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材料 材料1: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商品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自生自息的境遇令人担忧,许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保护不同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维系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成为时下

admin2020-02-06  36

问题 背景材料
材料1: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文化的商品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自生自息的境遇令人担忧,许多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都面临着消亡的危险。保护不同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维系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就成为时下我国不能回避的话题。
新浪网友“锅挑儿”:我觉得乌镇白天的东栅很美,晚上的西栅夜景很美,古香古色的老屋,那历经沧桑的条石,那百年的酿酒作坊,那贯穿古镇的小河,那传统工艺的蜡染,一切都很美,很美,为了让后人对我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请各地游客保护好我们这些世间仅存的国家文物,不要在那里随地吐痰,刻字,随地大小便。好吗?
新浪网友“郑州古居民”:您只看到了山西,其实河南、山东等地的情况都一样,全国有大量的古建筑、古民居需要修缮,其实这不是文物部门一家的事情,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首先是我们大家不要破坏古建筑,其次我们要宣传保护,要研究古建筑涵盖的传统文化,明白古建筑的价值,更不能买卖后异地重建!
新浪网友“懒妹的生活”:为什么我们汉族没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服装,为什么没有汉族自己的节日,为什么嘴上说在保护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可是为什么我看不到影子呢。
新浪网友“一一is二”:太多优秀的传统文化,民俗得不到保护和继承渐渐流失,可惜。千城一面,古韵难觅。
人民网某网友:建议国家提倡重大典礼,传统节日穿汉服、唐服,一步步把刻有中华印记、炎黄精神的传统文化挖掘出来,保护起来,发扬光大。民族要发展不能忘本,文明要进步需要溯源。
新浪网友“三塘人家”:文物是传承历史的重要符号,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光阴不可逆转,通过文物,我们可以若隐若现地发现过去的光阴,让更多的人了解前人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重要的是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
新浪网友“忙碌的Gary”:乡村蕴含着丰富而真实的历史、文化印迹,把他们保护好,并通过旅游展示给人们,提高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水平,从而丰富人们的生活,使大家在享受美的过程中去带动农民富裕。大拆大建的结果,只能是搞得城不城,村不村,传统文化断裂,民族精神消失,只落得个瓦砾遍地,杂草丛生。
新浪网友“Mia的彧世界”:传统文化需要保护!历史不能重来!无论是文化还是建筑,都是宝贵的遗产!高楼大厦不是发达国家的标志!保持优良传统文化,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才是最重要的发达!花那么多钱建高楼有什么用?
结语: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才会有目标可循、有标准可言,才不至于走入愚昧、落后的传统文化里的那些糟粕束缚之中。
材料2:
2013年年初,湖北省大学语文研究会公布了大学语文课程现状调查结果。在91所高校中,将大学语文列为必修课的不到40%,课时也在逐渐减少。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副会长方智范痛心地说:“现在英语大行其道,母语反而被放在一边。大学语文遭遇历史未有的尴尬,实在是可惜。”
其实,将必修的语文课改为选修课如今是高校比较普遍的现象。比如在南京,东南大学、河海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不少名校早在几年前就将大学语文从必修改为选修课了。
校方解释,学生对这门课的热度一直不高。学生认为学了没什么用,没有学习热度,就将必修课的大学语文改为选修课了。
曾多年担任教育部指定教材《大学语文》主编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中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仍对大学语文学科的改革表现得十分豁达。他说,现在已有一些大学试行对入学新生进行语文测试,如果学生的语文基础已经较好,不妨同意他们不必再修大学语文课,便于他们选修其他人文性课程。
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陈业新认为,大学语文教育应更注重能力和文化素养的培养,课程只是一种提高写作能力、阅读能力、实现文化认同及传承的载体。陈业新说:“主动学习肯定要比被动学习效果更好。大学语文等人文课程,能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动能’”。
大学开设语文课,始于《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纲要》在“民族文化保护”中谈到了大学生的中国语文现状,并提出大学应当开设语文课的要求。它强调的是人文素质的提升和文化的传承。而大学教育的本质就是文化传承和人格培养。
语文或是汉语除了培养人识字、说话和写作的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人文素养、道德品质和人格精神。现在,从高校毕业的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素养缺失,传统知识分子的品德和操守被丢弃,这不能不说是高等教育长期缺乏中国语文教育的结果。
材料3:
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让•努韦尔以中国传统书法为灵感设计的中国国家美术馆中标方案,在“第三届博物馆•美术馆•规划展览馆建筑设计高峰论坛”上新鲜展示。这个具有中国书法韵味的“立体一”造型,让人们对作为“文化地标”的国家美术馆充满期待。
中国是诸文明古国中唯一传承至今的国家。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文明,而这五千年的  文明则成了中华民族最为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也成了全球华人的精神纽带。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让•努韦尔以中国传统书法为灵感的设计方案中标中国国家美术馆方案,表面上是借中国文化来设计中国国家美术馆,但深入看来这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的魅力。
中国的书法是一种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法国设计师之所以用“立体一”作为设计方案,那想必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化有较深刻的理解。中国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开篇就说“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凡一之属皆从一”,说明中国人对“一”的理解是非常深刻的。中国传统书法兼具文字和艺术,可以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以“立体一”作为设计方案,可以使美术馆与藏品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可以通过多角度的沟通以及彼此间的交流,不断提升修养与审美,无形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一种弘扬。而我们也经常见到一些崇洋媚外的建筑,诸如假白宫之类,这种现象是自身文化积淀不够和对本土文化不自信所造成的。通过改革开放,中国逐步走向世界,中国也正在用一种开放的胸怀来容纳世界,正在用一种务实、积极的作风向全球一体化的目标疾步迈进。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首先要把自己的文化学透,对我们自己的文化有深刻认识,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世界的认可。
材料4:
众所周知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最初是我国人们以祛病防疫的节日,后来传说爱国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投于泪罗江中,也同时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展开,传播至华夏各地。
以往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悬挂钟馗像、挂艾叶菖蒲、吃粽子、佩香囊。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如今每到端午节,我们已不再自己包粽子,只在超市里买几个便证明是过了端午节,父母也不再给孩子们佩戴香囊。沿袭着千年的中华文化承载,留着人类独特的文化记忆的端午节开始被国人淡忘,一些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也开始渐渐消失。
究其原因,一方面当今世界是个快速发展的世界,人们重视的是效率和效益,没有时间包粽子、赛龙舟;另一方面则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意识淡薄,而这无疑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敲响了警钟。世界上任何民族,如果抛弃民族文化传统,没有任何特色,就会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失去地位,同时也在国际政治中失去影响力。因此保护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八大召开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亦即“中国梦”迅速成为当前全社会的高频词。历经二十世纪的艰辛探索和奋力拼搏,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之强大与日俱增,但现实也提醒我们,在民族独立、经济发展之后最重要的事情是文化繁荣与道德振兴。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刻不容缓。
习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多次对“中国梦”进行阐释,一下子触动并点燃了每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中国梦”。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作为当代中学生不能只一味地学习科学知识,也应该积极去了解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面镜子,是一部教科书,以史为鉴,可知兴替。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智慧、道理。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这些精华不可丢。我们要正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掘它们蕴涵的真正力量,应该积极传承、弘扬千年流传积淀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融会贯通到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用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归纳总结“背景材料1”中网友对“保护传统文化”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表述准确,语言简洁。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观点一:传统文化保护需要公众参与。 观点二:传统文化保护需要政府主导。 观点三:理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QTel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