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从目前中国农业的现状来看,农产品品种丰富,但多而不优;农业品牌众多,但杂而不亮;农业体量很大,但产业大而不强。质量兴农战略如何打响?高质量农业之路该如何走?这些问题,成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农业界委员的热议话题。 “我们国家经过近40年的发

admin2020-04-28  38

问题 给定资料
1.从目前中国农业的现状来看,农产品品种丰富,但多而不优;农业品牌众多,但杂而不亮;农业体量很大,但产业大而不强。质量兴农战略如何打响?高质量农业之路该如何走?这些问题,成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农业界委员的热议话题。
“我们国家经过近40年的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作用已经发挥得很好,但它是在土地资源少,小规模经营基础上实现的,有很多问题。”全国政协委员、西部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霍学喜表示,“小而散”的发展现状,导致农业投入产出的效率不高,质量结构不合理,供给不能够满足需求等。同时,农业发展的质量偏低,也导致农业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在这种背景下,一定要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倡导高品质农业。
“形不成规模化,谈何产业兴旺?怎么称得上是高质量的农业?”全国政协委员肖仲凯认为,中国农业实行高质量发展,必须走“大而优”的路子,因此,当下如何让“小而散”的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尽快走向规模化,是高质量农业提质路上首先要破解的问题。
“每个农产品品类,比如主要粮食作物、牲畜养殖、经济作物,都必须要有几个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可以是跨地域的,通过这些龙头企业给出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具体的操作规范和标准,生产过程中给予相应的技术指导,并制定明确的产品验收标准,才可能让农产品有品质的标准。”
在肖仲凯看来,农业生产过程中,只有在明确的种养生产流程规范指导下,才可以让农产品有质量的保证,才可能形成规模化,而高品质和规模化,是高质量农业不可或缺的评判标准。如何实现规模化经营?霍学喜认为,要深化改革,必须进一步加快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按照中央部署的“三权分置”模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推动一家一户的生产向农场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此外,谁来种地的问题也很重要。霍学喜强调,要重视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现在农村的精英分子大部分进入城市,在农村具备能培养成为职业农民的素养的很少。一定要培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农民进入行业,让他们成为农业生产大户,带动农业的现代化和规模化。”
农产品品质有保证了,又涉及怎样流通的问题。只有既种得好又卖得好,才能形成生产和流通的良性循环,保证高质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肖仲凯说,做好农产品流通环节,就是要使产品能让消费者“浮想联翩”。“要让消费者因为一个产品故事而想去买这个产品。”
肖仲凯以在微信朋友圈被热传的土豆大叔的故事、红薯大叔的故事被年轻人热捧为例。
“为什么好好的土豆、红薯会滞销?而网友们把故事写出来,就畅销了?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一播出,里面讲到的食材就会热卖?”这些都说明,农产品不仅要产得好,还要讲好背后的产品故事,要用好“互联网+农业”这一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
“农业的根本出路是科技,要进一步加大科技推广特别是农机推广的力度,我国科技技术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是偏低的。”霍学喜说。
全国政协委员宋丰强建议:“希望从国家层面,进一步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的扶持力度,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推动形成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
2.湖北省洪湖市雄丰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水稻的方式,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稻田的传统认知。田间种植绿色水稻,旁边一米多深的沟渠,水底养殖小龙虾,水面种植水生蔬菜,田埂上栽果树。这套新型水稻绿色高效生产体系,得到农业农村部高度肯定。
2018年10月17日,来自全国21个省(区市)的农业专家齐聚洪湖,学习观摩,探讨未来水稻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国庆节刚过,洪湖汉河镇雄丰合作社陈友雄开始收割虾稻,可能要忙到11月。
陈友雄“管辖”的不只是水稻,还有稻田里的小龙虾和田埂上的梨树、桃树,亩平效益在万元以上。回想当年单一种植水稻,陈友雄感慨不已:辛辛苦苦劳作一年,除去成本,净利润仅为1000多元。陈友雄当年的心境,仍是当前许多粮农所面临的现状。
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包括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实现种粮补贴等,保护粮农积极性。然而,由于种植成本不断攀升,粮食市场形势不断变化,种粮效益仍然偏低。
破解农民增收瓶颈,向稻田要效益,“水稻+”模式应运而生。“水稻+”模式在全省遍地开花。最早是民间探索,后来上升到政府行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发展以“稻虾共作”为代表的“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模式,稻田综合种养、“一种两收”等多次被写入省委一号文件。2018年湖北省出台《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意见》,要求大力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推广稻田高效种养模式。9月,《湖北省推广“稻虾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正式发布,对全省稻渔种养做了系统规划,省财政列支专项资金支持稻虾共作、稻渔种养示范区和品牌建设。
省农业厅将稻田综合种养、“一种两收”列入全省产业技术体系七大专项,列出600万元试点经费用于“水稻+”模式推广。《湖北省“水稻+”模式协同推广实施方案》已经启动实施,设立推广和技术双首席专家制度,推广一批高产稳产、绿色生态、抗风险能力强的水稻绿色高效生态技术。
湖北省先后制定“稻虾连作”“稻虾共作”“稻鳅共作”“中稻一再生稻一油菜”等多项技术规程,出版印发《湖北省潜江市稻虾共作模式图》,潜江“稻虾共作”技术规程作为全国性标准发布。“稻虾共作生态种养”“中稻一再生稻一油菜”等作为省主推农业技术重点推广,潜江“稻虾共作”生产模式以及潜江龙虾餐饮加工行业的人才、技术输出到全国各地。
7月,在中国外交部蓝厅湖北全球推介会上,俄罗斯驻华大使杰尼索夫说,伏尔加河畔的酒吧里,世界杯球迷们喝着啤酒,吃的是湖北小龙虾。
经过近20年的探索和创新,虾一稻产业已形成生态养殖、精深加工、餐饮旅游、电子商务、节会文化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国宝桥米建设2200亩稻田复合种养生态观光园区,将水稻、经济作物种植、畜牧水产养殖与旅游观光有机结合;福娃集团创建“福娃虾香米”品牌,并开发出糙米卷、糙米能量棒等多种稻米深加工食品。
省农业厅总农艺师肖长惜说,全省正在构建“稻+N”产品体系,分地域打造,分层次构建,不断延伸产业链,促进三产融合。
通过“一带一路”农业交流活动,潜江市邀请泰国、德国等国家农业专家实地考察,促进“虾稻共作”模式走出国门。
潜江虾乡食品、巨金米业、莱克集团、华山水产等一批虾稻、稻虾企业蓬勃发展,带动“潜江龙虾”上升至省级区域公共品牌。“洪湖再生稻”获国家地理标志,洪湖春露再生稻种植合作社联社深耕再生稻产业,开发出再生稻酒、再生稻营养粥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远销至香港、广东等地。
3.当前,粮食产业发展正处于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提高转变的关键时期。粮食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需要实施“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
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丰收,仓储设施和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库存粮情稳定,市场运行平稳,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粮食安全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在高库存的情况下,如何防止粮食陈化霉变,如何使存粮口感如新、营养如初,如何实现节能降耗、节约成本,如何拓宽粮食加工转化途径,如何降低粮食产后损失浪费,如何降低粮食物流成本,都亟须靠科技创新去突破,靠专业人才去攻关。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认为,加大科技投入是我国提高粮食发展质量、增加绿色优质安全粮食产品供给、建设粮食产业强国的有力举措。当前,我国纳入粮食产业经济统计的企业2.2万家,年销售收入2.9万亿元,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普遍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链条短、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仍很突出,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升级的需要。2017年,传统粮食加工企业研发投入115亿元,仅占销售收入的0.4%;从事米面油等初级产品加工的企业,95%以上没有研发力量,产品结构单一,利润微薄,经营困难,开工率不到40%。即使技术密集型的粮食深加工行业,多数企业也依赖技术和设备引进,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各类粮食企业都存在技能人才短缺,不能适应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推广应用的问题。只有加大科技投入,壮大人才队伍,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才能不断增强粮食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目前,我国粮食行业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某些环节、要素和区域过于闭塞,缺少与外界的人员、资源、信息交流,造成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效率低下。要实现科学和技术、科技和经济、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融通,需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产业创新联盟可以带动粮食行业整体创新能力提升,并加快创新成果产业化。早在2012年,江苏省就建设了优质稻米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由稻米产业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在科学储粮、精深加工、数字粮食三大领域开展合作,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保障科研与生产紧密衔接,实现创新成果的快速产业化,推动稻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稻米产业核心竞争力。
举办全国粮食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是推动更多粮食行业创新成果实现市场化、产业化的有效举措。在2018年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武汉召开全国粮食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涵盖储藏、加工、物流、质量安全环节及粮食机械装备领域的众多粮食科技创新成果悉数亮相。来自全国的10家科研院所和25家企业开展了科技成果、科研团队、科研机构与企业对接活动,促进科技与经济、研究与产业紧密结合。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体,粮食企业也探索出科技成果转化的多种途径。湖北福娃集团是一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近年来累计投入10亿多元,通过实施精深加工技术改造促进转化应用,把稻米加工从微利产业做成了利润可观的大产业;中粮集团依托众创空间促进转化应用,2018年4月份揭牌启动首批“双创基地”建设,集聚企业、高校、院所、基金、孵化器等各方资源,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粮油食品创新平台;湖南粮食集团依托合资合作促进转化应用,与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共同投资6.5亿元,实施“稻壳秸秆加工生态板材”项目,全部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科技人才在粮食行业发展中具有乘数效应。随着粮食产业经济的持续向好发展,现在粮食行业对粮食仓储、加工、物流等工程人才需求强劲,懂技术、仓储、物流、管理、国际贸易、期货等方面的高精尖人才十分短缺,无法满足粮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张务锋表示,当前粮食行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要大力造就一批粮食行业管理人才、粮食科技创新人才、粮食高技能人才和粮食后备人才,为发展粮食产业经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人才支撑。
但是,当前粮食行业科技管理机制比较僵化,创新氛围不够浓厚,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强,人才培养的精准性、评价的科学性、激励的有效性和管理服务的主动性均有待增强。张务锋表示,要努力营造“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的良好氛围,深化科技和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要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科技和人才工作。
当前粮食人才市场还面临着人才与用人单位不能有效对接的问题。为了实现人才与用人单位的有效对接,在全国粮食科技活动周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举办了首届全国粮食行业人才供需对接活动,多家学校和企业达成了初步的人才培养合作意向,还成立了全国粮食行业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全面推动产业链与教育链有机结合,推动校企协同培养粮食行业高素质人才。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粮食行业待遇低是人才流失和学生不愿意报考粮食专业的重要原因。要健全激励扶持机制,为人才“放权松绑”,让人才名利双收,更要关心爱护人才,做到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4.2018年11月2日,作为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暨第二十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的重大活动之一,第四届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推介会在长沙举办。为展示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成果,促进产销对接,本届农交会专门设立了地理标志专区。共有来自全国各省市的近500个地理标志精品进行集中展示。如此多的农产品地理标志集中参展推介,让前来逛展的公众得以直观领略农产品的地域及文化魅力。
顾名思义,农产品地理标志就是标示农产品“产自特定地域、彰显独特品质”。老话讲“名”正则“言”顺,农产品有“名”有“姓”,而且还是跨过一定门槛才争得的“名”与“姓”,闯起市场来自然腰板直、胆子壮。作为一种无形资产,农产品地理标志早已成为具有地域特色农产品的金字招牌,不仅多数市场反馈良好,而且作为当地的公共资源,地理标志商标也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特色农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也正是由于其所带来的效益日益显著,近年来地理标志商标申请热度始终不减。截至2016年年底,我国已登记农产品地理标志2004个,备案特色资源6839个,创建国家级农产品地理标志示范样板20个。不到9年的时间,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量到质,地理标志商标的发展扩容,也见证了我国特色农业的发展成就。
福洪杏、罗甸火龙果、攀西大田石榴……一个商标带活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案例库,不断地更新。商标,这一无形资产,正在成为兴业富农甚至是精准扶贫的助推器。但农产品并非获得商标,就会自动实现身价升值。不少媒体报道发现,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热、使用冷、效果差”的现象并不鲜见。临猗苹果、芮城花椒等一大批农产品品牌因为缺少规划、疏于管理等,并没有产生预期的可观效益。既已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就该充分开发与挖掘,否则不啻对区域公用品牌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破坏。
让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真正成为金字招牌是一项系统工程。其中,首要的就是呼唤政府部门自觉规划、主动开发,打好政策统筹、企业引进、标准生产、质量安保、品牌推介等整个大算盘。通过打好手中行政、财税等几张牌,创造条件让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到品牌产业的发展中,形成擦亮金字招牌的合力。尤其要把好质量管理关,唯有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和“舌尖上的味道”,才能谈得上解决“酒香也怕巷子深”的问题。擦亮农产品的地标名牌,土特产也能成为市场中的弄潮儿。
5.近年来,“五常大米”分获国家三部委农产品地理标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但多种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护身符”,却未能挡住各地假冒伪劣产品对“五常大米”的侵害。政府部门一位负责人表示,像五常大米、郫县豆瓣、章丘大葱等地理标志产品,给当地农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市场上的“傍名牌”行为屡禁不止。这种现象使消费者优劣难辨,很难放心,政府需要制定新的监管规则加以管护。据了解,类似这种只为农产品戴“高帽”、缺乏有效保护机制的现象,在地理标志类农产品中比较普遍。依据我国法律权责一致性原则,除商标权利人有品牌保护义务外,有关政府部门应对此承担相应责任。
2001年7月,五常市大米协会在国家商标局注册了五常大米产地证明商标,对“五常大  米”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享有专用权,全市共有93家企业申请使用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标识。
2003年出台的《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规定,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人应该对该商标的使用进行有效管理或者控制。
另一位政府部门负责人表示,对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滥用的执法,往往既需要权利人或消费者的举证配合,又需要质量监督等部门的鉴定结论,因此无论在本地还是域外,各地工商部门执法都面临很大难度,搞不好还有可能被对方告上法庭。
6.2018年2月6日,农业部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全国推进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工作会议,部署推进质量兴农重大行动。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出席会议并宣布“农业质量年”行动正式启动。韩长赋强调,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质量发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会议上作出重要指示和部署,对质量兴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一重要论断,明确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方向路径和主要任务。高质量发展,是大形势、大格局、大逻辑。
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政策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指出了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义,指明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努力方向。
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深刻的变革,绝不是对现有发展路径的小修小补,而是要实现工作导向的重大转变和工作重心的重大调整,推动农业来一场质量革命。”韩长赋说,要加快实现“四个转变”:思想观念要从数量优先转向质量第一、政策创设要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工作方法要从行政推动转向市场引导、考核方式要从考核总量转向考核质量效益。
请根据“给定资料1”,归纳概括农业界委员对发展高质量农业的建议。
要求:
(1)准确、全面;
(2)不超过200字。

选项

答案一、农产品龙头企业指导。给出具体操作规范和标准、技术指导,明确验收标准。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按照“三权分置”模式推进土地流转,推动生产农场化、规模化。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中青年农民进入行业成为生产大户。四、“互联网+农业”新型流通方式。讲好背后故事,形成生产和流通良性循环。五、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推广农机,加大重要区域扶持,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形成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体系。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WW5Y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国家公务员分类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