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然后按作答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admin2011-01-06  23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然后按作答要求依次作答,答案书写在指定的位置。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1982年1月1日,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总结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农村改革,进一步放宽了农村政策,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使这场发轫于农村的改革,迅速以磅礴之势推向全国。第一个一号文件发出后,有的农民跑到城里书店要买本“包产到户政策书”。
    1983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联产承包不仅在贫困地区、偏远山区可以搞,经济发达地区并不是不可以搞,同时强调,联产承包不一定都包到户,有的愿意包到组,有的愿意实行专业承包都可以,可以百花齐放。同时提出,放活农村工商业。
    1984年一号文件,中央开始规范家庭承包的政策,明确提出承包到户的家庭承包期可以延长到15年。农村改革最基本的内容是确立家庭承包,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调整农业生产的结构,国家对生产对经营者应当进行从过去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的调控,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1984年一号文件同时鼓励发展社队企业,鼓励专业户生产致富,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镇做工、经商、办企业。以前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的乡镇企业如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吸纳了数以亿计的农民“洗脚上田”……
    1985年一号文件取消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将粮食和棉花的统购改为合同订购,放开了农副产品价格,实行市场调节,农产品市场体系逐步完善。
    国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民则获得了经营自主权,种粮大户、养鸡专业户、蔬菜专业户……在农村如雨后春笋,蓬勃而出。
    1986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改革统购统销制度,改革流通体制。从这一年农村改革进入第二步:培育市场机制。同时强调增加农业投入。一号文件一次又一次带来乡村巨变,农民的“钱袋子”开始鼓起来。统计表明,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7年的4 140元。
    2004年2月8日,新世纪的第一个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公布,历史性地实施“两减免(减免农业税和农林特产税)、三补贴(粮食直接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着眼于减负增收,自此,一号文件重新锁定“三农”问题。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公布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
2005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006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布,这个一号文件标志着国家明确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到农村。
    2007年的一号文件再度强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时期的一号文件,破解着“三农”难题。农民人均收入进入较快增长期,增幅由2002年的4.8%提高到2007年的9.5%,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
    2008年,在十七大报告确定“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方向基础上,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主题,着力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强调要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举措、作为国家新增投资安排的优先领域,细化并实化了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措施。中央的部署将进一步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社会事业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全文由5部分,27条组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资料2
    黑龙江省林业厅确定2010年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点如下。
    一是认真总结新农村试点村绿化经验,扎实推进新农村绿化进程。2009年全省村庄绿化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然有2万多个村屯有待改善。2010年黑龙江省林业厅将深入开展“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依靠林业重点工程,使全省800个村屯达到新农村绿化标准,使60个国营林场的场容场貌得到明显改善。
    二是持续抓好16件实事。16件实事涉及面广,工作指导性强,是林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在2009年落实“16件实事”工作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领导,细化措施,确保“16件实事”落到实处,发挥实效。
    三是着眼改善新农村生态基础。依靠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突出抓好农村绿化美化、生态文明村、城乡绿化一体化工作,同时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林网、绿色通道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新农村生态基础。
    四是抓好厂村共建试点工作。着眼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和发展社会事业,坚持尊重农民和企业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注重互利双赢,积极探索厂村共建新农村的路子。
    五是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积极推广生态经济型树种栽培模式,大力宣传大庆市的林药间作、杜蒙县山杏生态经济林、龙江县的柠条造林、孙吴县的俄罗斯大果沙棘、牡丹江市和龙江县的樟子松嫁接红松坚果等造林模式,逐步改善生态环境,加快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富裕。
    资料3
    当前,安徽省农业发展水平还很有限,农业生产稳定性差,基本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农业结构矛盾突出,比较效益低;农村二、三产业相对落后;市场化、城镇化水平不高;农村水利、电力、交通、通讯、教育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等。对照现代农业的基础j生指标,如劳动者素质、农业有机构成、农业科技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等来衡量,安徽省现代农业与发达国家相比要落后50~80年,比国内农业发达省市要落后10多年,总体上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阶段。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我们面临着许多困难、矛盾和问题,需要我们在长期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研究解决。
第一,农业资源短缺。安徽省是农业大省,但农业资源匮乏,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2亩,不到全国的平均水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5%,人均水资源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8%。资源短缺加大了安徽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压力。
    第二,农户经营规模狭小。安徽省有1 200多万农户,户均耕地5亩左右,只相当于美国户均经营面积的1/600,而在分配承包地时还要肥瘦搭配,远近结合,每户耕地又被分成若干块。随着人口增长,还将推动土地进一步细化。这种小规模分散生产,增加了安徽省发展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难度。
    第三,农村劳动力就业不充分。按现有的农业有机构成和生产条件,安徽省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 000万,近年来每年有1 000万农村劳动力输出,但仍有近1 000万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目前,安徽省农业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第二产业的1/8和第三产业的1/4左右。
    第四,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据统计,安徽省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5.6%,初中文化程度占60%,高中文化程度占11.6%,大专以上占2.8%。其中文化程度较高且有开拓创新意识的青年农民多数离开了农村,已进入非农产业领域。
    第五,农业科技体制与机制不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农业技术推广资源不足与浪费并存。农技公共服务的供给及其质量与农民对科技的期盼差距较大。二是先进的农业技术与落后的耕作方式并存。三是农业科技成果有限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并存。一部分成果和项目与当前农业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相距甚远,因此成果转化利用率不高,没有投入农业生产,难以转化为生产力。四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与市场化配置资源不充分并存。
    资料4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社会的小康。当前,农业生产效益低,农业生产力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较强,旱灾水灾,都会影响农业的收成;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较之工业或服务业,其收益要低一些。当今各国政府,都直接或间接地要对农业予以补贴,原因也大抵在此。
    资料5
    密云河南寨镇“两种类型、六种模式”推进新农村建设。“两种类型”,即移民村环境整治型,对15个移民村进行环境治理;老村整体改造型,对13个老村庄因村制宜进行整体改造。“六种模式”,即基本整治模式,基础设施较完善、环境建设较好、主导产业突出的村,进行基本整治;综合整治模式,环境、设施基础较差的村,进行环境综合整治;农业产业模式,在京承高速绿色走廊南部村庄,发展蔬菜、花卉、芦笋等产业;工商产业模式,在密顺路两侧村庄,发展商贸、运输、服务业;休闲产业模式,在东山一带和京承高速绿色走廊中部村庄,发展餐饮、观光、采摘等产业;城市社区模式,在京承高速绿色走廊北部9个村,发展建材、房地产业。
    资料6
    “治病花钱太多,医院像是吃钱的机器,但是有病又不能不治。”来自山东禹城市的农民周国香为治病已花费5万多元;“家里困难,有上学的孩子,平时吃一点青菜,偶尔改善一回生活,可是医生说,要好好补养,没有办法,只能东借西借,家里已无存款。”来自山东金乡县的张香云已花了10多万元……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是造成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原因之一。据统计,目前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其中2/3又在大医院,社区基层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
    资料7
    近几年,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积极探索村企共建、互利双赢的发展思路。目前,七台河已经形成了企业支持农村发展,农村推助企业发展的新格局。
    各区县积极为村企联姻牵线搭桥。勃利县在全县广泛开展“村企结对共建新农村”活动,突出在以企带村、互利协作、基地带动等三个方面下工夫,力争在三年内达到“百企结百村”的目标。茄子河区本着“自愿共建、就近组织、量力而行”的原则,在全区57个行政村与173家企业和煤矿完成了对接。
    在农业区域推进以企带村发展。勃利县大森林集团投资建设养殖小区,由养殖户承包经营,优先提供鸡雏、饲料和兽药,免费提供饲养技术和防病、防疫等售后服务。公司与养殖户签订收购保底价格。2010年公司在农村新建养殖能力10 000只以上的养殖小区50个,解决农村人员就业600人,企业增收300万元。
    在工农交错区域推进村企协调发展。茄子河区57个行政村与173家企业全部进行了对接,村企确定共建项目50多个,有30多个项目正在落实。目前该区各村向企业提供符合规定废弃地200多亩,提供培训后的劳动力851人,优质农副产品3 000多公斤,为企业解决供水、供电应急难题80多个。企业投入300多万元用于农村道路建设、环境整治工作和农村中小学开展活动等,受益村屯60多个。
    在工业密集区域推进反哺发展。新兴区针对村域内小煤矿多、经济实力强的实际,为企业提供全程服务。企业在发展壮大的同时积极为村里兴办公益事业。区里投入1 400万元进行通村公路建设,辖区煤矿等企业自愿出资327万元支持新农村建设。
    在推进村企共建工作中,七台河市建立了五种合作共建类型。相依共建型:红胜村全力支持宝泰隆公司上甲醇和电厂三期项目,提供用地支持,协助企业解决纠纷35起。牵动共建型:七台河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已发展到31户,这些企业通过订单与农村、农户建立起利益共同体,形成了大豆、玉米、水稻、猪、禽、牛、菜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链,既解决了原字号农产品输出问题,又解决了农民销售难题。帮建共建型:七煤集团煤气公司、新兴选煤厂、胜利煤矿联合捐助160万元修建桃山八道岗至红岩村2公里通村公路。吸纳共建型:茄子河区新兴村劳动力转移586人,其中85%都在周边的厂矿务工。吉伟煤焦有限公司一户企业解决了新兴村、中心河村的80%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公益共建型:七煤集团拿出50万元用于全胜村3公里水泥路建设,村民们将村内主街命名为“七煤路”。宝泰隆公司为红胜村及其贫困村民解决了7万元扶贫救灾款,资助贫困学生近万元,每年为红胜村贫困户提供煤泥66吨等。为扎实有效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七台河市除强化组织引导,建立健全村企共建工作的推进机制、领导包保责任制和村企沟通协调机制外,该市还建立监督机制,市纪委、监察局派人全程参与,防止摊派、形式主义等问题发生。
    资料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生产力发展水平迅速提高,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确实都有很大发展和变化。但是,具体分析,工业要比农业发展快得多,城市要比农村变化大得多,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扩大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而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由于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异和城乡二元体制的作用,我国农村居民收入一直明显低于城镇居民。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当时农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曾经一度缩小,但从改革开放中期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转向城市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除个别年份与上年相比有所下降外,总体上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趋势,而且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到2002年第一次突破了3:1大关,达到3.11:1,到2004年是3.21:1。据专家估计,如果统一按照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再把城市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单位的福利加上,城乡居民实际收入差距估计高达6:1。
    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指出,过去的17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2007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降为36.3%,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3.1%,后者比前者高近7个百分点;同期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差高达近万元。
    二是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而农村面貌变化较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面貌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相比之下,城市面貌变化更大,大楼越盖越高,马路越修越宽,广场越建越大。农村发生的变化却远没有城市那么大。除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郊区农村的变化相对快一些,在广大不发达地区还有不少旧房、土房,甚至是危房,相当一些村子道路雨天不通,即使在盖新房比较多的地方,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有新房、无新村”,公共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整体环境处于“脏、乱、差”的状况。
    三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新中国建立近60年来,城市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发展很快,城里人看病有医保、退休有劳保,学校普遍比农村条件好得多。但是,在农村贫困地区至今依然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普遍存在。
    上述三个问题带来的后果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严重的有:第一,直接影响扩大内需,最终影响国民经济全局持续健康的发展。第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不符合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原则和公平原则,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稳定。
    资料9
    黑龙江省海伦市老促会近期就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开展情况,对4个乡镇的13个贫困村进行了调研。总体情况:刚起步,初见效,进展慢,不平衡。
    刚起步:海伦市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开始,全市农村都动起来了,搞得好的,已是旧貌换新颜。但这13个贫困村无论是总体规划的制定,还是基础建设的启动,乃至村容村貌的整治,都是刚刚起步。
初见效:这些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由于自身的努力和多方支持,也已见到了初步效果。
    进展慢:由于受资金、条件、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这1 3个贫困村的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在基础设施等“硬件”工程的实施上,都很缓慢。
    不平衡:这13个贫困村新农村建设的开展尽管都相对迟缓,但进展很不平衡,甚至有“死角”。一年多的时间,有的贫困村基本是没有行动,没有变化,没有发展。
    贫困村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宣传未到位。在一些贫困村,有近30%的农民对新农村建设什么,感到很茫然;有近30%的农民认为建设新农村是很遥远的事情,只是“说说”而已;有近30%的农民则把新农村建设理解为整治环境、修修路、栽栽树罢了。村干部和群众的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较为普遍和严重,有的干脆“放挺”。贫困村的干部多数年龄老化、思想僵化、缺乏开拓精神和进取意识,很难在建设中起“牵头”作用。上级相关帮建部门还未进入角色,扶持不力。据有的贫困村反映,新农村建设开展已经一年多的时间了,还从未见到帮建单位的“踪影”,也从未进行什么“对接”;有的帮建单位虽然派人来村里,也只是听听看看,发表点不着边际的空话,一走了之。
贫困村新农村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这些贫困村集体经济都十分脆弱,所调查过的13个村有一半是“空壳村”。几乎村村都有外债,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双录乡和东林乡的10个贫困村,村级负债1 513.9万元,人均负债569元。
    根本无力搞公益事业建设。
    二是这些贫困村生产都不发达,经济落后,农民收入低,特贫层面较大,人均收入千元以下的人口仍占有一定比重,让农民投资搞建设,十分困难。
    三是这些贫困村距县城和小城镇较远,地缘优势不佳,资源匮乏,交通多数不便,信息不灵,属“穷乡僻壤”,自然条件和自身环境都比较差。
    四是这些贫困村大多基础设施薄弱,公益事业项目建设不完善、不配套。东林乡万胜村由于农田水利工程不配套,加之年久失修,排灌渠道不畅或跑冒滴漏,一年水田渴水面积达900亩,占水田面积的80%,减产61万公斤,减收110万元,人均减收361元。
    五是这些贫困村农民的思想落后,科技、文化素质都比较低下,要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发挥“主体”作用,需要有一个教育促进过程。
    六是有的基层党政领导尤其是帮建单位的领导尚有“嫌贫爱富”思想,在新农村建设中,常常只是注意“试点”村,有的为了突出“政绩”甚至把大量的钱物都投入到了试点村,而把贫困村晾到一边。
     三、作答要求
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字数不少于1 500字。

选项

答案 新农村建设之我见 从1982年到2010年,中央共发出了十二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一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对于建设新农村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但是农村建设还有很多不足,还存在很多问题。 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必须坚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依靠农民辛勤劳动、政府扶持和社会力量参与,调动新农村建设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切忌大包大揽。应该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逐步推进。还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在新农村建设方面,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建立以工支农、以城带乡、要素配置合理、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新型城乡体制。农村落后城市,农民收入水平低于市民,这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现象,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城乡生产力水平差距造成的。但是,中国这种现象的特色在于除了生产力因素外,还有城乡体制原因——即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这一体制由城乡有别的户籍制度、交换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社保制度、财政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等方面具体制度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人为地造成了城乡居民权利地位的不平等。所以加快城镇化建设,以城带乡的工作非常重要。 2.建立促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机制。以前由于受财力限制,政府对农村提供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农村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发展严重滞后。“十一五”期间,中央要将“两免一补”的政策扩大到农村所有的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的学生,并实现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全体学生免收杂费;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明确要求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和农村信息化等建设,逐步解决农村的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以及发展沼气等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在完善国家、集体和家庭等多方面力量相结合的农村现有社会保障措施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3.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投入机制。造成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提高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投入严重不足。因此,必须深化财政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快形成促进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财政和投融资体制。这是新阶段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条件。 4.有效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完善建设新农村乡村治理机制。建设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继续扩大农村基层民主,逐步实现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和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立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新型乡村治理机制,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主要内容包括完善民主选举、规范民主决策、加强民主管理、强化民主监督等。 5.培育新型农民,优化社会风貌。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和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制度,不断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 6.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新农村奠定体制保障。免征农业税,结束了几千年来农民种地必须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这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农民负担重的矛盾从制度上得到了根本解决,但同时又引发出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必须下决心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进行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已经取得的成果,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总之,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PmG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