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用其他语言作答不得分;作答时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铅笔作答不得分。 2.请仔细阅读给定资料内容,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近日,不断有网民在网上发帖“有图有真相”地讲述各自

admin2012-03-19  17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用其他语言作答不得分;作答时使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铅笔作答不得分。
2.请仔细阅读给定资料内容,然后按照后面提出的“申论要求”作答。
二、给定资料
1.近日,不断有网民在网上发帖“有图有真相”地讲述各自城市因暴雨发生严重内涝的情况,这些网帖显示:以往鲜亮的城市在瞬间变成“水城”,交通中断、出行不便、财产损失,各种问题逐步显现,暴露了一个个看似实现了“现代化”的城市在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严重落后,这也让一度埋在地下的城市排水系统问题浮出水面。
   据气象部门介绍,从18日凌晨1时开始到晚上7时,武汉当日降水量达193毫米,相当于15个东湖的水,单日降水量创下1998年以来13年间的最高记录。滞水让武汉城市交通几近瘫痪,中心城区多处变成汪洋一片,车道成“河道”,据武汉市公安交管局介绍,全市绝大多数地方水深都在40厘米以上,10余条公交停运,天河机场临时关闭1小时……
   持续半个月的强降雨,不仅使钱塘江流域普遍水位高涨,而且使得浙江各地城市普遍内涝。日前杭州暴雨,有网友将自己拍摄的照片放到了网上:平时高出湖面许多的长桥桥面被淹,亭子成了水中孤岛。据称造成此景是因为杭州大量排不出去的城市积水涌入导致西湖水位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网民杨力奇是一位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在他记忆中,尽管近几年城市建设日新月异,防灾功能日益增强,但每逢特大暴雨或是台风,市区许多低洼地免不了要积水。他家开设在市区最繁华的五马街附近的一家皮鞋店,已因为台风“海棠”、“麦莎”等多次遭到水淹。“相比温州市区,永嘉县城、平阳水头镇、乐清城区等地的积水更严重。”杨力奇说。
   6月23日下午4时30分左右,北京突降暴雨,截至当晚7时,个别地区最大降水量达182毫米。按照北京市防汛办主任王毅的说法,北京市排水系统设计的是1到3年一遇,能够适应每小时36到45毫米的降雨。在北京,只有天安门那样的重点地区排水能力比较高,其他地区的排水能力较低,导致近几年频繁发生积水。北京排水集团管网分公司副经理梁毅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京的城市排水设施标准低。难以令人相信的是,在北京,一些地区的排水管网还是明代的设施。从全国来看,城市排水设施落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2.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重光告诉记者,城市地下建设与地上建设是同等重要的事。某种意义上,甚至是更重要。但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一关系却被颠倒了过来。“首先是城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没有长远科学的预期判断。”杨重光说,在城市规划上,地上建设与地下建设怎么能够相互匹配与适应,城市内部与外部如何协调,有很多具体细致的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但这些年,我国城市发展思路有不小的偏差,各地都更看重地上建设,可以直接带来城市外表的提升,对地下建设重视不够。
   在杨重光看来,城市地下系统建设是公益性质的,不像地上的房地产开发可以盈利,很难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地下建设完全需要政府投入,但各地投入都不够。不仅如此,各个城市的地面都被大面积硬化,导致城市地面的渗水能力越来越差,结果就是一下雨就内涝。有数据显示,北京超过80%的路面被混凝土、沥青等不透水材料覆盖,雨水根本无法渗透。
   类似的观点来自市政问题专家、《公权市场》作者徐宗威。他告诉记者,我国城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问题,城市在迅速地大规模发展,但却没有能够与之相适应的排水系统。“在国内,排水管沟直径超过3米的几乎没有。而在一些国家,排水管沟可以跑汽车。”徐宗威说,地下系统的建设看不到形象,对城市外观的改变没有贡献,无法引起足够的重视。这样的观念造成了现在的结果,各个城市都在建设高楼大厦,但地下系统建设却裹足不前。
   在徐宗威看来,尽管城市地下系统建设的滞后造成了城市内涝,但也不能完全归罪于地下系统建设的滞后,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城市规划。“城市太大不仅带来排水问题,还会带来交通拥堵等一系列城市病。但我国城市却争先恐后地朝‘大’发展。”徐宗威说,城市太大,搞再多的排水沟也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城市发展能不能改变一味求“大”的思路呢?
   “这次南方暴雨,反应出我们的城市化进程有点太快了,不少规划还有待改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水文气象研究院院长林炳章告诉记者,最直接的证据是,现在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高楼大厦数量急速膨胀,导致城市原来的草地、水塘都被柏油马路所替代。而原本一场雨可以直接渗透到地下,如今却被柏油、水泥阻挡,不得不在地面积攒起来。同时,交通工具的增多导致停车位缺乏,许多汽车直接停放在具有泄洪功能的小马路上。一场强降雨后,本该在半小时内排走的积水,要花两三个小时才能排走;还有在城市发展的同时,大量建筑垃圾没有及时清运,堵塞在城市排水口,也加剧了“内涝”。“种种人为因素造成的‘城市内伤’,使得城市的防灾能力变得十分脆弱,这些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林炳章说,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科学地制定防汛设计标准并进行合理规划。比如,城市可以根据不同区域的地理条件、人口密度以及建筑物的重要性,而设定不同的防汛建设标准;与此同时,在提高短期预报和中长期气候预测准确率的基础上,政府部门也应该做好充分的预案,“比如大暴雨之前,由有关部门紧急通知车主,将车子临时停至地势较高、排水较好的停车场,或许能避免损失。”
   150多年前,法国专家雨果就曾说过,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好的城市规划是有一定的预期能力的,如巴黎的下水道就经受住了数百年城市扩张的考验,一直沿用至今。如今,众多网民疾呼,“城市建设不能光有一日千里的热情,更应具备‘一管百年’的思维”。
   3.6月24日,杭州西湖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第41处世界遗产,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处湖泊类世界文化遗产。西湖之美扬名天下,多个世遗称号可谓实至名归,没有的话,她依然楚楚动人。不一样的是,成功申遗之前,西湖就是国内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不收门票的5A级景区。而人选世遗名录后,西湖还将成为国内唯一不收门票的世遗景点。
   杭州不仅承诺西湖仍将继续免费开放,还表示今后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侵占。杭州承诺的这“六个不”,其核心理念就在于遵循“保护第一,造福后代”的原则。就此而言,申遗成功有望成为保护西湖山水的一个新起点。西湖申遗成功后,许多网友在微博上留言表示认可和祝贺。这也说明,人们并非不支持申遗,而是反对申遗趋利化、政绩化。如果真正把申遗当作手段,借此加大文物和景点保护力度,谁又会反对申遗?让申遗成为保护人类自然和文化遗产的新起点,这不仅应当成为国内申遗活动的共识,而且也是申遗的最大价值意义所在。
   保护始终是西湖发展的主题,杭州对西湖近8年的综合保护涉及生态保护、环境美化、水质治理等多方面内容,对西湖的“东南西北中”进行了全方位保护和整治。如今的西湖景观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10个多世纪的持续演变中日臻完善,成为景观元素特别丰富、设计手法极为独特、历史发展特别悠久、文化含量特别厚重的“东方文化名湖”。
   凡是申遗成功的中国世界遗产名胜景点,八方游客慕名而来,赚得盆满盂溢。以平遥古城为例。十几年前申遗成功,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有了一个放眼世界的大平台,产生了平遥走向世界、世界聚焦平遥的双向互动效应,旅游门票收入增加70倍,这是“正效应”。而所谓“负效应”就是申遗之后,突飞猛进的“旅游热”使资源捉襟见肘,不堪重负,结果不仅让世界遗产累得吃不消,而且还领受了“黄牌”。几年前,我国“三江并流”、故宫、天坛、颐和园、丽江古城和布达拉宫六处世遗被亮“黄牌”。如丽江古城盲目地将原住的纳西族人口迁出来,牵一发而动全身,打乱了以人类为主体的原生态“生存链”。将世遗当作摇钱树,旅游开发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必然要付出惨痛代价。
   与丽江古城之弊正好相反的是,为了此次申遗,杭州拆除了西湖周边50多万平方米有碍观瞻的违章建筑,搬迁了2000多户居民,减少常住人口7000余人,恢复1800多处自然景观。同样是搬迁人口,意义却大不相同。西湖的“边申遗边保护”告诉人们,对于所有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都必须始终保持敬畏心境,所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无论是上天赐予的自然资源,还是那些美轮美奂的世界遗产,我们都没有权利随意挥霍。
   4.以下是杭州市西湖申遗小组在申遗成功后第一时间现场答记者问。
   问: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突出的普世价值是什么?
   答: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它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秉承“天人合一”哲理,在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绘画美学、造园艺术和技巧传统背景下,持续性创造的“中国山水美学”景观设计最经典作品,展现了东方景观设计自南宋以来讲求“诗情画意”的艺术风格,在9—20世纪世界景观设计史和东方文化交流史上拥有杰出、重要的地位和持久、广泛的影响。
   西湖是一个自然湖,更是一个人文湖,是人与自然长期良性互动的产物。西湖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演进、始终活着的文化自然形态。它的自然美折射出中国传统哲学、美学、人文、建筑等诸多文化理念,而它的人文美则渗透了许多自然的、物候的意象。
   一千多年来西湖一直保持着历史的原真性,其基本元素和符号既没有被湮灭,也没有被改变,始终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和时代特征。可以说,西湖是历史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是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文化景观。西湖的唯一性和独特性,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表达,就是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人文景观是最多的;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自然景观是最美的。西湖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
   问:杭州市在保护西湖文化景观遗产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答:西湖的兴衰史,首先是一部杭州人民和历代先贤保护、建设西湖的历史。像唐代的李泌、白居易,吴越国的钱缪,北宋的苏东坡,明代的杨孟瑛,清代的李卫等,都对保护西湖作出了很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都把保护西湖作为重要使命,在西湖的保护、建设和管理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市委、市政府把保护西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世界遗产保护准则的要求,使西湖的自然人文生态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和修复。
   一是优化城市布局。杭州按照“保老城、建新城”的理念和“两疏散、三集中”的思路,使西湖得到了更好地保护,使历史文化名城得到了更好地保护,在遗产保护和城市发展之间找到了最佳平衡点和最大“公约数”,实现了保护与发展的“双赢”。
   二是实施综合保护。迈入新世纪以来,杭州围绕“保护西湖、申报世遗”目标,连续10年实施西湖综合保护工程。通过综保工程,环西湖沿线全线贯通,环湖公园景点和博物馆全部免费开放,充分体现了“还湖于民”;通过综保工程,实现西湖水“一月一换”,水质得到了全面改善,景区公共绿地新增100多万平方米,原有生物种群、结构及其功能特征得到保护,自然生态得到修复;通过综保工程,保护修缮、恢复重建了180多处自然和人文景观,恢复西湖水面0.9平方公里,杭州的历史文脉得以延续,“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格局得以保护,“一湖两塔三岛三堤”的西湖全景重返人间,西湖变得更生态、更亲民、更有文化、更有品质。
   问:西湖申遗成功对杭州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西湖申遗成功,是西湖两千多年发展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纵观5000年杭州建城史、2000多年西湖发展史,可以清楚地看到,杭州倚湖而兴、因湖而名、以湖为魂。没有西湖,杭州别的兴盛就会失去了依托,“人间天堂”的美誉就失去了内涵,历史文化名城就失去了“根”和“魂”,西湖的普世价值已深刻地体现在杭州城市的发展长河之中,充分体现在杭州文脉的发展嬗变之中。
   5.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已逐渐成为广大市民感触最深、影响最大、积怨最多的话题。在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中,特别提到了“十二五”期间要“预防和治理城市病”,而“交通拥堵”恰是被媒体列为最头痛的“城市病”之一。“十二五”期间,推进中国城镇化将是发展的重要命题,伴之而来的“交通拥堵”也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
   近年来,部分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一次次考验着城市承载力的极限,好比一间普通的教室,它的规定“容量”是50个学生,但现在“生源”暴涨,要装80个甚至100个人,那必然会影响到教学秩序,影响到教学质量。面对城市“日新月异”的膨胀与发展,我们不得不思考一座城市的承载力究竟有多大?
   杭州的交通,尽管有道路扩充、单向行驶、发展公交、公共自行车等措施,但拥堵依然司空见惯。根据国务院“长三角区域规划”,杭州定位为“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十二五”期间,杭州应通过结构调整、产业转移、资源整合,缩小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规模和比重,逐步提高杭州就业与创业的“门槛”,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拓宽杭州都市圈的辐射,减少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这样的“转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GDP与税收的增长,但对于减轻杭州中心城区的交通压力,无疑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正在规划与建设的新型城市“综合体”,一定要规划“住宿”与“就业”的同区域,尽量减少跨区域的交通流量,这有助于减少上下班交通流量的“潮汐”现象。
   6.“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几乎是每个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战略性措施。但是,真正落到实处的并不多。国外发达城市公交分担的交通流量达到40%——60%,相比之下,杭州公交的覆盖率、便捷程度、舒适度都有较大差距。
   引导更多市民乘坐公交车出行,需要“革命性”的措施。一是要合理配置公交车的线路和站点,加强住宅区、商业区、办公区的公交车线路,选择性地开通“学校专线”;二是要优化公交车的品质,加快快速公交的布局与延伸;三是适当降低公交车的票价,真正提高公交车的出行分担率。如果公共交通系统达不到一定的完善程度,且没有替代出行方案的情况下,即使出台“限车令”,也无法阻止私家车主继续开车进城。因此,建立安全、舒适、高效、经济的公共交通系统,才是未来杭州城市交通系统建设的终极目标,让更多的人自主、自愿、自动地选择公交出行,拥堵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与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同步的还有快速的城市交通机动化,城市交通的“小车化”。据统计,到2009年底,杭州市机动车保有量达157.89万辆,2010年以来,杭州的小汽车发展仍处于加快增长的势头,几乎是月月新车上牌都破万。尽管杭州不断挖掘道路使用的潜力,推出停车的新政,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空间,着力解决行车难、停车难,但所有的“成果”很快就被新增的车辆“吃”掉了。快速增长的私家车与它的高出行率,加速了杭州道路交通拥堵,影响到公共交通的快速便捷;公共交通的低速慢行,又促使大家争相去开私家车,交通拥堵自然成为一种常态。
   交通拥堵,客观原因自然很多,但是它与市民交通规则意识淡薄,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红绿灯抢行,马路上横穿,几乎随处可见。行人遵守交通规则,行车人告别乱停、乱放、违章驾驶等不文明交通行为,是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但又是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你我都力所能及的工作。
   7.城市是经济社会和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赶上了西方200年的城市化历程,“十一五”期间城市化率达到了46.6%。按照“十二五”期间每年提高城市化率一个百分点的要求,未来我国面临的城市建设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如果不遵循城市发展规律,城市建设一味贪大求快,不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很可能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破坏,文化遗产损毁,“城市病”丛生,居住环境恶化的局面。
   “十一五”期间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实践告诉我们,城市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受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功能协调、环境优化、文化提升等诸多因素的直接影响。随着我国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以及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发展目标的确定,加速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提升的客观要求,具有其历史必然性。未来10年—25年是中国城市社会面临的社会变迁期,将有6亿左右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在这个历史性的变迁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城市发展的规模和节奏,守住城市发展的结构底线,坚决防止和遏制人为地造大城、洋城的倾向,真正依靠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推动城市化进程。无论从城市发展目标,功能定位,社会风尚,人文环境都要始终坚持凝聚民众的愿望和期待,依靠人民的创造,为了人民生活更美好来规划建设管理。
   要谋求城市科学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着眼发展创新,着眼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眼加速推进工业化;坚持统筹兼顾,解决好城市发展内部结构失衡的问题。“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完善城市化,要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客观规律。这正是中国城市化前进的方向。
请结合给定资料,围绕“城市科学发展”,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1)主旨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2)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
   (3)字数1000~1200字。

选项

答案 打造我们共同的宜居家园 ——推动城市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西方几百年的城市化进程,在我国缩短为几十年。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加速城市化进程已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而我国当前的城市建设却没有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存在诸多问题。如各地城市建设一味贪大求快,不从实际出发;城市发展注重地上建设而忽视地下建设;城市拆迁过程中文化遗产易遭损毁;人口急剧膨胀导致交通拥堵、居住环境恶化等。 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城市病”丛生,究其根本是缺乏对城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城市发展规模与速度的科学选择。一方面对城市资源不能进行合理利用,对城市载体的结构、功能、综合配置没有科学构建,导致资源浪费、生态恶化,城市居民失去了宜居的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对城市历史发展、文化建设、文明积淀与升华不能进行深刻全面的了解与认识,尤其缺乏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及其遗产古建筑的重视、珍爱与保护,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和巨大的遗憾。要谋求城市科学发展,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注重科学规划,涵养文化底蕴,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 推动城市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根据人的需求、人的期望、人的发展趋势来谋划城市发展。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城市长远发展和近期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政府推动与居民愿望这三个关系。无论是城市的发展目标,功能定位,还是社会风尚,人文环境都要始终坚持广泛地听取民意,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 推动城市科学发展要注重科学规划。要切实搞好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遏制无序开发,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绿色屏障。城市交通规划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通过必要的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缓解城市拥堵。要加大政府资金投入,重视城市地下建设的质量和长远利用。要合理确定经济规模和产业布局,转变拼资源、拼能耗、拼速度的发展模式,为城市长远发展多留空间。 推动城市科学发展要涵养文化底蕴。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民族风格,地域特色,文化底蕴,人文精神的承传、升华和创新。要加强对历史文化古迹的整治修复,传承旧城历史文脉,确保旧城空间肌理和整体格局得到最大维护。切忌简单模仿、生造、不理性地遗弃和破坏,一定要牢牢抓住文化这个根本,极具智慧和匠心地搞好自然文化遗产、近现代工业遗产的保护。 城市是经济社会和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它受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功能协调,环境优化,文化提升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的生活。当前,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城市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使我们的城市成为每一个人的宜居家园。

解析 整篇材料涉及的具体内容包括近期发生的各地城市“内涝”现象,杭州西湖申遗成功,以及各地头疼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但题干要求文章的主题围绕城市科学发展来写,这就需要考生透过现象把握本质问题,寻找材料内容背后的逻辑主线和实质精神。无论是“内涝”、交通拥堵还是杭州对西湖的保护,都反映了当前我国城市发展思路和发展模式都必须进行转变,必须遵循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Sxy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