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1 2018年5月7日,山西临猗县政府发布的一则针对“临猗苹果滞销”不当营销方式的声明引发关注。声明中称,多个电商发布“临猗苹果滞销”的营销策划,利用“悲情牌”营销临猗苹果,并且营销内容有诸多夸大失实之处,给当地果业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

admin2019-08-16  36

问题 给定资料1
    2018年5月7日,山西临猗县政府发布的一则针对“临猗苹果滞销”不当营销方式的声明引发关注。声明中称,多个电商发布“临猗苹果滞销”的营销策划,利用“悲情牌”营销临猗苹果,并且营销内容有诸多夸大失实之处,给当地果业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影响。
    主打悲情牌是一种常见的营销方式,不少农产品都曾被采用这种方式进行营销。但业内人士指出,近年来,农产品的滞销现象越来越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规模化和产业化种植造成的供大于求,光靠“爱心”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涨跌起伏”这一字眼用在大蒜上面,再贴切不过了。农业农村部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4月全国大蒜平均批发价为每千克5.44元,环比下跌11.3%,同比下跌59.9%,较近5年同期平均下跌30%。在农业农村部官网5月11日公布的当天国内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监测的60个品种中,大蒜位居价格降幅榜首。
    不仅仅是大蒜,许多农产品都有过“过山车”式的价格。2018年的西红柿、辣椒、洋葱、土豆都一度产生堆积如山的现象。河南新乡的包菜,山东德州的蒜薹、甘蓝、大葱,辽宁沈阳的西芹……全国各地的蔬菜都曾出现“卖难”“价低”的局面。
    “农产品的周期性比较强,我们称之为‘靠天吃饭’。”福州永泰县某农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刘辉表示,农产品在收获的季节集中上市,瓜果蔬菜等不易贮存的农产品需要尽快卖出,同时农民为了回收资金以便于再生产,加上流通紧张,大量供应会压低价格,造成“卖难”。
    在我国,农村信息相对闭塞,造成跟风、盲目扩种的问题。“看到谁家种了某种产品增收了,就马上跟进,或者某种产品之前销售情况好,第二年片面扩大生产,增加种植面积。”刘辉说,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一直存在的问题。
    2015年4月全国大葱滞销成灾,山东和河南地区大葱低到两角,连人员工资都付不起,而这一切都源于2014年大葱的好行情。据了解,目前不少农产品存在供大于求的问题:马铃薯,目前种植面积已达8000万亩,从2017年起,价格一路走低,但依然挡不住扩种热情;柑橘的种植面积超过3800万亩,但依然连续多年扩种,造成市场饱和,严重供大于求;2016年中国苹果总种植面积3485.7万亩,地域由北向西逐渐扩张,供大于求的局面也已形成,销售进入买方市场,经营进入微利时代……
    此外,在农村,品牌意识薄弱,靠销售原材料式的农产品,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价格的竞争。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物流规划不合理,流通环节过多,导致迂回运输、长距离运输,流通费用过高,这也是导致蔬菜生产价格与销售价格悬殊的重要原因。   
    农产品滞销有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因素,因而电商营销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手段,不少地方甚至把解决农产品价低滞销的希望寄托在电商身上。但是,业内人士指出,要打开农产品的销路,不能总是依靠电商,而是应该由政府主导迅速在市场和农民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信息平台,引导农民科学种植,同时搭建好批发市场、超市、企业等进村采购绿色通道。
    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较为薄弱,因此要树立品牌意识,提升产品的附加值。福建诏安青梅种植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种植面积达到了12.8万亩,年产量10.5万吨。2017年,这些企业青梅的年加工量达到了15万吨,加工量超过产量,诏安县农民的青梅从此摆脱了“原材料”的命运,全部深加工出售。
给定资料2
  (1)2017年9月21日,由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主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在北京开幕。农业部在本次农交会特别设立农产品地理标志专业展区,集中展示来自全国各省的165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其中包括35个中欧互认地理标志产品。如此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集中参展推介,让前来逛展的公众得以直观领略农产品的地域及文化魅力。
    顾名思义,农产品地理标志标示着农产品“产自特定地域、彰显独特品质”。老话讲“名”正则“言”顺,农产品有“名”有“姓”,而且还是跨过一定门槛才争得的“名”与“姓”,闯起市场来自然腰板直、胆子壮。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农产品地理标志早已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不仅多数市场反馈良好,而且作为当地的公共资源,地理标志商标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也正是由于其所带来的效益日益显著,近年来地理标志商标申请热度始终不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主任张华荣透露,我国已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2004个,备案特色资源6839个,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20个。不到9年的时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到质,地理标志商标的发展扩容,也见证了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成就。
    福洪杏、罗甸火龙果、攀西大田石榴……一个商标带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案例库,不断地更新。无形商标,正在成为兴业富农甚至是精准扶贫的助推器。但农产品并非获得商标,就会自动实现身价升值。不少媒体报道发现,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热、使用冷、效果差”的现象并不鲜见。临猗苹果、芮城花椒等一大批农产品品牌因为缺少规划、疏于管理等,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可观效益。既已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就该充分挖掘与开发,否则不啻对区域公用品牌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破坏。
    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真正成为金字招牌是一项系统工程。这其中,首要的就是呼唤政府部门自觉规划、主动开发,打好政策统筹、企业引进、标准生产、质量安保、品牌推介等整个大算盘。通过打好手中行政、财税等几张牌,创造条件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品牌产业的发展中,形成擦亮金字招牌的合力。尤其要把好质量管理关,唯有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和“舌尖上的味道”,才能谈得上解决“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擦亮农产品的地标名牌,土特产也能成为市场中的弄潮儿。   
    (2)近年来,“五常大米”分获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
    但多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护身符”,却未能挡住各地假冒伪劣产品对“五常大米”的侵害。原工商总局商标局一位负责人表示,像五常大米、郫县豆瓣、章丘大葱等地理标志产品,给当地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市场上的“傍名牌”行为屡禁不止。这种现象使消费者优劣难辨,很难放心,政府需要制定新的监管规则加以管护。据了解,类似这种只为农产品戴“高帽”、缺乏有效保护机制的现象,在地理标志类农产品中比较普遍。依据我国法律权责一致性原则,除商标权利人有品牌保护义务外,有关政府部门应对此承担相应责任。
    2001年7月,五常市大米协会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对“五常大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享有专用权,全市共有93家企业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
2003年出台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规定,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人应该对该商标的使用进行有效管理或者控制。
    黑龙江省工商局商标处副处长范丽表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滥用的执法,往往既需要权利人或消费者的举证配合,又需要质量监督等部门的鉴定结论,因此无论在本地还是域外,各地工商部门执法都面临很大难度,搞不好还有可能被对方告上法庭。
给定资料3
  当前,粮食产业发展正处于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的关键时期。粮食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实施“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2018年夏粮生产有望再获丰收,仓储设施和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库存粮情稳定,市场运行平稳,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粮食安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在高库存的情况下,如何防止粮食陈化霉变,如何使存粮口感如新、营养如初,如何实现节能降耗、节约成本,如何拓宽粮食加工转化途径,如何降低粮食产后损失浪费,如何降低粮食物流成本,都亟须靠科技创新去突破,靠专业人才去攻关。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认为,加大科技投入是我国提高粮食发展质量、增加绿色优质安全粮食产品供给、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有力举措。当前,我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2.2万家,年销售收入2.9万亿元,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普遍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链条短、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仍很突出,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2017年,传统粮食加工企业研发投入115亿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4%;从事米面油等初级产品加工的企业,95%以上没有研发力量,产品结构单一,利润微薄,经营困难,开工率不到40%。即使技术密集型的粮食深加工行业,多数企业也依赖技术和设备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各类粮食企业都存在技能人才短缺,不能适应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推广应用的问题。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壮大人才队伍,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不断增强粮食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目前,我国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某些环节、要素和区域过于闭塞,缺少与外界的人员、资源、信息交流,造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效率低下。要实现科学和技术、科技和经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融通,需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可以带动粮食行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并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早在2012年,江苏省就建设了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稻米产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在科学储粮、精深加工、数字粮食三大领域开展合作,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推动稻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稻米产业核心竞争力。
    举办全国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是推动更多粮食行业创新成果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的有效举措。在2018年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武汉召开全国粮食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涵盖储藏、加工、物流、质量安全环节及粮食机械装备领域的众多粮食科技创新成果悉数亮相。来自全国的10家科研院所和25家企业开展了科技成果、科研团队、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活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研究与产业紧密结合。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粮食企业也探索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多种途径。湖北福娃集团是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近年来累计投入10亿多元,通过实施精深加工技术改造促进转化应用,把稻米加工从微利产业做成了利润可观的大产业;中粮集团依托众创空间促进转化应用,2018年4月份揭牌启动首批“双创基地”建设,集聚企业、高校、院所、基金、孵化器等各方资源,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粮油食品创新平台;湖南粮食集团依托合资合作促进转化应用,与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共同投资6.5亿元,实施“稻壳秸秆加工生态板材”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科技人才在粮食行业发展中具有乘数效应。随着粮食产业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现在粮食行业对粮食仓储、加工、物流等工程人才需求强劲,懂技术、仓储、物流、管理、国际贸易、期货等方面的高精尖人才十分短缺,无法满足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张务锋表示,当前粮食行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要大力造就一批粮食行业管理人才、粮食科技创新人才、粮食高技能人才和粮食后备人才,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撑。
    但是,当前粮食行业科技管理机制比较僵化,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人才培养的精准性、评价的科学性、激励的有效性和管理服务的主动性均有待增强。张务锋表示,要努力营造“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的良好氛围,深化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要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科技和人才工作。
    当前粮食人才市场还面临着人才与用人单位不能有效对接的问题。为了实现人才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在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了首届全国粮食行业人才供需对接活动,多家学校和企业达成了初步的人才培养合作意向,还成立了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全面推动产业链与教育链有机结合,推动校企协同培养粮食行业高素质人才。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粮食行业待遇低是人才流失和学生不愿意报考粮食专业的重要原因。要健全激励扶持机制,为人才“放权松绑”,让人才名利双收,更要关心爱护人才,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给定资料4   
  浙江省化肥、农药用量分别下降12.4%、20.4%,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7%……在建设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3年之后,浙江交出一张亮丽的成绩单。
    受农业部、浙江省委托,包括3位院士在内的7位专家组成评估组,对浙江试点省建设情况开展了综合评估。评估组一致认为,浙江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规定的相关目标任务,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和模式,评估结论为“优秀”。建议总结、提炼浙江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经验并在全国推广。
    这样的成果是如何取得的?省农业厅科教处有关负责人介绍,3年来,浙江省找准农业发展路径,实现了“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统一。围绕打造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新高地的目标任务,先后出台加快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和畜牧业绿色发展的政策文件30多项,形成绿色生态农业政策清单53条,积极探索绿色生态农业政策体系。
    在治理农业污染方面,浙江省首先从养殖污染发力,率先在全国划分县域畜禽养殖禁限养区。依法限期拆除影响环境的“低小散乱”养殖场(户),3年来全省共调减生猪存栏750万头,占原来的57%。通过优化生态区域布局,如今浙江省的生猪养殖总量、布局结构已趋于科学合理。
    不仅管住了养殖量,浙江省还率先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各地养殖场探索出了科学养猪的八大模式。如今,浙江省不仅将畜禽干粪做成有机肥,更将沼液就近、异地配送用于农业灌溉。目前,全省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在97%以上,远超全国到2020年达到75%
  以上的目标要求,并在全国率先创建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省。
    “大肥大药”的农业显然不是生态循环农业。浙江率先在全国推广减肥减药的措施,比全国提前7年实现零增长。
    为减少化肥用量,全省各地大力推广测土配方等精准施肥技术,并通过补贴政策加大新型肥料推广力度,减少化肥的使用。目前,全省年推广商品有机肥100万吨,化肥用量持续下降。单单在富阳,区农业部门就通过建立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将肥料利用率由原来的20%至35%提高到40%至80%。
    为减少农药用量,浙江省推进统防统治面积达700万亩,解决了种植散户过量使用农药的问题;同时加快推进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通过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和产品,扩大了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示范效应。
    禁止秸秆露天焚烧,让稻田不再“狼烟四起”,浙江省秸秆多元化利用同样成效显著:在桐乡,稻麦秸秆机械粉碎后,全量还田利用;在嘉善,农作物秸秆被用作加工生产菌菇基质进行利用;在永康,当地农业部门提出了“秸秆换肥”模式,有效衔接秸秆收贮利用与有机肥生产销售环节。
    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财政支持。“十二五”期间,省级财政每年安排生态循环农业专项资金约9000万元,主要用于清洁化生产和资源化利用。“十三五”以来,每年又增加生态循环农业专项资金1亿元,用于区域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建设。
    “虽然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建设获评优秀,但浙江省打造全国农业绿色发展新高地的征程刚刚起步。”省农业厅科教处有关负责人表示。
请根据给定资料1,归纳概括农产品“卖难”的原因。
要求:准确、全面,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农产品“卖难”主要有产供销三方面的原因: 生产方面: 一是农产品周期性强,不易贮存,周期内供应过量; 二是农村信息闭塞,农民盲目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种植发展迅速,导致供大于求,市场过度饱和; 三是农民品牌意识弱,产品未作深加工,附加值不高。 供应方面:物流规划不合理,流通环节过多,流通费用过高,致使生产价格与销售价格悬殊。 销售方面:悲情营销损坏当地农产品品牌形象。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Nf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