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文,回答以下问题。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的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

admin2019-03-13  33

问题     根据下文,回答以下问题。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的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和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性,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具有模糊性。
    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求在表述上模糊的。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性,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得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观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观上的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产生歧义的语言现象,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说,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达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客观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最末一段括号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选项 A、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答案A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SVF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