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admin2011-01-09  23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依次作答。

二、给定资料
   1.《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于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第165次常务会议通过,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本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制度,并指定机构(以下统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机构)负责本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日常工作。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行政机关发现影响或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扰乱社会管理秩序的虚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应当在其职责范围内发布准确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评议。
   2.天津市档案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中心现在汇集了50余个市级党政机关、部门制定的,具有现行效用,与百姓日常工作生活及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性文件及有关资料1.5万多件,全文电子文件7000多份,内容涉及医疗卫生、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物价审批、财政税收、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和管理、劳动伤残待遇、优抚救济、养老保险、社会保险、供热取暖、产权交易、住房改革、房屋拆迁、下岗再就业等多个方面。
   3.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重视政府信息公开,它们通过立法,保证政府信息公开,实现依法行政。法国在1978年颁行了《行政文书公开法》,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地方公共团体、营造物法人等都有公开行政文书的义务,只有那些涉及私生活等非公开文书不在公开之列。法国是个以行政为主导地位的国家,政府的行政文书是政府信息的载体,公开了这类行政文书,也就公开了政府信息。美国自1966年制定了《情报自由法》以后,又相继制定了《阳光下的政府法》、《隐私权法》、《电子情报自由法》等一系列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其中的《情报自由法》还是世界上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最为完备的法律之一。澳大利亚于1982年制定了《情报自由法》,以后又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政府信息公开的法律法规,其基本精神是联邦政府各部门在不违犯《保密法》的前提下,应公开政府信息,这是政府的一项基本义务。
   4.韩国是亚洲国家中首先实行政府信息公开的国家。韩国于1996年制定了《公共机关情报公开法》,并于1998年1月1日起实施。它对信息公开的宗旨、机关、原则、范围、例外情况以及权利救济等内容都作了详细的规定。日本紧跟韩国,于1999年5月也制定了《情报公开法》,规定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情报公开的请求人;公开情报的范围是国家行政机关可以公开的行政文书;请求人与行政机关就情报公开问题发生纠纷的,可以使用行政诉讼作为救济手段,等等。可见,政府信息公开是世界上依法行政国家的一般做法。
   5.政府信息公开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现知情权的一个有效途径。政府信息公开可以让公民知道政府的所作所为,特别是依法行政的实际情况,积极参与、配合政府的工作;同时也可有效地监督政府,保证其在法治的范围内高效运作,为民谋利。
   6.2008年5月1日是中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的第一天。2008年4月30日,北京市政务门户“首都之窗”上详细公布了60个市级行政机关以及18个区县信息公开受理部门的电话、传真、电子邮件等。市民可在除节假日以外的各单位上班时间内申请办理信息公开等相关事宜。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政府信息查阅场所、公开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使老百姓查阅政府“红头文件”有法可依。根据《条例》规定,本市为市民提供三处政府信息查阅点供市民查阅各类信息,现已揭牌向社会公众开放。此外,政府信息网上公开工作近期开始运行,市民足不出户就可查阅自己所关心的政策法规。
   《条例》还规定,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等。《条例》要求本市各部门发出的“红头文件”都要在20个工作日内报送查阅中心,对于不及时更新公开政府信息内容,公开不应当公开信息的行政机关,将予以相应处罚。
   7.《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即将出台的消息,引起了正在此间出席“第四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专家的关注。专家们认为,这一规范政府信息公开行为的法规出台后,将为尊重和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提供制度化支持。专家们同时呼吁,作为信息公开的主要责任方,政府一方面要在信息公开操作过程中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切实落实政府信息公开义务;另一方面政府应逐步扩大信息公开的范围,允许媒介对决策过程进行报道。
   8.2007年4月25日,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宣布,《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将从2008年5月1自起正式施行。这是继国务院颁布《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之后,政府部门发布的第一部有关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也是第一都有关环境信息公开的综合性部门规章。
   环境信息不公开和不透明,给一些污染企业和地方政府“暗箱操作”提供了可乘之机。最典型的表现是,出现环境污染事故后,肇事企业和当地政府的第一反应往往不是及时向当地居民和上级政府说明情况,而是能捂就捂,能瞒就瞒,能骗就骗。他们常常以“公布真相会造成公众恐慌”为由,以影响社会稳定为幌子,通过剥夺公众的环境知情权,逃避公众的批评和上级政府的责罚。
   9.信息公开的一个层面,是对突发公共事件事态的公开,也就是《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所强调的:“要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向社会发布简要信息,随后发布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发布工作。”在近期北京东三环京广桥的塌陷事故中,交通管理部门就通过手机短信、交通广播等多种媒体手段,向全市公众通报此事,避免更多人因为交通堵塞影响正常生活。这种处理方式,值得在突发公共事件中采纳。
   国内外有不少人担忧,信息公开是否会造成公众的集体恐慌,甚至出现大规模的危机蔓延。从中外历史上看,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集体恐慌往往出现在缺乏权威信息、谣言肆虐的时候。这就涉及信息公开的第二个层面,不但要让公众了解突发事件可能对社会和个人利益造成的影响,还要让公众了解政府的态度和目前的措施。政府态度和措施的信息公开,不但能缓解公众心理压力和恐慌,杜绝谣言,还能检验政府治理管理水平。从以往的封闭式操作,到向公众公布处理方法和处理态度,这对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科学性、果断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新要求。
   10.安徽推出首位政府新闻发言人。推出政府新闻发言人是合肥市推进政务公开的一种新举措,以便更好地架起政府、媒体、民众沟通的桥梁。该市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一般每半月一次,主要发布市政府重要决定、重大决策部署、重要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有关内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市政府重点工作进展情况;涉及全局的重大问题、重要活动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及重大突发性事件等。如有重大突发性事件等特殊情况,可随时举行新闻发布会。
   11.汶川8.0级大地震,举国同哀。面对巨灾,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全面公开信息,凝聚抗灾力量。有关地震的海量信息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平面媒体、手机短信等途径,以最快的速度传递给全国人民。有了及时准确的信息公开,民众始终跑在“谣言”之前,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怀疑和恐慌,凝聚起力量和信心。中央政府及救灾各方率先垂范,在抗震救灾中成功践行了2008年5月1日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成为政府信息公开的范本。抗震救灾应急处置中的信息公开,为日常状态继续贯彻落实条例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给各级政府、各界群众以更强的信心和乐观的预期。
   “这次地震,公众能够得到的信息铺天盖地。在我国,人们以前从未如此逼真地看到过一个灾难这么多的场景和细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尹韵公在接受《嘹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这样评价,“此次地震的信息公布,堪称我国有史以来最快、最全面的一次,政府信息的公开程度可谓达到了极致。这在我国信息公开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12.透明政府的建立和公民知情权的有效实现,还有待于保密法的修改完善。现行保密法是20世纪制定的,有些规定与政府信息公开原则有不相适应之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属于行政法规范畴,其位阶低于《保密法》。按照立法的一般规律,本应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精神先修改《保密法》,然后再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在法律尚未修改的前提下就颁布实施了信息公开条例。也正因为此,我们应该按照信息公开的精神考虑《保密法》的修改完善,从而有利于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效果,达到建立透明政府和保障公民知情权的目标。
   13.事实上,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我国就已开始推行政务公开的试点工作,直接为立法“热身”。目前,全国80%县级以上政府和政府部门建立了门户网站,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也在各部门、各地区全面建立起来。在诸如禽流感疫情、食品安全等危机发生时,政府都会及时公布真相。
   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最大的亮点,是将信息公开变成了政府的法定义务。这一根本转折显示了中国打造“阳光政府”的勇气,是继《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之后政府改革的“第三次重大革命”。
   14.信息公开在我国还是新事物,在法律启动之初存在模糊地带,是各方达成共识的必然代价。但当法律正式实施,这些模糊地带也会成为执行中最太的“礁石”,解决的关键,在于划清公权力的边界、加强对公权力的规范。
   可以预见,伴随着条例的实施,还将有这样那样的问题陆续出现,各级政府将经历一次又一次的信息申请、答复、举报、行政复议,甚至行政诉讼等实务性摩擦,并由此增加经验,在公众的推动下,将条例中的模糊地带一一厘清。
   15.2008年5月底,北大法学院王锡锌、沈岿、陈端洪三位教授向市发改委、市交通委提出申请,请求获得“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的投资总额及其中贷款总额;其收费依据;1993年通车至今收费总额及其去向”等政府信息,被受理。不久,三位教授在受理期限内得到回复。市发改委回复,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的投资总额为11亿6500万元。市交通委回复,首都机场高速2004年至2007年累计通行费收入18亿3893万元。
   对于申请公开“1993年通车至今的收费去向”以及1993年至2003年的收费总额,两政府部门建议向首都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咨询。而王锡锌教授说,在向两政府机关提出申请同时也以挂号函形式将申请寄给了首发公司,但至今未获受理信息。
   王教授表示对于回复给予肯定,但是也存在问题。“1993年至今高速收费去向问题,两家政府部门都回复向首发公司咨询。难道政府作为监管部门没有这些信息吗?”王锡锌认为,如果两部门都没有关于高速公路收费去向的信息的话,那么就存在失职的嫌疑。
   三位申请人后又向首发公司再次提出信息公开申请。王锡锌说,如果申请仍然不被受理,不排除将采取法律行动。
   北大法学院王锡锌、沈岿、陈端洪三位教授,收到了市发改委和市交通委对《公开首都机场高速路收费信息的申请》的答复。答复中,只明确表述了机场高速的投资总额及4年来的通行费收入,未对教授们提出的“贷款总额和收费资金去向”这一核心问题给予直接答复。此前,有报道披露,首都机场高速公路在过去14年里创下投资12亿收费上百亿的“奇迹”(据《中国经济周刊》)。现在,如果有关部门将该公路贷款总额和流向信息全部予以公布,这不是对此前的“遮掩”行为自打耳光吗?而如果这条公路都赚了几百亿元了却还在收费,那岂不是要遭遇公众质问和责骂?因此,面对三位教授要求公开贷款总额和流向信息的诉求,两部门自然要谨慎了,做到不利于本部门本系统利益的信息绝不说。
   由此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政府信息公开道路的艰难性。其实,对于老百姓而言,之所以要求政府部门公开相关政府信息,想必都是事关他们切身利益和能够保护他们正当权利的。然而,政府主管部门却忧于政府信息的公开可能危及自身的根本利益,而对老百姓的诉求采取敷衍态度。显然,这种做法是不利于打造透明政府、推行阳光执政的,而这跟我国出台《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根本精神更是格格不入的。这也告诉我们,要打造透明政府、推行阳光执政以及充分确保公众的知情权乃至其他利益,国家只是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出台有效的责任追究机制,同时将政府信息的确认标准充分予以细化,要让各地政府官员知道,哪些政府信息是必须公开的,哪些政府信息属于国家机密。而一些政府部门该有的信息却没有,这时,有没有必要将这些信息补齐。如果这些部门有这些信息,但其负责人却以“信息不存在”予以拒绝,将会受到怎样的处罚等等。只有将这些问题搞清楚了,细化了,落实了,老百姓才能真真正正地申请到想要的有用的政府信息。
   16.贵州瓮安事件由一个简单的中学生死因鉴定质疑导致严重的打砸抢烧,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政府信息公开不及时导致谣言四起,引发严重冲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从瓮安事件发生发展来看,信息阻塞、滞后带来的负面波及是导致事态扩大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瓮安事件6月28日下午演变为大规模群体性事件,正当当地政府官员为突然到来的事件而深感棘手时,另外一种焦虑又接踵而至——事件发生后不到1小时,便有人把现场的视频、照片传到网上。6月28日晚,大量小道消息在论坛、博客里传播,不仅传言当地警方办冤案,还称死者一位叔叔已被警方“打死”。当天晚上,一些网站论坛开始删除早先贴上的帖子和图片,只有新华网发展论坛、人民网强国论坛小心翼翼地关注事件的发展。在扑朔迷离的种种“说法”面前,人们群众高度关注事态的进展,都急于知道事实真相,然而一直到6月30日,才见到新华社《贵州省瓮安县发生一起打砸烧事件》的通稿,之后,有关媒体才开始陆续报道此事。之前的两天时间里,贵州和黔南的媒体都不见正面消息,人民网、新华网的论坛始终处于和网民“赛跑”的尴尬境地,发帖、跟帖、删帖,网管累,网民也累,闹腾得很不愉快,而其他媒体基本上都保持了沉默。可以想见,在两天的时间里,由于政府权威信息的发布滞后,人们对真相的了解处在怎样一种饥渴的状态,而各种传言、谣言又在怎样助推事件向恶化的方向发展。
   17.依法行政的执政理念是近几年提出来的,而在此之前,很多仅仅依据政府文件或部门文件的收费行为,基本不可能立即拿出所能依照的相关法律。如果马上停下这些于法无据的收费,又可能因为涉及太广、触及太深而进退两难。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旧账,给政府信息公开带来了一定尴尬——公开,可能有一些无法示人的东西;不公开,又违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在理不直、气不壮的情况下,具体工作人员有时不知如何作答,只能推出无法依据的“依据”来搪塞,或者踢踢“皮球”,顶过一阵算一阵。以“客客气气说废话”来应对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这种现象决不能继续下去。对于回复质量不满意怎么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3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上级行政机关、监察机关或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主管部门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应当予以调查处理。这为公民的依法申诉提供了法律依据。但问题在于,历史旧账给政府信息公开带来的尴尬,并不会因为监督机关的介入而消失,公民申诉了,也未必能收到实质效果。
   18.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广州、上海、北京等地分别出台了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初步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广州市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规定》成为我国第一部地方政府“阳光法案”。然而,在一些地方,政府信息公开仍然存在内容不够广泛、公开形式不够规范、信息失真等问题。
   “目前,信息发布并不尽如人意。”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殷莉认为,有的地方新闻发言人并未得到实质授权,记者采访难;有的地方对重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存在披露不及时,甚至不披露现象,“无可奉告”出现频率过高。
   殷莉说,在信息公开中,媒体的责任在于,一方面要主动配合政府的工作,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按新闻规律办事,防止信息失真;另一方面还要协助规范信息发布者行为,杜绝信息不披露与信息披露不及时。
   截至目前,世界上已有40多个国家或地区制定了信息公开法,建立了政府信息公开制度。
   19.在“二十一世纪中国反腐败战略”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周汉华博士指出,政府信息公开将推动权力方式和权力监督方式的改变,权力成为公开的、阳光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监督权力,也会被社会、司法权力监督行政权力所取代。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因此将得到有效的扼制。他希望尽早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对政府信息公开从法律上予以保障。
   20.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副主任张穹向介绍,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4类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即行政机关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反映本行政机关机构设置、职能、办事程序等情况的;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
   21.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电子政务示范工程总体专家组成员汪玉凯指出:《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首先就在于能够使政府真正变成一个公开透明、阳光的政府。他说,这是该条例出台最大的价值。公开了,透明了,社会公众就可以及时获取政府信息,改变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为老百姓参政议政提供法律上的保障。
   但汪玉凯对《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实施和贯彻却持不乐观态度,他说,条理的实施必将会伴随着一个艰难的、长期的过程。他分析,首先从政府角度来讲,尽管多年来一直强调政务公开,但政务信息公开与否的主导权几乎完全掌握在政府官员或政府机构的手中,既然没有法律规定,政府官员和政府机构认为某些政务信息不需要公开就完全可以不公开,反正不违法。
   其次,政府体系长期习惯于操作不公开,缺乏基本的透明度,这种状况已经具有了一定的惯性;而要改变它,自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从主观上来讲,官员更习惯于能不公开就不公开,这种惯性的力量是很强大的。
   第三,客观来说,政府权力滥用、官商勾结、权钱交易等腐败现象,大都是在暗箱操作中,通过官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来实现的。
   第四,必须有细则出台。细则要具体到哪些信息是必须公开的,哪些是不能公开的,为什么不能公开以及对于不公开信息有哪些纠错机制和制裁措施等;细则要把公开和不公开的范围划清楚。防止一些官员以保密为借口,而制造信息不公开障碍。
   因此,汪玉凯指出,要保障条例的实施,第一,必须转变政府机构管理人员的观念和价值,社会公众是纳税人,是公共权力的基础;社会公众把一些权力给了政府,让政府代替公众来行使权力;而社会公众作为政府的主人,有权了解政府信息。
   22.《政府信息公开条例》5月1日正式实施后,到天津市档案馆查阅政府信息的市民已有356人,其中七成左右市民查到了所需信息。广大市民在享受政府信息公开的同时,呼吁政府信息更加透明,希望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文件都能尽早公开。据介绍,拆迁、工伤医疗、困难家庭住房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文件是市民关注的重点。尽管大部分前往查阅的市民都查到了相关资料,但仍有一些查阅者的要求未能得到满足。例如,有些政府信息的针对性不强,_不少市民希望“细化到具体企业”的信息能够更加明确,以便对号入座。此外,信息库公开的是2003年至2007年的政府信息,市民无法查阅到更早的政府信息。
根据上述材料,就如何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对策进行论证。要求:自拟标题,字数不少于800字。

选项

答案 坚持信息公开打造阳光政府 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公开透明服务型政府,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提高政府服务人民大众的能力,这既是新形势下加强政府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在政府与民众之间打造一种和谐的政民关系的必然要求,更是执政党“执政为民”的内在本质的充分体现。 政府信息公开是建立公众与政府间良性互动的重要环节,是把构建公开透明服务型政府的目标落到实处的有效途径之一。从本质上看,它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即人民是国家权力的最终来源,政府是由人民授权而产生,并受人民委托行使权力。政府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公开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将一切摊在阳光下,接受人民的监督,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事实证明,在信息化程度空前提高的今天,“捂”、“瞒”、“骗”不但不能封锁消息,反而会使猜测和谣言泛滥,加重公众的恐慌情绪,不但会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而且会引发更多不利的影响。 如何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提高政府领导干部“阳光意识”。政府官员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促进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密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二者都是国家利益之所在,不可偏废。 第二,完善信息公开实施细则等基本制度。各个政府和各个部门应加快制定本级政府和本部门信息公开实施细则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进一步完善条例。要建立社会评议制度,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纳入社会评议政风、行风的范围,并根据评议结果完善制度、改进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单位)要建立健全分层级受理举报的制度,及时研究解决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第三,完善信息公开管理机制。建立一整套的信息筛选和发布机制,在信息提供中强化服务意识。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调研,到基层群众中了解群众最想知道的信息,建立与群众经常沟通的机制。要创新公开形式,拓展公开渠道,完善公开制度,全面提高公开工作水平。 第四,进一步强调公民参与。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外的政府信息,原则上都应向社会公开。 第五,逐步将条例完善为法律。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保守国家秘密法》、《档案法》等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冲突的法律法规。同时,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能从行政法规尽快“升格”为法律,更为全面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行政机关遵循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公开政府信息,体现了对社会公平、公正的制度维护,展现了亲民、爱民的政府形象。在这个意义上说,政府信息公开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阳光政府,又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这也无疑是社会和谐的又一福音。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Q2y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