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当代新闻体制的变迁。(清华大学2011年研)

admin2019-07-04  39

问题 试论中国当代新闻体制的变迁。(清华大学2011年研)

选项

答案(1)中国当代新闻体制变迁的过程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新闻体制经历了一系列变迁,变迁的过程可以简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①对私营媒体的改造和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的全面确立。 建国之初,部分私营新闻事业被保留允许其继续存在。然而在新的政治环境下,私营媒体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社会根基。与此同时,政府管制的计划体制开始建立,私营报业的发行被纳入公营报业的“邮发合一”体系,导致依靠发行和广告收入的私营报业面临“断炊之灾”,停刊或公私合营成为私营报业最后面临的选择。到1952年底,全国私营报社全部实行公私合营,私营广播电台也于1952年底全部实现国有化。 从私营到公私合营再到国营,私营新闻事业由被控制到被改造一步步退出历史舞台。公营、私营、公私合营的并存局面很快被单一公有制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体系取代。这从所有制层面上解决中共对全国新闻媒体的控制和管理问题,正式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新闻体制。这次大变革成为近代以来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新闻事业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②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的初次改革与调整。 建国初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效仿苏联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新闻体制所带来的泛政治化的办报思维和僵化的办报方式等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变和国家中心工作转移的新环境不相适应。1956年春夏之际,包括体制改革在内的新闻改革展开。 这次新闻改革在新闻体制方面强调新闻媒体从单纯党的喉舌向同时承担群众喉舌转变,媒介的性质虽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是媒体却改以更方便的形式为人民服务,多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这次新闻体制改革是探索完善社会主义新闻体制的一次有益尝试,它不仅触动高度集中的新闻体制,更重要的是它在新形势下把媒体的党性和群众性统一起来。然而这次开端良好的新闻体制改革于1957年6月随着“反右”斗争扩大化而中断。 ③左倾年代新闻体制的悖论。 从1957年夏季“反右”斗争扩大化到“文革”结束20年的时间,左倾思潮泛滥,新闻控制被空前强化,新闻体制受到了极大的扭曲。20年间,新闻媒介作为政治气候最敏感的神经,卷入一波又一波的政治运动漩涡之中。新闻媒体变成了完完全全的“阶级斗争工具”,新闻控制被空前强化。与此同时,在所谓的全民“大民主”背景下,出现难以计数的红卫兵报刊和大字报,新闻控制以“极端自由”的形式登峰造极。新闻体制被极度扭曲,导致出现了诡异悖反的奇特现象:一方面是对新闻言论自由的极度剥夺,另一方面又是对新闻言论自由的极度放纵。 ④改革开放以来新闻体制的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新闻媒体的新闻传播、信息服务、文化娱乐、引导舆论等功能被重新认识,广告再次成为媒体的宠儿,媒体经营意识觉醒。 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新闻媒介的“双重属性”也被正式确认。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机制下,新闻管理体制有一定的变革,新闻媒体的部分业务逐步走向市场。新闻体制的改变带来新闻事业与传媒产业的巨大变化:上世纪90年代初期出现扩版热、周末报热,90年代中后期崛起了都市报群体;广播电视则不断增设财经、影视、体育、音乐、新闻等频率和频道以增强竞争力;新闻媒体提出集团化发展战略。 党在保持现有新闻体制基本原则不变的前提下,对新闻体制也进行一些改革,以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如近年来逐步完善的各级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2008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等。 (2)对新闻体制变迁的思考 ①新闻制度的选择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甚至国家的兴衰存亡。对社会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力的新闻传媒对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如果运用得当,它可以促进社会的安定有序;如果发挥不当,它将对社会安定局面产生消极的负面效应。 ②判断一种制度优劣,既不能以西方制度模式为标准,也不能以某些抽象理论为依据,而应该从国家民族利益出发,只有那些促进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民族繁荣的制度才是真正适合本国的最优制度。 ③任何新闻体制都不是凭空产生的。特定新闻体制的形成取决于特定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国民素质、经济发展状况等。 ④技术革新和国际化趋势将促进新闻体制改革。随着科技的发展,以数字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网络信息传播具有高度的开放性、互动性、便捷性、相对的自由性等特点,这导致网络时代舆论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技术因素可能成为倒逼新闻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XPha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