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唐后期(安史之乱后)的政局

admin2019-02-27  62

问题 论述唐后期(安史之乱后)的政局

选项

答案安史之乱后,盛唐局面一去不复返,唐朝的政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唐中央与藩镇割据势力的斗争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 “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其中以河朔三镇势力最强:卢龙节度使李怀仙(治幽州)、魏博节度使田承嗣(治魏州)、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治恒州)。河朔型藩镇公开与中央对抗,称为叛镇。其节度使职位往往父死子继,或由部下拥立,唐中央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喜则连横以叛上,怒则以力而相并”,使唐后期政局更为动荡不安。 1.德宗朝有所谓“四镇之乱”。建中二年(781年),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袭位,遭德宗拒绝。李惟岳便勾结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纳和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共同起兵反抗中央,史称“四镇之乱”。 2.后奉命平叛的卢龙节度使朱滔与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参加了叛乱。建中四年(783年),德宗调泾原兵5000人出关平叛,但泾原兵途经长安时因犒赏菲薄而发生哗变,德宗狼狈逃至奉天,史称“泾原兵变”。 3.宪宗朝有所谓“淮西之乱”。元和九年(814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领军务,四出攻城略地、杀伤无度,史称“淮西之乱”。元和十二年,大将李想率兵奇袭淮西镇治所蔡州,活捉吴氏,平定了淮西之乱。 至此,唐差不多恢复了表面上的统一,但元和十五年宪宗被宦官杀死后,河朔三镇又相继叛乱,藩镇割据局面一直延续到唐亡。 (二)中枢政治的演变 1.决策机构的变化:唐前期的决策机关是三省宰相班子,后期逐渐过渡到翰林学士和枢密使手中。武则天时,令北门学士居中用事以分宰相之权;玄宗时成立翰林学士院,负责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德宗时中书机务委命翰林学士陆贽,时称“内相”;宪宗时强化翰林院职权,专门起草诏书,其首脑翰林学士成为法定的“内相”。翰林学士的草诏权被固定下来,翰林院成为设置于内廷的正式决策机构。 2.宦官权力的提升:唐初,宦官数量不多,地位也很低,无权过问军政大事。德宗时设护军中尉二人统率禁军左右神策军,以宦官担任,从此宦官典掌禁军成为定制。宪宗时设枢密使,以宦官二人充任,负责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如枢密使认为敕诏有不妥之处,可以黄纸书写意见贴于其后,称为贴黄。 (三)南衙北司之争 唐后期中尉掌军、枢密掌政,为宦官专权提供了保证。其时“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连皇帝的废立生杀也操于宦官之手,宦官专权的局面形成了。 1.顺宗时,发生“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元年(805年),顺宗任用王叔文、王丕、柳宗元、刘禹锡等人进行改革,除去弊政,限制宦官权力。以权阉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发动政变,王叔文被赐死,王丕死于贬所,其余八人均被贬为边州司马。 2.文宗时,发生甘露之变。文宗任用郑注和李训打击宦官,太和九年(835年)文宗朝见百官时,李训令人奏告文宗金吾左杖院的石榴树上有天降甘露,诱骗左右神策中尉等宦官前去查看,企图一举消灭之,但被仇士良看出破绽,急忙劫持文宗回宫,并派出禁军屠杀朝臣。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掌握着唐朝的军政大权,直到唐亡。 (四)朋党之争 牛李党争是唐后期朝官内部历时最久、斗争最为激烈的一次朋党之争。牛党是以牛僧孺为首的进士及第的官僚集团,李党是以李德裕为首的门荫出身的官僚集团。两党明争暗斗,为争夺权势互相倾轧。 两党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如何对待科举取士。李党主张废进士科,按门第取士;牛党则赞成科举制度,反对按门第取士。二是如何对待藩镇割据。李党主张平叛,牛党主张姑息。牛李党争从宪宗朝开始,延续近40年,到宣宗时基本结束。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KaW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