,历史上水草丰美的北方大湖,如今已经没有原水了。
   干旱是由于自然原因出现的一种长期少雨的气候异常现象。降水量减少引发了干旱,干旱又使得水资源减少,没有水就不能缓解干旱……水,成了矛盾的焦点。
   有关水利专家说,由于地表水减少,地下水超采,在干旱面前,河北的抵御能力显得非常“渺小”,就是几场有效降雨也难改干旱局面,何况许多雨水还白白地流掉。因此,“集雨蓄水”是河北水利唯一的“开源”手段,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应修建一批小水库、小塘坝、水池、水窖等小型设施,在汛期蓄水,增加抗旱水源。太行山区和燕山山区,应该继续建造梯田、鱼鳞坑等,用来拦截自然降水,使“洪水少下山,清水缓出川”。平原也是如此。蓄水应该成为河北人具有的一种本能意识。
   4.实际上,今年我国大规模受旱已经是第二次了。从2008年10月初到2009年10月这一年内,有的省旱灾整整闹了7个月,干旱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
   2009年2月9日CCTV报道:“旱!旱!旱!没有像地震那样的山崩地裂,没有像洪灾那样的惊涛骇浪,也没有像火灾那样的熊熊火势,但它却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群众生活。这场无声无息的天灾已肆虐了4个多月!旱魔所到之处,秧苗枯死、土地龟裂、人畜干渴。灾害已经让全国近43%的小麦产区受旱,393万人、194万头大牲畜饮水吃紧,大半个中国处在罕见的干旱威胁之中。”
   据农业部介绍,截至2月6日,全国15个省、市出现不同程度的秋冬连旱,耕地受旱面积2.74亿亩,农作物受旱面积1.6亿亩,其中重旱3761万亩,干枯416万亩。河北平均降水量为4.2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少76%;全省平均最长连续无雨日为69.4天,中南部旱情较为严重的地区多达80天,部分地区达百天以上。
   旱情牵动中南海,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作出了全面部署,紧急拨付抗旱补助经费4亿元,提前发放农资综合补贴和粮食直补资金867亿元,将小麦最低收购价每斤提高0.1元。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在2月5日召开了“全国冬麦主产区8省抗旱会商会议”,并宣布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说明干旱指数已达到特大干旱(“三年自然灾害”以来50年一遇),不仅使农业受灾,还影响到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
   2009年2月下旬,一场全国范围内的普遍降雨,驱散了数月来笼罩在国人心头的焦虑。然而,旱魔没有丝毫怜悯之心,时隔4个月又卷土重来!
   5.我国通常将农作物生长期内因缺水而影响正常生长称为受旱,受旱减产三成以上称为成灾,因干旱造成的灾害称为旱灾。
   河北农业大学H教授说,河北在各种类型的农业自然灾害中,以旱灾最为突出。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年均自然灾害成灾面积约为1753.95万亩,其中旱灾成灾面积约占总成灾面积的58.0%,风雹灾占18.4%,水灾占8.8%,病虫害占7.5%,霜冻占5.3%,其他灾害占2.0%。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降水量、客水入境量及地表水储蓄量都在不断减少,而水资源需求量却大量增加,潜在的旱灾威胁日益严重。
   人文学家B认为,干旱就是无雨,是气候问题。全球变暖、温室效应会增加降水极端情况(暴雨和干旱)发生。部分地区发生强降雨的同时,其他地区变得更为干燥。天不下雨,你有啥
   法?即便是下点雨,也由于气温高,土壤水分很快被蒸发。干旱是“天意”,“人定胜天”只不过是一句口号。
   社会学家F也给出了答案:自然灾害是两方面原因造成的,不仅仅是自然因素,还有社会因素。虽然还没有充分证据表明,此次的灾情与生态环境恶化有必然联系,但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植被遭受破坏、自然蓄水能力差、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也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追逐眼前的经济利益助长了人们的短视行为,客观上“促成”了旱灾的频繁发生。我有一个比方,比如我们想发财卖一个肾,一下子家里就富了。能不能用卖肾发的财,重新买个肾给自己装上?我认为绝不可能。人类应该以科学发展作为指引,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真正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
   北京林业大学C教授引用了巴西生态科学家的观念,表明植物病虫害实际上是生态显示器,这地方有虫害了,说明这一块的生态环境不好。我们这块土地发生了旱灾,也是整个大环境存在问题的反映。水本来是属于生态的,河流是与土地结盟的,是一体的。无论是山川、平原还是草原,本来水都是缓慢流淌的,浸润着周围的土地,低洼一些的地方,蓄水成湖,或成了湿地。可惜,人类农业活动既是排水运动也是吸水运动,水多的地方,就挖深沟排水,水少的地方,就打深井抽水。我们没有采取符合生态规律的办法来设计我们的活动。
   6.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109位。旱情越是严重,越凸显出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意识的重要性,毕竟合理、科学地使用水资源,才是治理旱灾的长久之计。没有忧患意识,忧患或许就离我们不远了。如今,风调雨顺已经不是正常年景,十年九旱已经不是罕见词汇。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条件,当务之急是节约用水,精种细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Q教授介绍说,以色列是世界上气候非常干旱、淡水资源非常缺乏的国家,2.09万公顷国土面积中90%以上的地区是山丘和沙漠,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而以色列人用50年时间,在这样一块贫瘠的土地上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片绿洲。高度发达的农业不仅养活了自己国家的人口,每年还出口大量农产品,为其国民经济带来十多亿美元的纯利润。我国华北大部分地区年均降水400毫米以上,比以色列条件优越得多,却经常发生旱灾。问题的关键是以色列人民依靠先进技术和节水措施,解决了严重缺水问题。以色列的农业滴灌是把很少一点水放到植物的要部进行喷滴灌溉,同时在沙漠地区搞了大量地膜覆盖和温室农业,用水施肥都通过计算机来精确计量。
   同样也是大旱,在张家口市张北县沙海村,张大嫂面对满目枯黄的庄稼并不焦急:“大田是旱了点儿,可我家不怕,就算全绝收了,咱不有一栋七分地的暖棚,比那20多亩田来钱还多。”
   中国农业用水占全国总用水量的80%以上,浪费水的严重程度,与旱灾灾情同样惊人。在宁夏北部的黄灌区,农民大水漫灌稻田,生产1斤米要用掉1吨水。
   我国水资源本来就严重短缺,地下水的过度开采,加剧了水资源严重短缺程度。目前,我国田打机井正从以前的应急抗旱手段变成一项长期的农田水利建设项目。由于开采过量,井越打越深,出水量越来越少。我们不是缺水,而是缺少对于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调度。Q教授认为:“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国内外经验表明,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开发,相互调剂,同时利用洪水对地下水进行人工调蓄,是解决地下水过量开采的有效途径。”
   7.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严重的干旱迫使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农村的水利建设。不难发现,灾情之所以如此严重,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这些年我们对农业水利建设投入不足,水利建设欠账太多,在不少地方,农业已经回归靠天吃饭的老路,以至于一旱就灾。根据水利部网站提供的数字,我国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设于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多年来管理维护较差,全国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建筑完好率不足40%,工程失效和报废的占26%;全国19.5亿亩耕地中,仅有9.1亿亩具备灌溉条件,10.4亿亩为“望天田”,旱涝保收面积仅有5.92亿亩。水浇地大部分还在沿用传统落后的灌溉方法,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45,实际上已经无法满足确保粮食安全的需要。农村小型水利设施退化更加严重。不少地方的农民把这些工程形容为“堰塘像碟子、渠道像筛子、水库像池子”,致使许多灌溉面积徒有虚名。
   2008年11月18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冬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指出,目前全国有一半多(53%)的耕地靠天吃饭,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很多灌区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农业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还十分薄弱,每年水旱灾害造成粮食损失约为500亿公斤。他说:“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既能增加机械、建材等的需求,拉动当前的经济增长,义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论对当前还是长远,都具有重要意义。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政府主要投入大型工程和公益性设施,同时对农民建设小型农田设施进行补助与奖励。”
   2009年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署名文章指出,旱情如此严重,其直接元凶固然是天灾,但幕后黑手却是人祸。透视旱灾,缺的不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的粗放利用等问题。很多地方重工轻农、重商轻农,农业水利建设基本没有投入。
   虽然中央决定投入4亿元解决目前的旱灾问题,但这只能是权宜之计,不能解决长远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一旦遇到大旱,只能靠临时调动大量的抽水机来抽水灌溉,或靠肩担车拉浇地,常常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杯水车薪”、收效甚微。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要如同修建铁路、机场、图书馆等公共基础设施一样,加大对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提高抗击旱涝灾害的能力,做到未雨绸缪、心中有数。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没是强化农业基础的紧迫任务,要狠抓农田水利建设,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薄弱的局面。
   2009年2月8日温家宝总理在河南农村视察明确指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抗旱能力的固本之策,要加强控制性水源工程和应急性水源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灌区配套改造,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所谓机制就是为了达到一个确定的目标形成一系列科学、规范、配套、可行的制度和方法),需要统筹考虑各种因素:首先,需要国家的支持,通过资金支持,鼓励农民建立合作经济社等方式进行政策性辅助;其次,还需要市场的高效调节,市场的效率和竞争机制可以调节价格也可以保证农民的用水效率;最后,也需要农民合作起来,实现乡村社会基础的重建和共同维持,把乡村水利供给的社会基础筑牢。
   抗旱减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靠天等雨的意识和松懈麻痹的思想,实行科学规划和综合治理,才能提高长效应急抗旱减灾能力。
   9.L教授把由于农田水利设施荒废引起的水资源短缺称为体制型缺水,这是一种体制问题而引起的缺水。他指出,对于资源型缺水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加大资源供给、兴修水利、开发先进的节水设备等手段和措施来解决;而解决体制缺水问题还得从水的分配和管理人手,处理水资源供需矛盾,不仅在于水资源本身的稀缺性,更在于我们自身在水的利用和分配上存在一定缺陷,现行的“大而公”的水资源开发管理体制,自然会导致人们对水的过度使用和浪费。L教授认为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有效方式和市场方式和市场方式是将公共资源变成私有资源,在这方面甘肃张掖的试验值得其他缺水的地方效仿。张掖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农业生产区,但是通过水资源管理制度的重构,把缺水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具体的做法是鼓励农户自己或合作出资打机井,通过用水成本来核算个体农户用水需要支付的费用,充分发挥农民和合作组织在工程建设、使用维修、水费计收等方面作用,以农民的自主性来解决农田用水问题,以市场方式建立了用水价值的概念和水权交易制度。农民有了水资源商品观念后,就会考虑改进技术来提高灌溉效率或者选择水量更少的作物进行播种,进而刺激农业产品结构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L教授说,大旱还在继续恶化和扩大,就长期而言,如果不能解决造成缺水的体制因素。不能在全国尤其缺水地区建立一套有效的水资源分配方式,进而形成一个节水型的经济发展模式的话,很难解决当前水资源短缺问题。
   10.中国人民大学T教授认为,提高抗旱救灾能力最关键的是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由于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低成本、低代价的粮食安全战略,种粮几乎没有什么效益,所以为粮食生产服务的“农水”也不可能让市场来解决,农水一涨价,农民觉得不合算,就干脆不浇灌了,如果有太多的农民不浇灌,国家粮食安全就成大问题了。因此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不宜进行市场化。
   作为一种高投入、高风险、低回报的资产,农田水利设施并不完全适合私人经营,计划方式仍然有效,政府管理不仅应该而且必要。当前我国不少地方进行的农田水利建设片面市场化的做法应该予以调整。近年来我国实行了许多的市场化改革,但结果却是农田水利建设管理日趋涣散,市场化成了政府部门“甩包袱”的工具,如果任其长期发展下去,将会严重损害我国粮食安全。
   T教授说:“农田水利建设的修建属于公共品建设,对农村公共品供给,政府应该唱主角。另外,一些农田水利建设是需要集体行动的,分田到户与过去相比的确难以组织起大的农田水利建设,但并不是没有任何办法。可考虑当地农村的自身特点,对于合作传统良好的农村社区,可以直接引入用水户协会等合作模式,由政府加以适当补贴,帮助其自立发展;而对于分散严重,基本无法合作的村庄,则应该详细考察其分散状况,对症下药,帮助其解决村庄组织问题。为了彻底解决‘少雨就旱,多雨就涝’的恶性局面,建议国家或者省市部门拨出专门经费,让农民农闲时修建沟塘渠堰,实现‘贮水于民’”。
给定资料9和给定资料10中,L教授和T教授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式上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这两种看法是什么?你对此怎么评价?理由是什么?
   [要求] 观点明确,层次清晰,简明扼要,语言流畅。250字以内。

选项

答案L教授主张水资源私有化,靠私有化制度和市场机制来保证水资源利用的平衡,即将公共资源变成私有资源,建立一套有效的水资源分配方式,进而形成一个节水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T教授则反对水资源私有化,主张政府应承担水资源调节、利用方面公共产品供给的责任。他认为,我国解决水资源问题,政府应该唱主角。 显然,两个教授的观点代表了水资源配置的两种不同方式。解决水资源问题重点在于对水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调度。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需要国家的支持,还需要市场的高效调节,也需要农民合作起来,把乡村水利供给的社会基础筑牢。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Jp8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