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admin2018-03-18  41

问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日“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乌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文本解读
    (1)第二段写游山洞的情况,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在记叙中作者进行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2)作者由古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才能有所得的事实发出深思,他认为“求思”应具备一些条件。请结合实际,谈谈你认为这些条件中哪个条件起决定作用?

选项

答案(1)作者进行了以下对比:前洞平旷与后洞窈然;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少;余所至之处与好游者所至之处数量;进洞时的欣喜与出洞后的懊悔。 作用:为第三段议论做铺垫。 (2)答案提示:古人观于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无不在也”,是他们苦心探索、务求深入的结果。王安石游褒禅山之所得,是由游山的经过所见获得的启示。他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首先要定立志向,因为非常之观常在险远,定立了志向,还要有能力、毅力,还要有所凭借和帮助。在有能力、有物力的情况下半途而废,会徒然让人讥讪,也给自己留下无穷遗憾。游山如此,个人修养、做学问、干事业无不如此。在客观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事情成败的关键往往在于主观的认识和努力是否充分。王安石的一番感慨,自然与他的改革理想和后来百折不挠的经历紧密相连。由此,本题可以谈志向,谈毅力,谈机遇,也可以谈意志力与客观条件的关系,也可以由文章的观点,评论王安石的变法的成败、教训等。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YP1q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