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李某某,男,69岁,因纳差、乏力4年,呕血8 Ijj、时,黑便一次于2002年3月3日入院。病人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乏力,渐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活动后头晕、心悸,曾在当地医院诊断“缺铁性贫血”给予铁剂治疗好转。2月前,病人上述症 状加重,人我

admin2014-04-13  43

问题 患者李某某,男,69岁,因纳差、乏力4年,呕血8 Ijj、时,黑便一次于2002年3月3日入院。病人4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纳差、乏力,渐不能从事体力劳动,活动后头晕、心悸,曾在当地医院诊断“缺铁性贫血”给予铁剂治疗好转。2月前,病人上述症    状加重,人我院血液内科,诊断为:“缺铁性贫血,食管裂孔疝”予以右旋糖酐铁、清蛋白等治疗,血红蛋白由40g/L升致56g/L出院。8小时前,病人突然出现呕血,呈鲜红色,有血块,量约800毫升,并排黑便一次,急诊入院。既往有腰背部疼痛史,经核磁检查诊断为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
    入院查体:T37℃ P110次/分R24次/分BP90/45mmHg老年男性,神志清,精神紧张,四肢湿冷,全身皮肤、黏膜苍白,无黄染及出血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胸廓无畸形,双侧呼吸运动正常,双肺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率110次/分,节律规整。各瓣膜昕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全腹无压疼、反跳疼,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亢进。神经系统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7.0×109/L,中性74%,淋巴9.3%,单核16.7%,红细胞2.23×1012/L,血红蛋白67g/L,血小板178×109/L,肝功酶学及胆红素正常,血清总蛋白45g/L,其中清蛋白27g/L,球蛋白18g/L。肾功及电解质检查正常。床旁X线胸片检查正常。腹部B超无异常发现。
    患者以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待查收治入院,给予输液、输血,应用止血、治酸制剂等治疗,效果不明显,患者反复呕吐新鲜血液并有黑便,血压下降,尤其在大量输液、输血,血压纠正后呕血更明显。给予插胃管持续胃肠引流过程中,患者再次呕出大量新鲜血,并伴血压下降、意识模糊。胃肠引流出少量咖啡色液体,患者由于反复呕血,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16小时内共输血2400毫升,血压仍维持不理想,为尽快明确诊断, 3月4日1 p.m.进行了选择性血管造影术,示胃左动脉、胃网膜右动脉供血区血管网较多,但未见造影剂外溢,均给予栓塞,胃右动脉未显影。栓塞治疗后呕血性质不变。
    又于3月5日10 a.m.行急症胃镜检查,进镜35厘米达贲门,见黏膜覆盖新鲜血迹,右侧壁有一0.3厘米的黏膜内陷,胃腔和十二指肠球部可见少量血液,未见明显溃疡, 据此考虑病人的出血部位比较靠上,为明确出血部位及有效止血,与患者家属交代病情并商议后,行手术探查。

选项

答案1. 上消化道出血(先天性食管裂孔疝):急性反复呕新鲜血,黑便。 2.失血性休克:失血史,休克综合征,血压↓,神志清一意识模糊(1-2)。 [*] 分析讨论: 本例特点:老年男性,病史4年,急性消化道出血入院。入院后反复呕新鲜血,输血血压纠正后加重,血管栓塞无好转,诊断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大出血60岁以下死亡率10%,60岁以上死亡率30%~50%。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指食道、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的急性出血,本例呕血为主,反复呕出新鲜血,分析出血在上消化道。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主要临床表现是呕血与黑便,以及大量出血引起的一系列全身性症状,一般而论,幽门以下出血时常引起黑便,而幽门以上出血则兼有呕血。 本例确定出血部位在上消化道。关于上消化道出血原因分析如下:①消化性溃疡:为第一位原因,占上消化道出血的30%~50%。胃镜检查已排除溃疡。②胃黏膜病变:无肝病的病人胃黏膜病变可占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二位原因,药物引起的大出血少,胃镜下可见滴血,胃镜检查未见黏膜病变,不支持。③肝病门脉高压:无肝病史,胃镜检查无食管静脉曲张,可除外。④上消化道憩室及恶性肿瘤:胃镜应有相应的改变,本例也可除外。⑤临床少见原因引起的出血:胃黏膜血管发育异常(恒经动脉出血)及胃食管反流导致食管病变出血,食管裂孔疝病人容易出现胃食道反流,胃酸侵蚀食管导致食管炎及溃疡,食管溃疡可侵及大血管和胰腺,侵蚀穿破大血管可导致出血,侵及胰腺可致剧烈腹疼。 失血性休克一般在15分钟内快速大量失血超过总血量的20%左右(约1000m1)时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如果失血量超过总血量的50%,会很快导致死亡。失血后是否引起休克,取决于失血量和失血速度,可用休克指数(shock index,SI)来判断: SI=HR/SBP(每分钟心率/收缩压mmt-tg) SI=0.5,说明正常或失血量<10% SI=1.0,说明失血量大约为20%~30% SI=1.5,说明失血量大约为30%~50% 失血性休克分期明显,临床症状典型,是休克研究的基础模型。其发展过程基本上遵循代偿期、失代偿期、难治期逐渐发展的特点,具有“休克综合征”的典型临床表现。失血性休克易并发急性肾衰和内毒素血症。大量失血后,血容量迅速减少。机体为保证心脑血液供应,进行血液重分配,在休克早期就会引起肾血流灌注不足,导致急性功能性肾衰,又称休克肾(shock kidney);同时,由于肠血流减少,缺血缺氧,屏障功能降低,引起肠源性内毒素及细菌移位,导致内毒素血症或演变成败血症休克。这也是其向不可逆性休克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针对休克的诊断和治疗有几点体会:休克关键是早发现、早治疗,晚期多脏器功能衰竭不可逆,有无休克不能只看血压,主要是脏器灌注,血压×血管直径4=灌注,失血性休克,除灌注不足外,携氧能力也降低,脏器损伤重。治疗时注意输血不必使血红蛋白达到10g/L以上,防止血液粘稠,具体输血量根据病情,可监测中心静脉压,抢救休克时尿量为一重要观察指标,尿量60ml/h,表明补液量足,但注意多尿性肾衰,尤其是应用利尿药物。尿少除补液不足外,注意有无急性肾衰。脑水肿大量补液扩容,为防止脑水肿可适当用脱水剂,大量输血可导致凝血异常、高钾、RDS等应引起重视,抢救休克时对血管活性药物及扩张微血管药物可根据情况适当应用。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Ve5J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