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关于全盘西化和“本土文化”之争。(吉林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真题)

admin2019-05-20  30

问题 论述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关于全盘西化和“本土文化”之争。(吉林大学2013年历史学基础真题)

选项

答案(一)争论内容。20世纪30年代,由于政府当局的保守倾向,思想文化界分流也日趋明显,这使始之于20年代的东西文化之争带上了政治色彩。围绕文化抉择的讨论,出现了立场大相径庭的两派:一为“西化派”,一为“本位派”。“西化派”以陈序经、胡适为代表,“全盘西化”是他们在论争中提出的口号;“本位派”则以发表《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的十位教授为代表,他们提出了“建设中国本位文化”的口号。“西化派”强调文化的普遍性和时代性,“本位派”则强调文化的民族性和特殊性。论争的焦点集中在两个根本问题上:一是已经步入现代的中国需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文明与文化?二是如何来建设为现时所需要的新文明和新文化? (1)“中国本位文化”论。1935年1月10日,陶希圣、萨声武等十位教授在上海《文化建设》月刊上联名发表了《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一文。这就是所谓的“十教授宣言"或“一十宣言”。主张今后文化建设应是“不守旧、不盲从;根据中国本位,采取批评态度,应用科学方法来检讨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同年5月,又发表《我们的总答复》,提出中国本位文化建设的基础在“此时此地的需要”,即“充实人民的生活,发展国民的生计,争取民族的生存”。其结论是“不能赞成完全模仿英美”,也反对模仿苏俄。 (2)“全盘西化”论。与“中国本位文化"论正面对立的是“全盘西化”论。“全盘西化”一词,是胡适首先使用的。主张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陈序经。1934年,陈序经发表《中国文化的出路》一书,回顾六七十年来中国人对西洋文化的态度的变更,指出复古派、折中派“各有其不足”,断言:“我们的唯一办法,是全盘接受西化。”强调要“彻底地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此为救治中国目前危亡的根本”。 (二)影响。 (1)在讨论中,“中国本位文化”论与“全盘西化”论两极对立的观点有互相吸收的趋向。“全盘西化”派放弃了“全盘”的提法,而“本位文化”派也不断充实对“本位”的解释,提出建立“中国本位意识”的观点。 (2)“中国本位文化”论者与“全盘西化”论者在讨论中逐步达成一种共识,即用“现代化”这个概念来取代“西化”“本位文化”等概念。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ShJ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