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的战前准备及英美大国的态度。

admin2019-02-27  21

问题 意大利的战前准备及英美大国的态度。

选项

答案(1)1922年,墨索里尼上台后,企图独霸地中海,在东非建立殖民帝国。1929—1932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意大利的打击十分严重。为了夺取原料和销售市场,并转移人民对法西斯政权的不满,墨索里尼企图从战争中寻找出路。1932年7月,他委托殖民大臣德·博诺起草《在埃塞俄比亚采取行动的计划》。1934年2月,墨索里尼召集法西斯军政要人,秘商侵埃问题,并决定于1935年发动战争。1934年12月5日,意大利军向驻扎在奥加登省瓦尔一瓦尔绿洲的埃塞俄比亚部队发动突然袭击。事后,意大利反诬埃塞俄比亚人挑起争端,并故意提出了一些让对方难堪而无法接受的要求。(2)瓦尔—瓦尔事件爆发后不久,埃塞俄比亚即向国际联盟报告。意大利极力反对国联过问,主张由双方自行解决。英法袒护意大利,在它们的操纵下,国联行政院直到9月4日才召开会议讨论意埃争端问题。在这九个月的时间里,英、法明明知道意大利正在加紧准备战争,但不仅坐视不问,而且通过各种渠道让意大利知道,它的行为不会受到惩罚。法国企图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的宿敌德国,所以对墨索里尼政府的包庇最为露骨。1935年1月初,法国外交部长赖伐尔赴罗马访问,1月7日,双方签订了一系列协定,其中四件公开,四件秘密。总括起来,它们的主要内容有:在奥地利的独立和完整受到威胁时,法、意两国将互相协商;意大利逐步放弃在法属突尼斯的特权地位;法国将法属突尼斯和法属索马里的一些地区划给意大利,等等。但十分重要的是,赖伐尔在和墨索里尼秘密会谈时,允许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自由行动”。法意协定签订后,墨索里尼于1月16日任命德·博诺为东非高级专员兼驻东非意军总司令,命令他立即前往意属厄里特里亚,加速准备入侵埃塞俄比亚。英国的态度不像法国那样明显,它奉行的是一种所谓的“双重政策”,即“同意大利协商和忠于国联”。“同意大利协商”是“双重政策”的真正目标,而“忠于国联”则是迫不得已采取的策略。英国认为,没有生死攸关的利益使英国必须抵抗意大利对埃塞俄比亚的征服,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对英国利益的威胁是遥远将来的事情。为了“保持欧洲和平”,英国不可惹怒墨索里尼,以免把意大利赶到德国的怀抱中。6月19日,新任外交大臣霍尔在内阁会议上主张向意大利提出如下的建议,即埃塞俄比亚把南部奥加登省的部分割让给意大利,而从英国手中得到英属索马里的泽拉港及联接内地的一条走廊。内阁批准了霍尔的方案,决定派国联事务大臣艾登出使罗马。6月24、25日艾登两次会晤墨索里尼,但英国的建议被完全拒绝了。7月25日,英国政府宣布对意大利和埃塞俄比亚双方将不再颁发出口武器的许可证。这表面上看来不偏不倚,实际上是对意大利一方有利的。(3)9月4日,国联行政院召开会议,6日通过决议:由英、法、波兰、西班牙、土耳其组成五国委员会,研究意埃关系并寻求解决办法。9日,国联第16次大会开幕。11日,霍尔在大会上发表了一篇冠冕堂皇的演说,侈谈英国与国联站在一起,支持集体维护盟约的完整,特别支持对一切侵略行为进行坚决的集体抵抗。霍尔的演说一时迷惑了许多代表,但在会下霍尔与赖伐尔举行了三次会谈,霍尔还透露了英国支持国联的真正原因在于英国舆论迫切需要置于国联保护之下的集体安全,并说大多数中间派都是如此看法。9月18日,五国委员会提出了方案,但其实质是在承认意大利享有特殊利益的条件下对埃塞俄比亚实行国际共管。9月22日,意大利拒绝了五国委员会的方案。墨索里尼从这个方案中再一次看出英法旨在妥协,于是悍然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从1934年12月5日瓦尔—瓦尔事件爆发到1935年10月3日意大利军队侵入埃塞俄比亚,这一阶段长达十个月,至关重要。英、法如果真想制止战争,在此期间是完全可以办到的。但它们却想方设法满足意大利的领土野心,只求对方以“和平”手段实现吞并,便心满意足,结果使墨索里尼看清了英、法的软弱,更加无所顾忌地发动战争。(4)1935年10月5日,国联行政院决定成立一个六国委员会,负责研究形势的发展。10月7日,行政院会议一致(意大利除外)通过六国委员会的报告:“意大利政府无视它根据国联盟约第十二条所定的契约,诉诸战争。”不久,国联大会举行。在出席会议的54个会员国中,有50个赞成行政院的决议。它们组成了一个协调委员会,在其下又设立了一个18国委员会(通称制裁委员会),实际负责组织制裁的工作。对意大利的制裁包括武器禁运、财政制裁、禁止进口意大利货物和禁止向意大利输出某些货物。由于英、法的主张,禁止向意大利输出的物资,不包括石油、钢和铁的制成品、铜、铅、锌、煤等重要战略物资。这种软弱无力的制裁只能起激怒意大利的作用,却不能真正制止侵略战争,而且由于英、法的阻挠,制裁到11月18日才开始实行。特别重要的是:石油制裁问题一拖再拖,直到埃塞俄比亚灭亡也未实施。(5)1935年8月31日,在孤立主义的强大压力下,美国国会通过了《中立法》。10月3日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后,美国于10月5日宣布对交战双方都实施《中立法》,但1935年《中立法》并不禁止向交战国输出石油等重要的战略物资。虽然美国国务卿赫尔在11月15日发表了所谓“道义禁运”的声明,说运送石油、铜、卡车、废钢铁等都是违反美国政府的政策的,并且是违反最近通过的《中立法》总的精神的,但美国商人对此不仅置若罔闻,反而增加向意大利出售它所急需的原料。10月间,美国对意大利的石油出口比平时增加了一倍,11月增加了两倍。美国的商界对禁运发动攻击,说只要美国与意大利保持外交关系,他们就可以在法律的范围内出售意大利人所能购买的货物,不论是什么货物,也不论数量多少。在意埃战争中,美国《中立法》所起的作用并不是中立,而是援助了侵略者,打击了被侵略者。(6)1935年12月,霍尔与赖伐尔在巴黎会谈,拟定了“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冲突的共同解决提纲”(通称“霍尔—赖伐尔协定”)。按照这个协定,埃塞俄比亚把奥加登省和提格雷省的一部分土地割让给意大利;埃塞俄比亚还应将南部划为意大利经济发展和居留的地区。作为补偿,埃塞俄比亚接受意属厄里特里亚的一条狭小的沿海地带及一个出海口阿萨布港。就连坚决主张对意大利让步的英国外交部常务次长范西塔特也不得不说,这样的条件是“侵略者得到的东西比他已经得到的还要多一些,虽然比他希望得到的要少一些”。但是,消息走漏,英法报纸在9日披露了协定的内容,舆论哗然。英国内阁决定牺牲霍尔,12月18日霍尔辞职。赖伐尔不久也下了台。(7)英、法推行“绥靖政策”,纵容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它使意大利向德国靠拢;助长了德国的侵略野心;摧毁了集体安全体系,使欧洲的一些小国不能不到国联以外去寻找出路,甚至与“罗马—柏林”轴心紧密联系在一起。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MZWi777K
0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