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变法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着手的?原因何在?

admin2015-12-30  31

问题 清末变法主要是从哪几个方面着手的?原因何在?

选项

答案清末变法是中国法律近代化的开端。法律近代化是一个全方位的过程,既涉及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也涉及具体的部门法,既涉及实体法,也涉及程序法。清末变法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近代化的初步尝试:一是在政权体制方面建立近代的宪政制度,二是在私法领域进行民商立法,三是在刑事法律领域进行罪制刑制改革,四是在诉讼方面建立司法独立和公正程序。原因在于政治上的君主专制,经济上的重农抑商,法律方面的重刑轻民,行政干预司法是中国传统社会与近代国家最不相协调的方面,是中国走向近代化必须克服的障碍。 在宪政建设方面,清政府主要以预备立宪和官制改革为起点。自秦始皇建立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皇帝“乾纲独断”的君主专制制度施行了近两千年。然而汉、唐、明、清盛世的辉煌并没能将中国成功的带入19世纪,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的打击下全方位的失败,使统治者认识到专制政体的无能。为了维持统治,再现辉煌,清政府不得不做出艰难的抉择:改变政治格局,重组权力结构,以君主立宪政体取代君主专制,并设计了预备立宪的方案。为此,清政府在机构上设立了资政院和谘议局,在立法上先后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及一系列改革谕令。而官制改革作为推行预备立宪的首要环节,在中央及地方逐步展开。为加强对社会的控制,清政府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结社集会律》、《违警律》及户口管理法规等。 在私法领域,民商立法受到重视。中国传统社会在法典编纂体例上“民刑不分”,在经济政策上“重农抑商”。国家制定法对于部分较为重要的民事关系的调整,常常使用刑事手段。而对于一般民事关系,则以礼、习惯以及宗族法作为调整依据。国家制定法中民事规范不发达,使私权观念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鸦片战争后,一方面平等交换、自由贸易的观念和制度开始影响中国,另一方面,商业活动的发展也对国家法律提出了新的需要,即确立民商事主体的平等身份,确立对商业的特殊保护。正是基于这一需要,清末法制改革在民商立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商事立法上,先后制定了《钦定大清商律》、《大清商律草案》、《改订大清商律草案》、《破产律》等。在民事立法上,制定了《大清民律草案》等。 在刑事法律领域,以改革刑制与罪制为重点。刑事法律作为中华法系发达的法律部门,具有悠久的历史。但从汉唐时期中华法系基本制度、基本特征形成,直至明清,刑事法律基本内容陈陈相因,没有重大变化。与西方近代法制文明相比,中国传统的刑制笞杖徒流死五刑体系的落后性极为突出。与刑制相同,在罪制方面,中国传统的以定罪量刑方式处理民事关系,设立与身份、礼仪、等级相关的罪名等等也极显其落后性。不仅如此,落后的刑制与罪制也是列强攫取领事裁判权的表面理由。加之列强许诺中国一旦改革法律,他们将放弃领事裁判权。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清政府在刑事立法上,一方面删修旧律旧例改订刑罚制度,废除一些残酷的刑种和明显不合潮流的制度,修改并公布了《大清现行刑律》;另一方面,制定并公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专门刑法典《大清新刑律》。 在诉讼制度上,行政司法合一、忽视程序正义,是中国传统法律的重大弊病。由于行政机构行使司法权,司法审判缺少理性化程序,根本忽视对程序正义的追求。主仆等级观念支配下的诉讼活动中审判者与被审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在诉讼活动中损害当事人的人格与尊严,而且直接影响审判结果的公正性。通过西方文化的输入,通过租界的司法实践,西方近代法律关于司法独立、正当程序的制度和观念促使人们反思中国传统的司法制度。故改革行政司法合一的体制,确立司法独立原则,重视程序的正义,通过理性化的诉讼程序,追求公正的审判结果成为清末变法的另一重要内容。清政府先后制定了《刑事民事诉讼法草案》、《刑事诉讼律草案》、《民事诉讼律草案》,并据此确定了司法独立原则,区别了民事与刑事诉讼,承认辩护制度。使诉讼制度逐步走向近代化。与此同时,对司法机构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在司法独立原则指导下,对中央司法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刑部改为法部,专任司法行政,不再兼理审判,大理寺改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并负责解释法律,并设立检察厅系统,职司公诉与审判监督。在地方,逐步推行四级三审制。在司法改革过程中,制定了《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各级审判厅试办章程》、《法院编制法》等法规。 上述四个方面作为清末变法的主要内容,反映了法律近代化的发动者与推动者们对于中国传统法律的深刻认识。然而,体现在法律制度上的文化传统根深蒂固,统治者在法制改革问题上过多的政治考虑,使得法律近代化仍然举步维艰,曲折多难。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Ld6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