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 2009年4月,张良(化名)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喀麦隆孔子学院杜阿拉市分教学点

admin2013-12-31  56

问题 请根据以下材料,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案例分析,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充实、结构严谨、条理清楚、语言规范、卷面清洁。
材料:
2009年4月,张良(化名)通过汉办的志愿者选拔,被派往喀麦隆孔子学院杜阿拉市分教学点。那里的教学情况非常复杂。他经常在一个班里同时教10多岁的小孩和50多岁的商人。张良就遵循孔夫子的“因材施教”法,让孩子多做书面作业,让商人多听光盘。为了更好地和学员交心,张良学起了法语,并尝试着用英语、法语一起教学。张良感觉到:要克服学生“汉语很难”的心理预期,除了展示汉语简单的一面,更要通过展示文化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中国的文化、风土人情特别感兴趣,他和其他志愿者就特意到图书馆借图片书籍给他们看。过年的时候,志愿者们总会以大红灯笼、烫金对联、倒挂“福”字等春节特色的物件展示中华传统,并借此机会解释中国春节的来历、民俗活动以及相关饮食习惯。为了让学生都能尝尝鲜,包饺子是春节雷打不动的项目。课余,师生志愿者还会开展用筷子夹花生米、猜谜语、绕口令、投壶游戏等游园活动,组织“汉语桥”中文比赛,教习太极拳、书法、剪纸、茶艺等,以各种活动载体推介中国文化。而这些文化传播活动的背后,却是比在中国困难得多的艰辛付出。很多中方老师都说自己成了超人:“一场活动往往身兼数职——院长助理、司机、厨师、技工……事无巨细,无所不能。”
    初到杜阿拉,独自一人在那里教学的张良感觉“自己仿佛身处茫茫海上的某处黑暗船舱”,“下班回家后面对的所有一切都是无声的……惟有读书成了排解寂寞的良药,但读书资源也很有限。”杜阿拉没有中文图书馆,每个月张良都要坐4个小时的大巴车赶往雅温得孔子学院借阅书籍。张良深知,学会融入是作为一个文化传播者必须的选择。课后,他开始学会与学生到路边小店喝酒聊天,或是在简陋的足球场踢足球。他很快找到了一些“朋友”,也在自己融入的过程中,不断告诉非洲人,不仅有个摩登时尚的中国,还有个拥有五千年传统文化的东方古国。“每天听着学生们日渐清晰的发音,看着学生们日趋方正的方块字,那种成就感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当非洲朋友用还略显生硬的汉语说着“要练一辈子中国功夫,要学一辈子中国话”时,志愿者们觉得一切努力都是值得的。

选项

答案 做一名合格的汉语工作者 因材施教是历代教育家、学者从事教育过程中所坚持的原则,也是我们当代教师应坚持的原则。但历代教育家都没有对“因材施教”的定义进行详细的阐述。现代教育理论对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进行了精确定义,因材施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又照顾到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之间存在心理差异。教师的教,只有适应了学生的差异性,实施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结果。而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师所要重视的就更加的多一些,例如要了解各国的文化,避免文化差异,而且要风趣幽默不死板。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见于《周易》“贵卦象传”,其文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中出现了“文化”一词:“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从此以后,“文化”一词使用频率和范围渐增,大致都沿着“以文教化”的意思。现在,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别是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 文化现象十分复杂,形态多种多样。但是,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科学、技术、理论、谬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文字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至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到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角色地位、道德规范、价值标准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可见文化涉及范围之广、包含内容之丰富。 文化的传播,应该融汇在教学的过程中,而不应是为传播而传播。在学习过程中,涉及到相关内容时,自然而然地引申出文化内容来,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觉得生硬,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学到“节日"这个词时,就可引出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等,通过对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到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还可通过与学习者所在国的传统节日的比较,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从而加深印象,也拓展了教学的内容。如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圜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端午节在阴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节”、“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传说很多,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青说、纪念孝女曹娥说、古越民族图腾祭等,现在普遍认同纪念屈原说。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营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醋,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营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仅仅一个端午节,便可引申出如此丰富的内容,中国文化的浩瀚宏富由此可见。 当然,需要提醒的是,引申也要适度,不要拉得太远,教师要能够控制课堂教学的节奏,把握教学内容,尽量做到收放自如。这样,才能避免顾此失彼、主次不清。 总之,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容,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才能真正做好对外汉语教学工作。 此外,对外汉语教师还应该在尊重当地文化,生活习俗的基础上努力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这样不仅有利于增进彼此的友谊,促进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可以提高中国人乃至中国的形象。 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育工作者,既要学会因材施教,懂得如何传播中国文化,还要学会在异国他乡处理人际关系,融入到当地的生活中去。

解析 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优美、最丰富的语言之一,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相生相伴。文化与语言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需要承载文化内容,已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如何在语言教学中有效地传播文化,使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和谐统一,仍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Ubm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