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中央财经大学)

admin2014-12-30  37

问题 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是什么?(中央财经大学)

选项

答案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理论依据是最适度通货区理论(OptimalCurrency Area Theory)。 (1)根据区域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将货币一体化的含义分为三个层次:一是指区域货币合作;二是指区域货币同盟;三是通货区。通货区是货币一体化的高级形式,具有下列显著特征: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名义比价相互固定;具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货币作为各国货币汇率的共同基础;这种货币与成员国货币相互间可充分地自由兑换;有一个适当的协调和管理机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主权受到削弱。由通货区的上述特征可知,加入通货区可以带来不少益处,也会带来一定的代价,由于有了这些矛盾,就需要将好处和代价进行比较,由此产生了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所研究的问题就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加入通货区是利大于弊,以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加入通货区是利小于弊,或者说,该理论研究的是具有什么样特性的国家相互之间可以结合成为一个通货区。 由于汇率、主导货币问题、货币兑换性问题都是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重大课题,因此,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实际上也是国际货币体系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最佳例证,欧洲货币一体化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传统的最适度通货区理论——单一指标法 理论界对利用单一指标分析最适度通货区有很大的争议,各方的分歧集中在最适度通货区适用标准的不同,具体而言。传统理论对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可以分为以下六种: 1)要素流动性分析 1961年罗伯特.蒙代尔提出了一种最适度通货区理论,主张用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性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蒙代尔认为,需求转移是一国出现外部失衡的主要原因。浮动汇率只能解决两个不同通货区之间的需求转移,而不能解决同一通货区内、不同地区之间的需求转移,后者只能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来解决。因此,若要在几个国家之间维持固定汇率,并保持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就必须有一个调节需求转移的机制,而这个机制只能是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但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生产要素的高度流动反而会使货币同盟中的富国更富,穷国更穷;此外,蒙代尔并没有对资本流动和劳动力流动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因此,这种理论是存在局限性的。 2)经济开放性分析 1963年,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Mckinnon)提出,应以经济的高度开放性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他将社会总产品分为可贸易商品和不可贸易商品,经济开放性与可贸易商品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一些贸易关系密切的开放国家应该组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共同货币区,并在区内实行固定的汇率安排,而整个货币区则对与其贸易往来关系不大的地区实行浮动(或弹性)汇率安排。该理论的局限性:首先,是以世界各国物价普遍稳定为前提考察汇率变动后果,该假设缺乏现实依据;其次,其分析以经济高度开放的小国为对象,若一个小国的贸易分散于几个大国,而这些国家的货币又彼此浮动,则麦金农的指标就失去了意义;最后,其分析重点在贸易账户方面,而忽略了资本移动的影响。 3)低程度的产品多样性分析 彼得.凯南(Peter Kenen)于1969年提出,应以低程度的产品多样性作为形成一个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认为高程度产品多样性的国家可以承受固定汇率的后果,而低程度产品多样性的国家则不能,所以适宜采用汇率灵活安排的独立(最适度)通货区。局限性:其基本出发点在于按照国际货币的被动性权力来划分最适度通货区,而忽略了国际货币的主动性权利在汇率安排选择中的作用;忽视了资本移动对国际货币被动性权力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国内经济比世界经济有更大的不稳定性。 4)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分析 詹姆斯.伊格拉姆(James Ingram)于1969年指出,在决定通货区的最优规模时,有必要考察一国的金融特征(而不是真实的特征),并进而在1973年提出以国际金融高度一体化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的理论。局限性:只强调了资本要素的流动,但资本要素的流动不一定能成为国际收支的一种有效调节机制;忽视了经常账户的作用;以固定汇率的维护机制为分析出发点,并局限于将资金融通视为平衡国际收支的惟一方法。 5)政策一体化程度分析 1970年,埃德华.托尔(Edward Tower)和托马斯.维莱特 (Thomas Willett)提出应以政策_体化作为确定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建议应当以政策合作作为国际收支的平衡机制,建立一个超国家的、统一的中央银行和统一的财政制度。但无疑这在现实世界中会极为困难,此外,政策一体化标准的明确含义本身也是一个没有明晰的问题。 6)通货膨胀率相似性分析 1970年和1971年,G.哈伯勒和G.M.弗莱明分别提出以通货膨胀率的相似性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认为如果区域内各国通货膨胀率趋于一致,就可以避免汇率的波动。不可否认,通货膨胀会使国际收支恶化,但是该理论把通货膨胀说成国际收支失衡的最经常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完全符合现实的。 (3)最适度通货区理论的新发展——综合分析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适度通货区理论随着各国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而向综合分析方向发展,即综合分析加入通货区的收益和成本上。 1)对收益的分析 参加通货区的最大收益就是提高货币的有用性。使用一种共同的货币(或几种严格盯住同时又完全兑换的货币)会消除汇率今后变动的风险,使贸易和专业化的收益更大,从而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货币的有用性随着货币的使用范围而扩大。除此之外,货币区还提供以下几种利益:①一个金融状况不稳定、币值波动较大、通货膨胀率较高的国家将会因加入一个执行谨慎货币政策的通货区而享受到价格稳定、货币流动性的收益;②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将提供一种风险承担机制;③可以减少参加国保持国际储备的需要,从而减少闲置资源的成本。 2)对成本的分析 丧失货币的独立性,被认为是加入通货区的主要成本,因为它能强迫成员国为了维持固定的汇率政策制度而背离内部平衡。其他成本均由这一点衍生,如丧失汇率政策工具,丧失铸币税收益,限制了成员国对通货膨胀率、失业率等的选择自由。 3)对参加的计算 通货区的组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对于一国是否加入通货区应考虑到时间因素,如果一国加入通货区预期收益的现值大于预期成本的现值,那么它就应该加入。 (4)最适度通货区理论证明了开放经济条件下,市场一体化的措施作为价格一工资弹性的不完全替代,在调节对外失衡方面比浮动汇率制度更有效。它是现实中欧洲货币一体化的理论基础:首先,该理论的研究有助于解决货币一体化进程中的争论;其次,关于最适度通货区的标准——收益一成本分析——对欧洲货币一体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3z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