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近几年现金贷行业崛起,发展速度极快,盈利能力极强。Q公司靠校园贷起家,几年来的业绩呈爆发式增长,在现金贷行业算是一匹黑马。其招股书显示,Q公司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收入分别为2410万元、2.35亿元和14.428亿

admin2020-12-13  39

问题 【给定资料】
    1.近几年现金贷行业崛起,发展速度极快,盈利能力极强。Q公司靠校园贷起家,几年来的业绩呈爆发式增长,在现金贷行业算是一匹黑马。其招股书显示,Q公司2014年、2015年和2016年的收入分别为2410万元、2.35亿元和14.42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4077万元、-2.33亿元和5.766亿元。Q公司目前市值不仅远高于“前辈”,也超过了新浪、搜狐、猎豹、陌陌等互联网公司以及南京银行、杭州银行、贵阳银行等城商行。
    进入2017年,仅上半年Q公司就实现18.33亿元的营业收入和9.84亿元的净利润,净利润率达53%。市场“头部”的现金贷公司,年利润也都达到了20亿元左右。据统计,目前排名前10位的现金贷平台,月放款金额均超过30亿元;排名前20位的平台,月放款金额均超过20亿元;排名前30位的平台,月放款金额均超过10亿元。
    现金贷近乎暴利的业绩,让许多传统实体企业望尘莫及。然而,在众多现金贷公司中,真正有放贷资质的,却是少之又少。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日前发布的一份相关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1月19日,运营现金贷平台的公司数量达2693家,其中有592家通过P2P网络借贷网站开展现金贷业务,占比达15.8%。与现金贷平台这一庞大数量形成反差的是,截至目前,银监部门批准的消费金融牌照合计22张;另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1月22日,全国共批准213张网络小贷牌照,其中,有17家:P2P网贷平台直接申请或由其股东申请共获取20张网络小贷牌照,30家现金贷平台通过其运营主体公司或其股东持有了35张网络小贷牌照(含网络小贷公司直接开展现金贷业务)。换言之,现有多数现金贷平台可能都不具备放贷资质。
    抛开资质不谈,相较于传统金融公司,Q公司等互联网金融公司更多聚集的是所谓“长尾”客户,借款人是传统信贷机构漠视的客户分类中的底层大众,以20~40岁的互联网人群为主,涵盖月薪较低的蓝领、刚入职不久的白领以及在校大学生等。这些人群缺少传统的征信记录或者有不良信用记录,在传统的贷款渠道往往吃“闭门羹”,而Q公司的贷款门槛很低,借款和还款方式都比较灵活,方便快捷,不用看银行的脸色,很受一部分消费者的青睐。然而,在接收这部分银行流出客户的同时,风险也转嫁到了现金贷公司的头上。非持牌现金贷平台无法接入央行征信,只能依托第三方数据和大数据分析,费用相当昂贵,而自身搭建一套大数据分析系统,也是一个很庞大的工程,光是筛选出优质用户和搭建风控模型,就要花费数千万元。某银行负责人透露,从事现金贷的公司通常采取批量审核,二次就能审几百个,几乎没有风控。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利率,让高利率覆盖高风险,就成了唯一的选择。Q公司也在招股书中坦承,59.5%的借贷交易,年利率都超过了36%。一旦这些交易的利率全部控制在36%,那么Q公司在2016年的收入将会减少3.07亿元,占2016年总收入的21%。从某种程度上,这些现金贷公司是在用大部分借贷人的诚信为少数失信者或者骗贷者买单。
    一些不合规不合法的现金贷也曾经惹出不少风波。比如,曾经引起轩然大波的“裸条贷”就是典型,借贷者只需在社交群里跟放贷代表接头,提交隐私照片和基本信息即可获得贷款。此外,有些现金贷公司还以诱骗消费为引子,刺激涉世未深、无充足经济来源的学生借贷消费,他们普遍财商不高,自控能力不强,导致一些糊涂的学生因为一两笔与其经济能力不匹配的消费而深陷现金贷泥潭。贷款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暴力催收,甚至有金融业内人士表示,现金贷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择手段的催收能力。借贷人深陷“裸条贷”或其他不具资质的现金贷债务风波,因不堪暴力催债骚扰选择轻生的事件时有发生。
    买卖用户资料也已经成为现金贷行业内公开的秘密,平台内部人员将用户数据随意倒卖的现象也极为普遍。张文是一名从现金贷平台离职的风控人员。离职后,张文干起了用户信息买卖的生意。张文称,这种资料大平台一般不被理睬,但在中小平台里很有市场。“目前,我手中大约有2000万条用户资料,想找有意向的平台进行对接。”张文表示,“这些资料都是现金贷平台的正常用户,但是我不保证转化量。”
    2.从2004年至2017年,中央连续14年发布“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领域,鼓励、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农民。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开始深耕“三农”市场,着力提升金融精准扶贫效率和普惠金融水平,全力补齐金融服务短板,成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助推器。
    当前,农村金融最主要的矛盾是现有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已经不能满足“三农”发展的需要。2016年8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三农”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显示,目前“三农”资金缺口超过3万亿元,匮乏的农村资金供给严重制约了“三农”的发展。
    F市为推进“三三农”市场发展,切实解决农村资本投入困难等问题,大力推动互联网金融公司向“三农”领域发力,以解决“三农”发展面临的资金供给难题。
    针对互联网金融公司征信成本高的情况,F市率先建成社会信用信息和农村信用信息两大市级信用信息采集和评价系统平台,16家金融机构、40个政府职能部门、282个行政村、17万农户信用档案、120万信用信息接入平台,再结合农村的“村规民约”,构建出一套“赏罚分明”的诚信机制。利用大数据分析,建立追踪征信体系,让每一笔交易都成为农户贷款的信用依据。针对农户的信用评级,为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审核依据,减小互联网金融公司风险。
    同时,为消除投资人顾虑,F市引入本地大型国有金融企业搭建线下多金融担保体系,落户互联网金融公司提供第三方担保公司担保。构建由多家担保机构组成的市、县二级政策性担保体系,实现县域全覆盖。根据新型“政银担”合作模式,由担保机构、市级财政、合作银行、所在地本级财政按照4:3:2:1的比例分别承担风险补偿,将500万元以下业务全部纳入。明确市级机构
    小微企业担保户数比重不低于70%,县级不低于90%,担保费率不高于1.2%。此外,F市还将政策农业保险、农村商业保险与互联网金融有效嫁接,向保证保险、信用保险和其他财产保险领域开拓,陆续向互联网金融公司推出了保单质押贷款、农业保证保险、小额信贷保险等多种新保险产品,以消除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后顾之忧。
    2017年3月,F市联合某投资集团,引进P2P网络借贷平台。截至2017年10月中旬,已为农户融资3000余万元用于生产;市政府与两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互联网金融公司与多家农户签订融资协议金额近1000万元,并现场募集200万元资金。这为农户带来了真真切切的资金来源,加大了农村金融市场的供给,提高了农户、农民融资的可获得性,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覆盖范围。为农村提供了更便捷的金融服务。
    F市举行“实物还贷+乡规民约+保险担保+政策引导”互联网农村金融四位一体新型服务模式推广现场会,推广“实物还贷”的创新型思路。由于农民收入主要集中于农产品销售,因此若农产品未能及时变现,将会影响还贷,在结合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意见后,F市开始推广“实物还贷”方案。农民既可以现金还款,也可以用粮食、鸡鸭、海产品等按当地当日市场价作价通过物流还款。多元化的还款方式极大地满足了远离市场的边远农户的还贷需求,为农户还款以及丰富农产品销售渠道带来了便利。
    在努力引进互联网金融的同时,F市也加强了对互联网金融公司资质的审核,以此保障农户的权益。F市不断强化金融风险源头管控,坚持金融是特许经营行业,不得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一手抓互联网公司乱设利率、乱搞同业、乱加杠杆、乱做表外业务、违法违规套利,一手抓非法集资、乱办交易场所等严重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非法金融活动,稳妥有序地推进互联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
    “将我们互联网金融公司与‘三农’发展结合在一起,既发挥了互联网金融的普惠功能,又为当下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的互联网金融市场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F市某现金贷公司总裁方某说。
    3.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灵活性较大,其业务模式和产品种类相比传统金融模式都要多得多,这就造成了互联网金融对已有法律法规的规避性较强,比较容易避开法律的监管。因此,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也给原有的监管方式和监管政策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互联网信贷的法律,更多的是一些通知,所以,这部分仍然处于灰色地带。
    某金融专家李某表示,监管应尽快明确一些重要问题:比如说现金贷最后到底谁管?是人民银行管还是银监管?是人民银行统管还是分散到各分业机构?到底采用审批制还是备案制?
    中央和地方行为的边界分工在哪里?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企业之间的业务也不尽相同,只要这些监管部门不明确,就难以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监管。
    目前不少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机构并没有国家颁发的互联网支付牌照,其经营的合法程度不能得到有效保障,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注册资本低,有潜在的非法集资和携款潜逃风险。
    此外,在互联网金融中,金融产品被过度宣传可以说是一个十分常见的现象。部分宣传用语故意着重强调产品可能带来的高收益,而对其可能存在的投资风险绝口不提。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甚至采用倒贴收益的方式来与竞争对手展开恶性竞争,其产品的真实收益可能远没有所宣传的那样高。这些产品所存在的被过度美化、风险披露不足等问题,无疑进一步增加了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针对我国互联网金融恶性竞争盛行,缺乏创新的现状,某业内专家表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成本较高,又缺乏必要的保障,成本难以承受创新带来的风险,因此互联网金融公司大都陷入恶性竞争的怪圈。“比较而言,英国金融行为监管局开创性地发明了‘监管沙盒’模式,在一定区域内选出一定的机构,让一些优秀的金融科技企业推出的产品和服务先行先试,建立一块容错、试错的‘试验田’。企业可以测试创新型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和传送机制,并且不会将不良影响直接带给处于正常监管机制下的企业。”该专家说。
    在提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混乱的市场秩序时,某互联网金融公司CEO.王某有些担忧,“互联网金融仍属于金融创新,很多产品形式仍在不断变化,现有金融监管体系一时无法全面覆盖,而现有的企业缺乏自律,同业监督机制也不完善,难以约束企业经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虽然对企业自律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但入会门槛和会费较高,一些企业并不愿意加入。”
    4.近几年来,我国现金贷业务市场发展迅速,拥有网络小贷牌照的公司却少之又少,绝大部分的现金借贷业务平台都是在“裸泳”,因此市场乱象丛生,带来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问题引发热议。在银监会下发包括《关于立即暂停批设网络小额贷款公司的通知》《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等通知,开始着手落实监管政策之后,市场上就出现了一种声音——现金贷完了!
    有分析人士指出,要求各级监管部门一律不得新批设网络小贷公司,从监管趋势来看,接下来可能就会出台相关具体措施,对目前存量的无牌经营网络小贷公司开始大规模清除整顿。
    目前的现金借贷业务模式基本无需抵押、无需工作证明等增信手段,可以说是零风控。极低门槛的风控审核,不仅仅使一些不具备偿还能力的人陷入债务陷阱,同时也让那些专业老赖有了可乘之机。分析人士指出,现金贷还存在着资产证券化操作的行为,如果不立即加强监管,就有很大可能影响金融市场,酿成金融风险。
    大多数的现金贷业务平台的风控能力赢弱,借贷的人群涉及重复借贷、多头借贷的比例非常高。据不完全统计,小额现金类贷款的共债比例已经超过60%,部分平台已达到80%,“一人多贷”已经成为小额现金贷面临的普遍问题。在监管不断趋严的背景下,本就没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基本上不可能再从其他现金贷平台借到新的贷款用于偿还之前的款项。而本有还款能力的借款人也有很大可能选择不再偿还贷款,由此便容易导致该领域短期内的坏账率急速攀升。
    此外,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显示,业内有32%的平台仅用微信公众号运营现金贷,没有网站也没有移动APP。这些台面下的现金贷大多走在高利贷边缘,要么接受被消灭的命运,要么用更加隐蔽的方式继续运行。基于各种因素,现金贷业务平台出现资金断裂,甚至出现跑路现象的可能性将大幅度增长,但不论短期来看还是长远来看,对于现金贷来说,都很难平滑过渡。
    各种政策出台后,大量平台将难以为继,但是,如果我们用长远的眼光来看的话,这对现金贷平台中的“正规军”其实是个利好消息。
    按照目前监管思路,重点针对的应该是那些“以超高利息覆盖超高风险”的现金贷平台。如果“正规军”完成合规化转型,并且成功应对资金成本上升、风控要求提高等接下来的挑战,那么就能够获得长足发展。如果监管的靴子落地,未来出现的局面将是低质、高风险的现金贷平台逐步被淘汰出去,而正规现金贷平台的获客成本将大大降低、风控的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加强。
    除了利好现金贷平台的“正规军”之外,对于一些纯信息中介的网贷平台,也是一个利好消息。以借贷宝平台为例,与现金贷平台的“信用中介”模式完全不同,借贷宝是一种纯正的“信息中介”模式,平台自身不放贷,而是由资金方和借款方直接交易,比较符合“去杠杆”“直接融资”的金融监管大方向。未来甚至不排除现金贷平台也会采用这种纯“信息中介”平台的模式,规避现金贷的“信用”担保风险,最终防止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
    严管现金贷,还有一个利好的对象,那就是银行。对于不少开展了消费金融业务的银行来讲,竞争的减少也可以促进自身发展。一直以来,由于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融资门槛较高,而且流程复杂,往往让一些用户望而却步。不过,未来不排除银行会开辟一条专门针对这类人群的风控模式,让其更便利地从银行也能获得消费贷款,之前银行开辟“校园贷”市场就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先例。
    总而言之,持牌的现金贷“正规军”、纯“信息中介”的网贷平台、开展了消费金融业务的银行,都将是这场严管现金贷风暴的最终受益者。
    5.在《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中,除了广受关注的“利率保持36%以下”和“停办牌照”之外,还提到了“场景”。、
    消费金融大致有两种业务模式:一种是有真实场景的消费分期,除传统银行信用卡外,还有融合电商场景的京东白条、蚂蚁花呗等;另一种就是现金贷。
    在通知中,将现金贷的特点定义为:无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无客户群体限定、无抵押。并且指出,所有贷款发放,必须明确用途,不能发放无指定用途的贷款。这意味着,无场景,无贷款。
    “现金贷,它跟有场景的消费金融的区别是什么?我想一个重要的区别就是场景,是用户的来源。本来是买个东西付的钱,如果一个用户你不知道他是什么来源,他可能是匿名的,敲一下你的门,来到你的网站或者APP,就进行一笔信用贷款的申请,这时候往往没有场景支撑,你会认为这个客户未来有风险的概率会比较大,可能他是消费过度了,可能走投无路了,才到你这儿发生一笔业务。”某从业人士说。
    “通过真实的场景可以做好相应的风控,有效解决多头借贷的问题,我个人判断,下一阶段在整个业态里,相关的机构会把更多的资源和精力放在基于场景的消费金融里。”某互联网金融企业CEO李某如是说。该公司主要从租房和教育这两个行业切入,基于其真实场景为用户提供消费分期服务。深耕消费金融领域,通过“垂直+场景”模式,构造基于“线下”“服务体验式”的场景化消费金融“生态”无疑是明智的选择。
    一些贷款平台,在用户申请贷款后,加了一个询问用户借款用途的环节。“完全曲解了监管的意图”,某监管人士称,实际上,监管是想要像信用卡一样管理现金贷。在使用信用卡时,需要去消费场景中刷卡,这样就监控了钱的去向和用途。这就是现金贷必须要有场景的原因:需要知道钱的流动。
    因此,监管也禁止一些特定场景的借款,比如首付贷、股票、期货等投机经营等。如果必须有场景,那就意味着,大额的现金分期都将不可做。对于阿里、京东这些巨头来说,调头很容易,因为他们有电商场景且利率也在36%之下。但对于一般的现金贷公司来说,既要有线上场景,又要在利率36%之下,这道题目就太难了。
    “很多现金贷,会重新回到线下的场景分期”,某场景分期的风控负责人严某称。但实际上,在过去的两年间,场景分期的发展也不乐观。和现金贷的低门槛不同的是,场景分期门槛极高。
    “要做好深耕行业的准备,否则很难在场景中活下去。”严某称。
    有专业人士指出,消费金融行业的未来可能会有三大格局:一是目前已经具有巨大体量的电商平台,如京东、阿里等;二是以消费场景切入的垂直类平台,如万达、苏宁等;而第三种则是有数据化风控内核且以互联网产品带动消费的创新平台。
    “消费金融场景化可能使将来坏账率更低,真正意义上实现普惠金融。”某现金贷平台的负责人吴某也认为,“市场需要找到一些新的场景,也需要一些产品创新,一些类似‘虚拟信用卡’的产品,就目前来看是比较有前景的。”而专业性,指的是深耕技术。“现金贷源于弥补银行小微贷款缺位的需求,自带普惠属性,就现在来看,强调普惠属性,依靠政策支持,扎根普惠金融也是一个方向。”
阅读“给定资料1”,简要概括现金贷“野蛮生长”的表现。
    要求:全面、准确、简明,字数不超过150字。

选项

答案现金贷的“野蛮生长”具体表现在: 一是现有多数现金贷平台不具备放贷资质;二是多数现金贷平台缺少风控环节,通过高利率覆盖高风险;三是部分现金贷公司诱骗消费,并存在暴力催收等违法行为;四是一些现金贷公司买卖用户资料,侵犯用户隐私和信息安全。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4f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