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

admin2018-03-18  4

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教学设计(教学对象为八年级学生)
    (1)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第四学段“阅读”中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确定《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并说明设计理由。
    (2)请为本课的教学设计两道探究题,并说明相应的答案。

选项

答案(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借助工具书,理解文章中的实词、虚词的基本含义,掌握文章中的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③理清文章的线索,掌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①小组合作探究,班级读、评、讲、议。 ②提高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③初步掌握文言文比较阅渎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设计依据: 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相关说明: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语文课程评价要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 ②《桃花源记》编排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一篇脍炙人口的记叙性散文,居单元之首,是单元的重点课文,属初中必背课文。诗人“以文为辞”,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世外桃源。文章描写生动传神,语言精练优美,主题深刻含蓄,很有欣赏价值,学习本文对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培养文言散文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习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积累一定的文学素养。 ③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可以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的字词的含义,并且大致了解文章的大意。但其仍需要老师的帮助和自身不断地学习,在学习和探究中掌握阅读文言文的方法,提升阅读能力,进而能够较为深层次地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 (2)探究一:作者在文章里寄托了怎样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在当时能变成现实吗? 答案:寄托了作者希望建立一个“人人劳作、人人平等、人人和睦、生活安定、风气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的社会的理想。 这个理想是不能实现的。因为这一社会理想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在客观上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里,它只能是一种幻想,不可能实现。 探究二:作者为什么要虚构出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呢? 答案:陶渊明彼时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而这一时期,东晋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极端腐败,对外则一味割地投降;再加上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平民生活日益水深火热。面对这一社会状况,陶渊明的内心波澜迭起,对刘裕政权的不满逐渐产生,对当时黑暗混乱社会的憎恨也逐渐加深。可即便如此,他也无力改变现实。不愿与当朝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陶渊明只好以文学创作来暗抒己情,虚构出一个与污浊社会相对立的世外桃源,憧憬着这种没有君主、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劳动、平等自由、民风淳朴的理想社会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向往。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PP1q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