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论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
论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
admin
2018-06-08
34
问题
论述人的发展的规律性及其教育学意义。
选项
答案
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整体性。 (1)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人的身心发展遵循从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特性。比如身体的发展遵循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从骨骼到肌肉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识记到意义识记,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由喜怒哀乐等一般情感到理智感、道德感、美感等。 (2)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特征。人生的每一阶段对于人的发展来说,不仅具有本阶段的意义,而且具有人生全过程的意义。教育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面临着特殊的发展任务。如童年期(6、7岁至11、12岁)的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较大的具体性和形象性,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对抽象的道理不易理解。少年期(11、12岁至14、15岁)的学生,抽象的思维已有很大的发展,但经常需要具体的感性经验作支持。青年初期(14、15岁至17、18岁)的学生,抽象思维居主要的地位,能进行理论的推断,富有远大理想,关怀未来的职业。教师在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不同特征后,要对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人生各个年龄阶段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关联性主要表现在:首先,发展的内容在各个阶段相同,都包括身体与心理两个方面的发展;其次,前一阶段的发展对后一阶段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 (3)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个别差异在不同层次和程度上存在。首先,从身体的角度看,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以及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4)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儿童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高峰。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只有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个体的身心发展在各个阶段并不是匀速前进的,呈现出加速与平缓交替的状态,如人生最初的婴儿期和少年期是儿童进入成年期以前的两次加速期。 (5)发展的整体性是指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们既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教育人。事实上,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的发展特点的掌握情况。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差异性、不平衡性、整体性。考生在做答时首先要清楚地阐明人的身心发展的这五个特点的含义,然后围绕各个特点分别说明其教育意义。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Oyui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教育学311题库学硕统考专业分类
0
教育学311
学硕统考专业
相关试题推荐
教师角色丛
学生一想到考试就产生焦虑,属于()的条件作用。
简述社会规范学习的含义和过程。
将原有认知经验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这种方式称为()。
学生一旦在新信息与原有认知经验之间建立了逻辑联系,就可以利用相关的背景知识对新信息做出进一步的推理和预测,从而“超越给定的信息”,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这一知识建构的心理机制是()。
列举奥古斯丁基督教教育思想。
下列属于讲授教学的特点的是()。
按实验控制程度划分,较为适合于现场条件或接近现实的模拟性研究是()。
唐代中央官学中的“六学一馆”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玄学、儒学、佛学和广文馆。
【2012-1】关注和探询“谁控制学校”“谁制定学校管理的政策”“谁决定教育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目标”“谁设置课程”的教育理论流派是()。
随机试题
只有个别形状的可展开物体才可以用三角形法进行展开。
简述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前庭神经元炎的表现是梅尼埃病的表现是
石膏使用注意事项为
水痘风热轻证的治疗原则是
根据有关的法律规定,下列各项中,可以使用托收承付结算方式的包括( )。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成因多为()。
下列()不属于新核算体系的五套基本核算表。
表外业务
下面关于派生类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