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公民社会,最终是为了实现“善治”的政治理想。自从有了国家及其政府以后,善政或仁政,便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政治管理模式,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它的基本内容是:严明的法度、清廉的官员、很高的行政效率、良好的行政服务。毫无疑问,只要政府存在一天,这样的善政将始终

admin2016-03-21  39

问题 发展公民社会,最终是为了实现“善治”的政治理想。自从有了国家及其政府以后,善政或仁政,便成为人们所期望的理想政治管理模式,古今中外无不如此。它的基本内容是:严明的法度、清廉的官员、很高的行政效率、良好的行政服务。毫无疑问,只要政府存在一天,这样的善政将始终是公民对政府所怀有的期望和理想。
    然而,善政的政治理想在全球化时代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对善政构成挑战的是“善治”。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一种新型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善治的基本要素之一便是参与。这里的参与首先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但不仅仅是政治参与,还包括公民对其他社会生活的参与。后者可能会越来越重要。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善治表示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或者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不开公民。善治有赖于公民自愿的合作和对权威的自觉认同,没有公民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至多只有善政,而不会有善治。
    毫无疑问,中国的公民社会确实存在许多问题,但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就是它对于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民主政治建设是一支健康的和积极的力量。
    “法治”一词虽得民心,但其含义却未必清晰可见。“实际上,法治不是治老百姓,法治是治公权力。也就是说,约束公权力、保障公民私权利,这才叫法治状态。”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孙谦在两会采访中说了这席话。“依法行政”的口号近年来逐步被叫响以后,一些干部又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志将依法行政解释为加强行政权,把依法行政之“法”塞进了本机关、本部门不具备法律效力的“红头文件”“土章程”,甚至使之凌驾于宪法、法律、法规之上,强令执行,还美其名日“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通过法治约束和监督,使行政权受到制约,应是法治社会最基础的一环。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公权力的行为举止,直接影响着社会信心。当然,保证依法行政,依法治官、治权,除了要继续运用以往常规措施外,更要敢于和善于运用较为刚性的手段,把行使监督权、人事任免权、重大事项决定权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监督的实效。同时,媒体要敢于对重大违法乱纪的行为公开曝光。由此,“法治不是治老百姓,法治是治公权力”才能落到实处。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给定材料中提到“善治实际上是国家权力向社会的回归”,请结合给定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说法的见解。
    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合理、充分,语言简练,250字左右。

选项

答案这句话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公民社会建设的核心在于还政于民。 不同于理想状态的“善政”,公民社会关键在于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之间的合作管理,其基本要素在于公民对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参与。公民社会是一个成长于市场经济中的现实社会,一方面,政府要确立公民和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另一方面,政府要为公民提供民主和法治,作为博弈手段以维护自身的权益。只有政府还政于民,公民才能真正实现对公权的监督。 公民社会建设需要政府大胆改革,简政放权,更需要呼吁公民积极参与、认真监督,最终保证现代化事业和民主政治建设取得成功。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Nlte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