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人最需要的是灵魂,城市也是如此。灵魂的塑造,说到底是一种精神的塑造。因此,城市精神,就是城市灵魂的呈现。它所书写的,应该是城市的底蕴、城市的韵味、城市的品位,也是一个城市对于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 世界之大,

admin2019-01-22  29

问题 给定资料   
    1.人最需要的是灵魂,城市也是如此。灵魂的塑造,说到底是一种精神的塑造。因此,城市精神,就是城市灵魂的呈现。它所书写的,应该是城市的底蕴、城市的韵味、城市的品位,也是一个城市对于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高度自觉。
    世界之大,城市之多,不计其数,不过,真正令人难以忘怀的,必然是具有独特精神的城市。也许城市被一毁再毁,或早已荡然无存,但“城市精神”却经久不衰。例如,雅典的伟大在于雅典精神的伟大,罗马的永恒也离不开独特的罗马精神。国有国魂,城有城魂,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之所在。
    事实证明,目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正在转化为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而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则正在转化为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竞争,也就是“城市精神”与“城市精神”之间的竞争。城市发展固然需要壮观的高楼、便捷的交通和优美的绿化环境,但是,“城市精神”才是城市崛起的“精神高地”。一座城市所呈现的,不应该仅仅是靓丽的“外貌”,更应该是内在的“灵魂”:不应该仅仅是耀眼的“成就”,更应该是诱人的“魅力”。假如,城市是一篇神奇的乐谱,城市精神就是跳动的音符。
    没有形象的城市就没有个性,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灵魂,没有灵魂的城市就没有内涵,没有内涵的城市就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现在人们谈论比较多的是环境美,可是,它毕竟只是城市的外在美,精神美,才是城市的内在美。外在的环境美,只能吸引人们的目光;内在的精神美,才能真正留住人心。这个内在的精神美,就是“城市精神”。因此,我们经常说:希望我们的城市“可望、可游、可行、可居”,其中,最根本的是“可居”,“可居”需要的正是城市精神。
    回首千年,城市建设有着自身的发展历程。农业时代的城市是为神和君主存在的,所谓城市,也无非就是放大了的“庙”和“宫殿”。工业时代的城市是为机器设计的,所谓城市,摇身一变,又成为放大了的“厂房”。当今之世,城市开始为人而存在,体现的是“以人为本”,成为人的精神家园。
    物质的城市化与文化的城市化可以用弓与弦来比喻:把物质的城市化比作弓,把文化的城市化比作弦,把城市建设比作箭,无疑,城市的竞争力来自它们的相互作用。弓和弦品质越好,搭配越恰当,所形成的力越大,城市建设之箭射得就越远,城市的竞争力也就越大。
    换言之,城市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从“形态文明”到“功能文明”再到“素质文明”的转换。所谓“形态文明”,主要表现在城市的形体和外貌层面,这就是城市的“硬体”建设和市民的行为举止。所谓“功能文明”,主要体现在城市管理和服务两个方面。所谓“素质文明”,主要指市民的思想境界、精神品格和自我修养。它是城市整体文明的基础。而“素质文明”的建设,正是城市文化建设的根本,也正是“城市精神”建设的根本。
    因此.对于一座城市而言,经济决定地位,文化决定品位;文化多么发达,城市就多么发达;文化能够走多远,城市就能够走多远。文化,已经而且仍将深刻影响着一座城市发展的进程,已经而且仍将改变着一座城市的命运。文化,必须成为城市发展中的新资源要素。
    2.一座伟大的城市,必有伟大的精神;国际化大都市,必有强大的软实力支撑城市持续健康发展。硬科技之都、软件名城、创新创业之都、国际美食之都、博物馆之城、书香之城、音乐之城……在开放包容的改革氛围中,曾经古老而静态的西安,正在用一个个“城市新IP”和一个个“西安现象”,接受世界的重新审视。
    2018年5月14日,来自武汉的汪博士,成为大西安2018年引进的第40万名“新西安人”。5月30日.老家在陕西乾县的裴女士,成为2018年以来第45万名“新西安人”……不断刷新的数字,见证了西安速度。同样成为“求实务实,开明开放,包容宽容,创业创优”的城市精神,在西安落地开花,构成对人才强大“西引力”的最佳佐证。
    培育“求实务实,开明开放”的城市精神,体现于广纳民意的诚挚态度上,也流露于直面短板、虚心求教的勇气之中。
    让视野跳出“城墙”,一年多来,西安市先后邀请了先进城市政府工作人员、优秀企业家代表、各行各业专家学者讲课,组织全市党政机关干部进行中心组学习,力度空前。
    让步伐走出“城墙”,西安实施了干部挂职计划,2017年选派百名干部赴成都、武汉、杭州、南京、宁波、苏州、温州、昆山等市挂职,拓宽视野、更新观念。这是西安历年来外派挂职干部人数最多、所涉省市范围最广的一次。
    培育“包容宽容,创业创优”的城市精神,展现于转变观念的不断学习创新间,同样聚焦在对于外来投资者和人才的亲商、安商、爱才、重才中。
    从特色小镇的发展建设,到招商引资的多头并进;从“首届世界西商大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首届全球程序员节”在西安相继召开,到23条人才新政和多项政策措施不断吸引海内外优秀人才;从大力发展“大学生创业经济”“校友经济”“院士经济”“院所经济”“教师经济”等五大创新创业经,到用“国际视野”“开放精神”诠释一座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崭新精神……全市市民携手并进、共赢共荣,同心推动这座城市的成长,加速汇聚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让更多胸怀梦想,敢想敢闯敢于的创业者在这座城市找到归宿。全民劲往一处使,西安这座独具魅力的十三朝古都,在对“城市精神”的营造中,以前所未有的改革鼎新之举吸引世人目光,展现出新时代的勃勃风姿。
    好似巴黎的铁塔、东京的樱花、上海的黄浦江畔,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标志IP”。西安,十三朝古都,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城市,在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兵马俑、大雁塔似乎概括了来到这里的全部意义。然而如今,这里也在深邃而深沉的文化积淀之上释放出更耀眼的全新姿态。
    “没错!这里是西安!”2018年6月1日在北院门街口,来自江西南昌的翟先生带着儿子,边吃达人推荐的诸多西安美食小吃,边在抖音发了条“打卡视频”,他兴奋地说:“现在西安真的太红了,几十万人在抖音展示西安的不同面貌。我十年前来过一次西安,现在这里真是大不一样了!”
    让翟先生感到“不一样”的,除了西安城市、街道与环境发生的巨大改变,还有这座城市随处展现的更年轻、时尚、前沿的城市形象。
    2017年年底,在“硬科技”概念的诞生地西安,全球首届硬科技创新大会拉开帷幕。来自美国、德国等世界各国的“硬科技”领域代表和阿里巴巴、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领军人物齐聚西安,共绘全球“硬科技”发展蓝图。
    人才济济、后劲十足,聚合了诸多极具特色的软件服务业聚集区,同样让西安被IT从业者倾心——首届“全球程序员节”在西安举行,中外软件精英、专家学者纷纷发表真知灼见,助力大西安建设中国软件名城。
    “西安觉醒了!”北京创邑传媒创始人谢某在西安参加完“双创”活动后感叹,感受到了西安城市气象与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厚重的气质正在这里和科技、创新元素结合得越来越紧密,“蓬勃而充满活力,气质也年轻了很多!”
    3.城市的文化、城市的精神,就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构成这个灵魂的基础和核心,是它源远流长的过去。其实,城市灵魂不是简单“搭建堆砌”而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文化积淀的历史过程。它“看似无形却有形”、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对一个城市的整体形象、风格、韵味等都产生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如何保护构成城市历史遗存的重要标志——古建筑,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作为历史文化遗产,是一个城市过去的象征。在进行旧城改造、同时合理保护古建筑方面,一些国外城市的经验做法值得借鉴。
    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伦敦,努力使老城与新时代融合。为此,伦敦市政府采取了一些限制和疏导措施来保证老城适应现代生活。比如在交通方面,伦敦从2003年起开始征收市中心交通拥堵费。周一至周五,从早高峰到晚高峰时段,进入该区域的司机事先要通过电话或互联网等方式向有关部门提供信用卡账号付费,并注册车牌号。该政策实施后,市中心车辆减少了约30%,有效缓解了市中心和老城区的交通拥堵。市政府再将拥堵费收人用于改造公交系统,使整个伦敦的交通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
    此外,伦敦周边的卫星城建设,也为老城区缓解了发展压力。大伦敦共有32个自治市,其中20个是卫星城。这些卫星城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布局更加宽松,为城市扩容、现代化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使得老城区和新城区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约克的古城保护经验十分丰富,它通过近十座博物馆向人们展示其历史沉淀和文化遗痕。其中,约克城堡博物馆由古代监狱改建而成,最大的特色是一条仿19世纪维多利亚风格的街道实景。漫步其中,仿佛时光倒流。
    在古城保护宣传、推动制度建设等方面,英国的民间团体起到了很大作用。1877年,英国第一个全国性的古迹保护团体——“古建筑保护协会”成立。自此之后,在伦敦、约克等地,类似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今,仅全国性的古迹保护组织就有古迹协会、不列颠考古委员会、乔治团体、古建筑保护协会、维多利亚协会等。
    有了这些民间团体的参与,英国的古城古迹保护更多地成为一种民间自觉,而不仅仅是政府行为。这些民间团体不仅通过一系列行动来宣传古迹保护的重要性、普及相关知识,还通过推动立法来影响政府决策。
    在德国旅游,如果事先没有“做功课”也不用担心,试试找一下城镇里主要的交通指示牌,如果上面标有“老城”的方向,按照指示牌找过去就可以了。
    在许多德国城市,老城往往“隐藏”在新城中,并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客。事实上,大多数“老城”并不特别古老,因为在二战末期的大轰炸中,大多数德国古城被夷为平地。但是,德国人非常珍爱老建筑,他们从废墟中挖掘出还能利用的材料或装饰物,按照之前的模样一点点将历史建筑复原,才有了今天散落在各地的“老城”。
    在德国,保护、修复甚至重建古城和古代建筑很少引发公众大讨论。德国人力求按照原样修复或重建历史建筑,由此形成的老建筑、老城市完全可以“以假乱真”。
    2012年年初,法兰克福市下定决心,试图复原法兰克福原来的中世纪风格,在罗马人广场附近的皇帝大教堂周边约7000平方米的土地上,开始了庞大的修复工程。按照计划,此次修复工程将重建30座历史建筑,法兰克福市按照保存好的图纸,将原样复制这些建筑。尽管要忍受城市中心区域施工带来的交通不便,但绝大多数法兰克福市民都对复原工程表示支持。
    德国许多古城之所以能保存完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政府和人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为保护和修复古建筑,德国政府甚至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由于古建筑的维护和修复往往耗资巨大,仅仅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难以支撑,因此,德国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吸引投资者参与,同时通过立法约束确保古建筑保护到位。
    德国宪法中专门设有保护历史建筑的章节,具体的保护责任落在各州政府身上,所以各州政府都有单独的立法。在联邦政府层面,德国也有《城市规划法》以及《收人税法》两部法律来保护历史建筑。
    《城市规划法》规定,德国各城市必须周全地考虑如何进行城市开发,以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收人税法》通过减税和优惠税率的方式,鼓励人们购买和维护具有保护价值的历史建筑。为了确保历史建筑得到真正保护,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监察部门,以保证买主真正地履行维护义务。如果因故不履行义务,政府有权收回历史建筑的所有权。
    4.苏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读书、重教育人的传统。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全民阅读的精神和要求,从2006年创办至今,苏州阅读节已连续成功举办12届,成为苏州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强大推手。苏州阅读节是苏州市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在弘扬苏州“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城市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4年7月,苏州市参与主办了第四届江苏书展,这是江苏省内除南京市外第一次由其他城市举办的江苏书展。包括“书香江苏之夜”经典诵读活动、“书香江苏•阅读论坛”、“红沙发”系列阅读访谈、苏州市中小学生“我最喜爱的一本书”网上荐书及书评大赛等200余项针对性、互动性强的阅读交流、阅读辅导和阅读服务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群众参与。市民热烈的反响和苏州浓厚的阅读氛围给主办方及参展商留下了深刻印象。
    2015年,第十届苏州阅读节以“阅读,让苏州更美丽”为主题,各项活动更多依靠民间阅读推广组织、群众性团体、协会、书友会等,逐步实现全民阅读由政府主导向群众主动转变。目前苏州全市已有260多家民间阅读组织,广泛分布在各图书馆、街道和乡镇。其中既有蝴蝶妈妈读书会、鹿麟书院、诚信书架等大众读书组织,也有苏汇读书会、“夕阳红”读报组、盲人读者俱乐部等面向特定人群的读书组织。
    德善书院是由苏州市文明办、文广新局、教育局及苏州日报社等联合主办,由苏州碑刻博物馆承办的苏州市首家公益性地方书院,也是苏州推进“书香城市”、全民阅读的重要基地。德善书院位于已有900多年历史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创建的文庙府学崇圣祠内,从2013年正式对外开放至今,一直致力于面向未成年人开展传统文化艺术教育活动,开办了少儿国学经典传习班、传统文化讲座、道德讲堂以及与吴文化相关的各种公益活动。
    据介绍,少儿国学经典传习班是德善书院最具特色和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让孩子们穿上汉服,由家长陪同进行亲子互动;将《论语》编成曲调吟诵,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将《论语》的内容记住;或以书法的基本笔画向学员们介绍汉字的起源以及不同汉字字体的差异;或通过诗、
书、画等活泼的艺术形式唤起少儿对国学的好奇与兴趣。看上去门槛高、难以深入学习的传统文化脱离了呆板的说教模式,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很多家长表示,小朋友在书院上了课回去后都变得懂礼貌了,知道要孝敬爷爷奶奶了。
    作为在苏州本土兴起的具有代表性的民营书店,“慢书房”搭着全民阅读的顺风车,走上了一条极具个性的发展道路。它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店,而更像一个聚集着爱书之人的社交场所,或是什么都有可能发生的公共空间——它代表了自主、年轻、文艺和梦想.而将这一系列元素串联起来的,正是书本。
    “慢书房”诞生于2012年,它来自五位因书结缘的朋友。几年前,互联网和电子书的蓬勃兴起使传统实体书店纷纷遭遇困境,所以在打算开店的初期也遇到不少反对的声音。但开店后的景象却让几位合伙人十分欣喜。除了传统的书籍零售,“慢书房”最大的“卖点”是每个周末组织一至两次读书会或文化沙龙,或举办具有“慢书房”特色的相书会。在这里,不仅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手工制作、漫画分享等互动活动,各种兴趣小组也因为志同道合的书友的汇聚纷纷成立。这些书友们结识于书店,在书店外也成了朋友,并通过朋友、网络将这个小团体不断扩大。
    2015年9月17日,苏州钟楼社区开出了市区首家社区24小时图书馆——苏州图书馆钟楼分馆。
    据悉,位于钟楼社区的苏州图书馆钟楼分馆24小时对外开放,是“24小时网上借阅社区投递点”的升级版,大大满足了周边居民的阅读需求。图书馆内有藏书近5000册,市民通过刷市民卡的方式就能来这里借书、看书;同时,配有智能取书柜、自助借还书机等智能设备;通过“书香苏州”手机APP完成网上借阅后还可以来社区取书。社区图书馆方便了周边居民借书、还书,24小时开放的形式也让阅读“不打烊”。
    5.德国著名思想家斯宾格勒曾说:“把一个城市和一座乡村区别开来的不是它的范围和尺度,而是它与生俱来的城市精神。”
    从一般意义上说,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格,是城市灵魂,是对该城市整体特点和价值追求的高度概括。像纽约、伦敦、巴黎与东京这样的国际大都市,都有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纽约精神可归纳为:高度的融合力、卓越的创造力、强大的竞争力、非凡的应变力。伦敦精神被概括为:现实和历史的和谐统一、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永不屈服的坚强精神。关于巴黎的城市精神,谈得最多的是:时尚之都、浪漫之都、文化之都、服饰之都。关于东京精神,有位东京的学者曾写过一本《东京学》,专门研究东京的城市精神,包括东京人的气质、东京的人际关系、东京的女性、东京的风俗,书中将东京精神概括为干练、优雅、合作。
    对于城市精神,有学者认为,在不同时期,城市精神各有千秋。以上海为例,近代开埠以后,上海较突出的是“崇洋”和“爱国”:崇洋,是由于近代上海是中国居住西方侨民最多、移植西方制度最多、西方建筑最多、西方生活味最浓的城市;爱国,是说上海人崇洋不媚外,来自全国各地的移民集聚上海,所以上海人与各地有着千丝万缕、血肉相连的关系,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意识。而且新的时代又孕育并呼唤着新的城市精神。当今世界,城市数量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城市联系越来越密切,新兴的城市在物理景观上越来越趋同,大城市的内在精神特点越来越明显。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定位、彰显、突出、强化本城市特点,探讨、塑造城市新精神便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一种潮流和时尚。
作答要求
苏州市准备以阅读节为契机,鼓励广大市民参与书香城市建设,现需要一批志愿者向居民进行讲解,请你根据资料4,为志愿者拟写一份示范性的讲解稿。
    要求:内容具体,表述生动;条理清晰,不考虑行文格式;字数不超过450字。

选项

答案各位市民朋友,大家好!欢迎大家参加我市阅读节活动。苏州自2006年开始举办阅读节,至今已有12年的历史,这一活动营造了全民阅读的氛围,弘扬了我市“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的城市精神。 阅读节由各项有针对性的主题活动组成,各位朋友可在交流中提升阅读兴趣。近年来,活动组织主体逐渐由政府转向民间,大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参与民间阅读组织的活动。如果您家有孩子的话,别忘了到德善书院一行。位于北宋名臣范仲淹创建的文庙府学崇圣祠内的德善书院,以生动活泼的传统文化艺术活动,唤起孩子对国学的好奇与兴趣。品味文化苏州,最具代表性的民营书店——“慢书房”不可不看,这里不仅销售图书,而且每逢周末都会举行活动,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参加相关兴趣小组并与书友互动。苏州钟楼社区还建有市区首家社区24小时图书馆,手指轻点便能网借图书,智能系统的普及能让人通宵阅读,欢迎大家前往体验。 讲解到此结束,希望各位朋友能感受到苏州的城市魅力,享受阅读的快乐。谢谢!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TPf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