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资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

admin2022-10-04  31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资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该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1月12日讯:前不久,浙江省工商局在杭州市郊区的垃圾处理中心烧毁了300多双皮鞋,其中包括其乐、HUGOBOSS、D&G、佐治等10多个世界品牌。据工商部门介绍,这些被烧毁的进口名鞋都是从浙江省大型商场等正规销售渠道查获的。对浙江省进口鞋的监测结果显示,被抽样的46个批次国际知名品牌皮鞋、旅游鞋合格率仅为23.91%。
这次烧鞋事件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因为这是我国第一次销毁国际知名品牌鞋子。这批来自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的名牌皮鞋价格一般每双在1500元至4000元之间。
一位官员表示,近几年,洋品牌质量问题不断发生,目前我们不成熟的市场监管体系、法律制度的空缺和对洋品牌的监管“一好百好”的习惯思维。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跨国公司的违法行为。
资料2
洋品牌对中国消费者和国外消费者实行区别对待似乎不是什么新闻。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近日发生的丰田“召回门”。(2009年8月24日,丰田在华两家合资企业一广汽丰田、一汽丰田宣布,由于零部件出现缺陷,自8月25日开始。召回部分凯美瑞、雅力士、威驰及卡罗拉轿车,涉及车辆总计688314辆。)这是我国2004年实施汽车召回制度以来,数量最大的一项召回。丰田在美国召回600多万辆汽车,在欧洲召回270万辆,而在中国仅召回7.5万辆。而且丰田在美国提供的是“上门召回”服务,并在汽车维修期间为消费者提供代步车,而中国消费者要想维修汽车,只能自驾至4S店,还有部分消费者可能因零件缺货而多次往返。
更有洋品牌连中国的规章制度也不遵守。近日有媒体报道,索尼、东芝、三星、飞利浦等公司,对液晶电视屏幕的保修期只有两年,不符合中国的“三包”规定,同时还有维修费过高的问题。
据了解,饱受惠普电脑质量问题困扰的消费者们已吹响了“集结号”,走上集体维权之路,加入由北京一法律网站牵头的“惠普电脑集体维权事件”的联合行动。据了解,目前加入到诉讼队伍中的受害消费者已达1700多人。
资料3
央视2010年“3.15”晚会上,惠普DV2000、V3000系列笔记本的质量问题再次被曝光。有惠普公司客户体验管理专员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出现故障与消费者使用环境脏乱差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谁都解决不了的,是中国学生宿舍的蟑螂,那是非常恐怖的。”
此言一出舆论哗然。人们很难想象,一家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电脑厂商面对消费者的疑问,竟然给出了这么儿戏的答案。随后,中国消费者通过网络联合起来,展开了新一轮维权行动。迫于压力,惠普表示将对符合三包规定中免费维修条件的予以免费维修,对符合三包规定中换机或退机条件的予以换机或退机。但姗姗来迟的补偿方案并不能让消费者满意,他们连串追问:为什么不把问题笔记本直接召回?为什么不公布哪几款笔记本有问题?为什么所谓的“关怀计划”只针对中国以外销售的笔记本?
从惠普应对质量危机的过程来看,他们一直没有拿出足够的诚意求得消费者的谅解,而是采取了推诿拖延、避重就轻、一边试探一边后退的策略,这激起了消费者越来越大的不满。事实上,这种洋品牌的傲慢不独在惠普身上存在,而是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资料4
有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消费者对洋品牌有一种近乎盲目的信任感,平日里顶礼膜拜,即使出了质量问题,也相信厂商给出的解决办法是合理的,这就造成了洋品牌的白大狂妄和对中国消费者的藐视,遇到问题时不能尊重消费者的权益,总想蒙混过关。由于法律环境的不完善,维权的成本太高,收益却不够大。丰田车出现质量问题后,美国消费者在40个州发起了80多宗集体诉讼案,丰田面临着超过20亿美元索赔的诉讼,而中国消费者批评丰田的声音响彻云天,现实中向丰田提出索赔要求的人却寥寥无几。由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的规定都比较笼统,国内汽车消费者维权时面临着举证难、责任鉴定难、获得赔偿难等三大难题,而根据美国《诈骗影响和腐败组织法》,企业有可能为因其诈骗造成的损害担负三倍于损害的赔偿责任,目前丰田在美国正处在国会质询、处罚和民间索赔的“合围”当中。这也就难怪,丰田章男在向美国消费者致歉时神色紧张,甚至哽咽,而在向中国消费者致歉时却神色自如,底气十足。
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痛批丰田公司对中国用户存在“同声不同步”“同病不同治”“同损不同赔”“同命不同权”的歧视。这样的陈词尖锐而沉痛,改变现状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洋品牌所有的毛病都是惯出来的。所以,我们给洋品牌的那么多“超国民待遇”该打住了,而在洋品牌出现问题后,我们也一定要争取足够的赔偿。要想打掉洋品牌的傲慢,一是消费者要不断维权,让对方不能心存侥幸,二是要完善消法、标准法、产品质量法,确保消费者“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资料5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下日益发展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贸易壁垒”,一些人对洋品牌却大打“放心牌”,使一些有问题的洋品牌蒙混过关。长期以来,一些执法监管部门对洋品牌常常“高抬贵手”,为其开辟“绿色通道”,对其质量的检验、监管和处罚力度不到位,从而让相当一部分所谓国际大牌企业有机可乘。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国家的商品进入另一个国家和地区都要接受当地的有效监管,这是真正的国际通行规则。一些洋品牌动辄声称执行国际通行标准,并不意味着就可以在我国享有特别的优待。一些部门对洋品牌仍持仰视的态度,监管、处罚宽松,造成了不平等待遇。例如在上海的淮海路曾发生过强迫国内品牌为洋品牌让位的情况,这虽然与质量监管无关,却反映出了相关部门的心态。
从一些媒体的报道来看,包括宝洁、飞利浦、奔驰等在内的一批洋品牌无不“触雷”。这些洋品牌危机事件一次又一次打破了国内一些消费者对洋品牌的痴迷。国内消费者花了大把银子买回来的所谓大名牌,却也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今年6月,在国家质检总局公布的2009年4月份106批次进境不合格食品、化妆品名单中,不少批次的进口食品被检出添加剂违规使用的情况。其中,有近20个批次的进口乳制品因违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或产品不合格等原因被挡在国门外。
由此可见,退下“质量神坛”的洋品牌对我国消费者称其产品优于中国本土品牌产品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事实上,不管什么洋货,也不管是由哪个厂商生产,产品都不可能十全十美、无可挑剔。
在一些洋品牌不断被爆出各种质量问题之后,人们开始发现,洋品牌并非永远是“中国制造”的楷模。近年来,素以“优质”著称的洋品牌在我国市场上危机频现,从化妆品、奶粉到皮鞋、服装,从手机、数码相机到电脑、汽车,涉及的行业之众、国际知名企业之多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目前的中国,是国际品牌竞争的一个大舞台,世界上所有知名的大品牌都在我国这个大市场上竞争。一些洋品牌的质量问题频繁曝光,不断消除着一些国人对洋品牌的迷信。对洋品牌来说,在国际市场树品牌不易,保品牌更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路径的选择权在洋品牌生产企业自身。但若在市场竞争中丢掉了最基本的品质管理和企业诚信,洋品牌将付出什么样的代价,其选择权在消费者手中。
资料6
自2008年起,天府可乐集团开始向百事可乐公司索回品牌,年过七旬的李培全到处奔走呼吁、曾主持研发的老专家从台湾带回保存几十年的资料证据、月收入仅300元的几百名困难职工的支持……据悉,天府可乐集团还将就商标返还和合同无效继续向百事公司提起诉讼。然而,天府可乐仍面临着继续索回各项权利和重新生产的现实难题。天府可乐由兴盛到衰亡,再到艰难“索回”的历程,对于民族品牌而言无疑是一堂生动的课程。
“这是我们的家丑,但就是要外扬,因为我们想重振天府可乐这个品牌,也为后来者提供教训。”钱黄说。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民族品牌与跨国公司合作增多,一方面是碧浪、汰渍、奥妙等外资品牌在国内声名日响,另一方面是高富力、熊猫等“老品牌”逐渐为人所淡忘。随后,一场内资品牌的复兴运动也开始兴起。熊猫洗衣粉合资7年以后,从当初年产量6万吨下降到4000吨左右,“娘家”北京日化二厂与宝洁达成协议,提前终止熊猫的使用合同。与天府可乐同期与外资合作的上海美加净在发现外方减少品牌产量时,花大价钱将美加净买回。
娃哈哈与达能纷纷扰扰的“离婚大战”至今还没结束。就在娃哈哈与达能对外宣布和解之时,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SCC)作出裁决,认定宗庆后与娃哈哈集团等严重违反了相关合同,使达能因不正当竞争蒙受了重大损失。
全国人大代表、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在今年“两会”开幕前高调向媒体公布了他将提交的《关于加强对外投资管理,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的建议》,矛头直指部分企业的盲目行动。他透露,仅在2008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损失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
宗庆后坦言,多数并购失败是因为中方企业不了解当地法律法规且在经营理念上与当地存在差异。他在建议中分析说,有些企业本身国际化经营水平低,尚未具有充分利用国内外资金、技术和市场的能力与实力,因而陷入并购泥潭并不令人感到意外。2008年,可口可乐与汇源并购引发巨大争议。国内某门户网站的投票调查显示,接近三万人、高达82.44%的比例,反对可口可乐对汇源的收购。其中83.55%的人认为,这样的收购涉嫌外资消亡民族支柱企业。可口可乐收购汇源被迫中止。
李培全说,汇源果汁占市场份额的60%,一旦被可口可乐控制,其他同类民族品牌的生存空间和条件将十分艰难,包括上游原产品价格可能都要受控。“民族品牌必须要自立自强,要警惕外资并购中的风险。”这是李培全和宗庆后们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资料7
中国的“索尼”在哪?中国可能是世界上IT产品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但是有60%技术出口都是来自于国外公司。根据经济协作发展组织(Orgam’zationof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缩写为OECD)的一份报告,中国在2004年较之美国,以压倒性的优势出口了总价值约1800亿的IT产品,出口产品从手持设备到LcD显示器再到笔记本电脑,但它们都只能称之为中国式的品牌。
二十年前,最让美国感到恐慌的,都是一些来自于日本的品牌,如东芝(Toshiba)、日立(Hitachi)、松下(Panasonic)、夏普(Sharp)等。
而在今天,美国人除了联想以外很难再说出其他品牌的名字,然而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这些中国品牌总的进展都不是太好,甚至是在国内的市场。“MadeinChina”更多地代表了廉价、假冒以及不可信赖,以致毁了中国品牌在国外的名声。“中国非常善于组建一个公司”中国品牌顾问部总监Frankc1en说道:“但他们并不善于打造一个品牌。”
至少有两家公司证明了FrankChen所说的是错误的。爱国者(Aigo)是一家基于北京华旗消费电子公司的品牌。多普达(【)opod)上海的一家高端智能手机品牌。他们都非常地看重品牌打造,取消了各自的0EM业务以在国内进行品牌竞争。而他们也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除了联想和海尔—中国的通用(GE),一部分的中国手机制造商今年来也上演了一部大逆转。在2003年,波导和TCL曾一度与诺基亚(Nokia)占领中国市场的头三甲,然而一度的烧钱,长跑式的竞争,在新品不断推出的同时(波导曾一年推出20款新品)并没有在质量上做出相应的改善,就在过去的两年,受到复苏的国外品牌—Nokia,摩托罗拉(Motorola)和三星(Samsung)以及国内其他品牌的压价竞争,他们被迫只能降低市场层次,参与到价格竞争的大潮中去—一个品牌打造的反面例子。
资料8
一些西方媒体认为,中国是为了扶植国有品牌而对外国品牌强硬。《华尔街日报》称,中国经济发展最薄弱的一环就是未能建立自有品牌。除青岛啤酒和海尔家电外,中国品牌在西方市场默默无闻。西方品牌统治中国市场的现象让中国经济决策者头疼不已,这可能促使政府采取这类行动。美国“商务圈内人”网站17日的文章甚至称,中国对外资企业的态度开始转向“闭关”和“保护主义”。
周宁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众多中国人对洋品牌表示质疑,并且逐渐对国际名牌和国内品牌用一样的目光看待,表明中国对洋品牌崇拜潮开始消退,不过这仅仅刚开始。实际上,许多人仍沉浸在对洋品牌的“迷信”中。对洋品牌的质量门事件,有网民称,“出质量问题是中国的冒牌货吧”;有人还说,“即使真是国际名牌产品,也是在中国加工的,中国就是这样的环境……”
路透社日前也报道称,“什么危机?调查显示世界名牌在中国仍然风行。”文章援引美国一家咨询公司的调查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希望购买外国名牌产品。摩根斯坦利的分析师克莱尔•肯特在一篇报告中称,在西方,人们购买外国名牌十分谨慎;而在中国,人们对名牌趋之若鹜,到处炫耀,好像在说,“看,我是多么富有!”
在中国,不仅新富阶层、演艺明星通过购买昂贵的“西方大品牌”来彰显其“成功魅力”,国内青年和白领加入到“洋品牌崇拜”中,像耐克鞋、LV提包、CD化妆品等洋品牌甚至成为城市年轻一代购物选择的“起码标准”,有些白领为此不惜成为“月光族”“啃老族”。一些国内产品也想方设法变身成“洋品牌”。在法国巴黎有些仅一间办公室的代理公司,专门为国内产品代理当地注册,往往国内数百个“洋品牌”使用同一个地址和电话。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许多家庭购置电视、冰箱等家电时,“洋品牌”成了首选目标。这些洋品牌大量进入中国,催醒了国内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也提供给了他们更丰富、更现代的消费选择。在当时普遍商品供应短缺的时代,一些洋品牌商品质量远高于中国品牌,人们追逐洋品牌也很自然。但现在,中国制造在许多方面完全能够与洋品牌相当,许多人仍片面追求洋品牌,甚至到了迷信的地步,这完全就是一种“崇洋”的心态。“洋品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一直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也扭曲着中国人的消费观。在中国,为了吸引外资,一些部门为洋品牌开辟“绿色通道”,对其质量的检验、监管很多地方不到位。据报道,在华东一个城市中心商业街升级改造过程中,民族品牌因“血统不正”纷纷被挤走,取而代之的是“海外品牌”。最近国际上闹得沸沸扬扬的丰田召回事件中,美国从地方到联邦,从政府到国会,召开听证会、展开调查、提起诉讼,丰田在美欧几乎召回了全车系各种车型,而在中国仅召回一种,许多中国网友感叹,“中国针对丰田召回事件发出的声音太过弱小。”
资料9
国内乳品行业近年来可谓经历食品安全问题的“多事之秋”,尤其是婴幼儿配方奶粉更成“高危区”,从“二噁英”事件到“三聚氰胺”事件,再到最近的奶粉疑致婴儿“性早熟”事件,引致不少消费者对奶粉行业、尤其是本土品牌产生信任危机,甚至市场恐慌。
而今年6月1日起实施、由国家卫生部发布的66项乳品安全国家标准(简称“乳品新国标”),近来又成行业内外关注焦点。有乳业专家对乳品新国标中规定的生鲜乳蛋白质含量、菌落总数等指标提出质疑,认为标准设定比1986年颁布的旧国标还要低。一些媒体甚至用了“乳品新国标一夜倒退25年”的说法。
乳品新国标究竟是否真的在“倒退”?
近日,杭州市婴童行业协会会长、贝因美董事局主席谢宏表示,乳品新国标对婴幼儿配方奶粉的规定恰恰是非常严谨、严密、严格的,在配方要求、卫生安全指标等方面,甚至大大高于欧、美、日等同家的同类标准。他认为,通过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将有助于推动我国乳品行业进步、提升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整体水平,更有效地保证食品安全。同时,也有助于破除婴幼儿配方奶粉消费的“洋品牌崇拜”,扶持壮大本土品牌,为“中国制造”正名。“好的配方奶粉关键是看配方设计的科学性以及执行标准的先进性,经得起严格的品质验证,而不是简单的外资或内资,国内生产还是原装进口之类非专业偏见式的认定。”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食品卫生专业本科毕业生、也是婴童行业资深人士,谢宏从专业角度解析婴儿配方奶粉新国标之“严”。如新国标中没有明确列出哪些物质不允许添加,而是采用“不应使用危害婴儿营养与健康的物质”这一无边界的规定,看似宽泛,实则无比严格,最大程度保证安全标准不被“钻空子”。还有像婴幼儿配方奶粉微生物指标,严格程度比老国标增加了30倍,新国标的菌落总数指标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最严格的。在对配方的要求上,新国标不仅划定了各主要营养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比例范围,更对特定营养物质在营养素中的占比作了明确规定。像新国标中规定,婴幼儿配方奶粉“乳糖占碳水化合物总量应≥90%”。也就是说,今后生产企业将更多地在原料中使用成本较高的乳糖,而不是成本低的蔗糖。像贝因美等企业,已率先执行新国标,在新的贝因美奶粉产品包装标识上,可以发现已100%使用乳糖。不少业内人士坦承,新国标中类似这样的“高标准、严要求”,将大大增加企业生产成本、不排除一些企业乘势涨价。但从长远来看,将淘汰一些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落后的乳品企业,也将促使更多企业引进先进生产设备、改进技术工艺、严格质量关控。乳品新国标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奶粉行业进入门槛,“汰劣存优”,完成市场“洗牌”,进而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素质。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日前在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年会上表示,国内乳制品行业要重塑形象,获得消费者信任,应始终坚持产品质量安全第一、消费者利益至上、诚信经营等理念,加快调整发展思路和转变发展模式,推动行业升级改造,全面提升行业素质,唯有此才能使乳制品行业走上健康、持续、良性的发展道路。
资料10
洋品牌“质量门”事件被频频揭露,只是中国对洋品牌从“超国民待遇”变成“普通国民待遇”。这也表明中国人看待西方更理性。从19世纪的洋务运动开始,中国人一直认为现代化就是西化,但现在,随着中国自己的迅速发展和崛起,中国自身也可以是现代化的代表。随着中国白有品牌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自信心也逐渐强大了起来。洋品牌如果确实存在优势,选择购买也是可以理解的。而当中国自创品牌更加完善、中国民族自信心更加强大的时候,人们的选择也更加公平,这种思想自然会更加理性。
对于越来越多中国人洋品牌崇拜开始退潮,有外媒指责中国人傲慢和强硬,实际上这是一些同家对中国开始“直腰说话”的不适应和失落。之前,中国在世界发展中处于劣势,甚至有的方面是被剥削的,是弯着腰的。但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开始寻求一种平等.我们直起腰来了,能够大声说话了。而面对这些变化,一些圉家就不适应了,就开始指责我们。我希望它们可以换位思考,要公平地对待这个问题。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洋品牌由于在中国扎根多年,加上产品本身目前仍有优势,中国人因“质量门”对洋品牌的崇拜就此退潮短时间内不太可能。他说,中国人对洋品牌的真正退潮,可能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中国要用平视目光来看西方和洋品牌;更重要的是,中国自己的产品要真正成长起来。比如像电视机,国外品牌不再是中国消费者的优选对象;而像奶粉,以前国内品牌在消费人数上还占上风,但接二连三的恶性事件逼得国人只能咬牙追求昂贵的洋奶粉,甚至屡屡被披着洋外套的“山寨洋奶粉”所蒙蔽。
在市场的成熟、消费者品牌鉴识能力和购买力的提升,以及更多竞争者的加入,甚至,还有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情形下,国外注册,国内运营,标榜自己“外国血统”,实际上毫无国际影响力的“假洋品牌”,似乎陷入“节节败退”的困境中。种种迹象显示,国内曾盛行的假冒“国外血统”迎合国内“崇洋”商业环境的运营模式正在降温。
三、作答要求
假如你是政府的调研员,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我国当前洋品牌所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汇报给领导。
要求:简明,准确,不必写成文章;300字左右。

选项

答案近年来洋品牌不断出现质量问题,以次充好,甚至出现假冒伪劣的情况,洋名牌产品≠免检产品;洋名牌产品≠高质量产品,洋品牌从“神坛”跌落。原因有以下几点: (1)我国相关制度体制不健全,对“洋品牌”的管理缺位。一些地方,一些部门针对洋品牌,往往打“放心牌”,有的干脆为其挂上“免检”招牌,为其开辟“绿色通道”。 (2)对“洋品牌”质量问题处罚力度不够也是助长“洋品牌”的铤而走险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为了留住外资,处罚往往流于形式。 (3)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丧失了社会责任感,是洋品牌质量出现问题的内在原因。 (4)许多人总有一种崇洋心理,觉得外国进口的东西就是好的,正是他们身上那种“媚洋”“崇洋”的心态,导致了一个以洋品牌为尊的畸形市场,也为洋品牌以次充好混迹市场创造了条件。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FG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