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定资料 1.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在短短的200多年间,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自然界通过几十亿年所形成的陆地化石资源,人类有能力在数百年内开发并消耗殆尽。这种爆炸式的开发与能源使用。释放出巨量温室气体,使得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和气候危机。 根

admin2013-01-06  25

问题  一、给定资料
  1.人类自工业革命以来。在短短的200多年间,生产能力得到迅速提高。自然界通过几十亿年所形成的陆地化石资源,人类有能力在数百年内开发并消耗殆尽。这种爆炸式的开发与能源使用。释放出巨量温室气体,使得人类面临严重的环境和气候危机。
    根据联合国政府间应对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第四次报告,中国是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负面影响的国家之一。冰川融化、土壤沙漠化、地表温度的变化和海平面的升高正给中国带来洪灾、干旱、农作物减产、家畜饲养不稳定、海岸线破坏和森林退化等一系列灾害。这些灾害又将导致食物和水资源匮乏、疾病多发和传播以及移民等问题。比如,亚太地区的台风北移将导致相关省份(如福建省)面临更强、更频繁的台风。
    科学家们认为人类活动导致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不断增多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而在促使气候变暖方面作用最大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其“生命力”很顽强,一旦排放到大气中。少则50年,最长约200年都不会消失。因此,推行低碳经济被认为是避免气候发生灾难性变化、保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法之一。低碳经济为“生病”的地球开出工一剂“退烧”。
    2009年12月.来自世界上192个国家的代表聚集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有关拯救地球、二氧化碳减排等问题的大会。“低碳经济”成为会议上的热点词汇。中国在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45%。
    英国首次提出“低碳经济”时。科学界以及公众都比较信服的一个结论,就是目前大气中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对正在上演的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作用,并且证实这些浓度过高的温室气体是人类经济活动、生产生活的结果。
    将碳排放量作为一种限定,其含义是“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全球气候系统受到威胁的水平上”,无论人类选择怎样的发展路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都必须考虑碳排放量这个约束。“低碳经济”旨在围绕整个经济活动,在生产和消费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温室气体排放,主要体现在对能源生产和消费作出更加有效率的选择,以求达到最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尽管“低碳经济”的发展在世界各国还处在初级的起步阶段,也没有形成规模,在世界各国经济领域所占比重也不大,但其发展前景和重要意义却不可估量。“低碳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形态,既可减少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对能源的消耗,缓解能源储藏日益匮乏的压力,又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能耗的“低碳经济”既节省了生产和生活消耗能源的成本。同时由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今后治理环境的投入也会相应减少,_举两得;“低碳经济”是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加快工业化进程和改善环境,重视和发展“低碳经济”对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发展“低碳经济”与转换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意义上看,发展“低碳经济”与转换生产和生活方式必然要付出相应的代价,但与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相比截然不同,不仅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有着本质上的区别.而且最终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更是挑战。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峰会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他进一步提出中国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2005年,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05年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是一个重大课题。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2006年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无论是从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低碳经济”假说起步,还是2007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低碳社会”构想开始,西方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的“碳排放”,以及相关产业政策和思想轨迹的议论,就从来没有低调过。其中。最猛烈的攻击就是声称中国的碳排放已居世界第一,而中国的高耗能产业还在高速增长,因此,今后的中国将成为灭绝北极冰川的“环境恶棍”。调门较低的则是怀疑论,如美国媒体如此评论:全世界三分之一的铅都是中国生产的,由于市场担心大批铅冶炼厂被关闭,铅价将大幅上涨;中国无数小型铅冶炼厂令中央政府难以管理。许多冶炼厂为地方政府创造了可观的收人,不管它们是否达到安全标准,继续让它们运营符合地方政府的既得利益;中国政府过去通过执行已有环保法规整顿该行业的举措大多未能获得成功,因此也没有什么理由相信当前的行动会产生不一样的结果。当然,还有比较温和的期待论,如英国的《经济学家》指出:中国还需要在生态环境方面创造环保奇迹,才能成为真正的中国发展奇迹。
    3.身处发展中国家阵营的中国’刚刚踏上低碳经济之路,便陷入了“国际压力陡然增大”和”国内经济发展现实”的矛盾之中。迫切需要找到平衡点。
    “是不是要用西方的话语(绝对减排),来界定中国的低碳经济(相对减排)?中国的低碳经济是走西方道路还是自主发展?这些基本问题都存在争议。”气候组织大中华区政策与研究总监喻捷说。
    在喻捷看来,低碳经济与承诺更大减排目标既有关联,又有区分。不管从能源安全还是产业升级来讲,低碳经济都是不得不做的事情。而要实现减排指标,必然要通过技术和市场的手段,但是,涉及清洁能源核心技术以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的诸多问题,仍需通过气候谈判来解决。
    国内不少人士担心的是,如果中国对发展低碳经济定位过高,将导致“要求中国承诺更多减排目标”的国际压力也随之增长。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迎3月2日表示,从国内来看。对低碳经济的内涵和外延等的理论研究都还“很浅、不成熟”。
    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姜克隽给出的定义是,“低碳经济是指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能够实现低碳排放。”但在陈迎看来,“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评价体系等认识都较为模糊。从中央到地方、从学者到民间,都容易产生歧义。”
    部分人往往会对低碳经济做出“绝对化”理解。认为已经工业化的西方国家可以走低碳道路,而中国还没有完成工业化,尚不能大步走向低碳,这可能会阻碍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陈迎表示,“我们可以用相对的概念来理解低碳经济。中国虽然与西方在发展程度上有差距,但完全可以向低碳迈进,通过降低能耗、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煤等道路节能减排。”
    喻捷则表示,发展低碳经济尤其需理顺产业链上的利益关系、深化改革。“低碳产业的发展环境与其他产业相同,都存在一段时间的产能过剩、标准化落后、地方保护主义。”以风电产业为例,就要理顺地方政府、风电设备制造商、风电项目企业和电网公司等的利益格局。在我国风电产业“大跃进”的情况下,“如果仅仅推动一端,仅仅依靠政绩考核,没有监督和惩罚机制,将阻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发改委一份报告表示,我国将采取四大措施,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理念和相关发展目标纳入“十二五”规划和相关产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  税、金融、价格等激励政策。
    研究制定中的扶植政策包括:《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
    4.受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制约,全球气候变暖对日本的影响远大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面对气候变暖可能给本国农业、渔业、环境和国民健康带来的不良影响,日本各届政府一直在宣传推广节能减排计划,主导建设低碳社会。
    为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近十年来,日本政府多次修改《节约能源法》。特别是2008年6月份。时任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防止全球气候变暖对策“福田蓝图”,设定了日本温室气体减排的长期目标,即到2050年使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60%一80%。同年7月份,日本政府又通过了“低碳社会行动计划”,阐述了未来3至5年内将家庭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成本减少一半等多项有关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内容,并吸收了“福田蓝图”的部分内容。在对企业执行国家节能环保标准的监督管理方面,日本有一套完整的“四级管理”模式。以首相为首的国家节能领导机构负责宏观节能政策的制定;经济产业省及其下属的资源能源厅和各县的经济产业局为节能的指挥机关,具体负责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等工作,起草、制定涉及节能的详细法规方案。受政府委托的近30家节能中心,负责对企业的节能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提出整改建议,并负责能源管理员资格考试等工作。
    《节约能源法》规定,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办公楼必须设能源管理员岗位,负责监督企业节能和按时向政府节能管理部门上报企业的能源使用计划和节能措施,能源管理员要通过节能中心组织的全国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目前日本有数万名能源管理员。
    在政府的引导下,日本企业纷纷将节能视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表现,重视节能技术的开发。日本节能中心每半年公布一次节能产品排行榜。目前,日本节能电器产品发展迅速,绝大部分空调的耗电量已降到10年前的30%到50%。日本政府还通过改革税制,鼓励企业节约能源,大力开发和使用节能新产品。如果企业达到节能标准,或采用节能产品,可以享受一定的减免税负的优惠。新修改的节能法还加大了对没有达标企业或产品的处罚力度,如果企业没有达到节能标准。可被处以100万日元(1美元约合95日元)以下的罚款。
    在使民用产品达到节能标准的同时,日本政府和相关团体通过电视、网络、发行刊物、举办讲座等形式向消费者普及节能知识,进行节能宣传教育。如今,节能措施已细化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日本环境省从2005年起提出民众夏天穿便装,秋冬两季加穿毛衣的倡议;夏天要求男士不打领带,将空调温度由原先的26摄氏度调到28摄氏度,秋冬可调到20摄氏度。据统计,仅夏天空调温度调高2摄氏度一项,即可节能17%;如果换算成石油,日本全国每年可节约原油155万桶。
    在饮食方面.日本人总结了一整套从购买、保存到烹饪等各个环节详尽的节能窍门。在购买食物环节,提倡消费者购买应季蔬菜和水果,因为生产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往往耗费更多能源:尽量选择产地较近的产品,从而鼓励商家从邻近地区进货,以缩短运程节省能源。
    在出行方面。目前多数日本家庭的轿车只在外出游玩时使用,平时上下班多选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开车时,不急起步、不猛加速,提倡保持“经济速度”等。
    在政府的倡导下,建设“低碳社会”已深入人心。一项调查显示,有90.1%的日本人认为应该实现“低碳社会”。
    5.无疑,二氧化碳是引发地球变暖的核心因素之一,但是一个经常被忽略的事实是,建筑在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中.几乎占到了50%.这一比例远远高于运输和工业领域。
    房地产行业其实是能耗大户。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约释放出0.8吨碳。在房地产的开发过程中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等方面的能源都参与其中,碳排放量很大。此外,我国当前的大量建筑,还存在着因结构不合理、材料使用失当而引发的高耗能、高排放。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建筑采暖、空调、通风、照明的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30%左右,研究者的保守预计是到2010年。我国的碳排放量将比2000年增加6亿吨。
    郑州清华园小区早在几年前就开始采用节能、节水、节电、节材的“四节一环保”技术,得到了国家建设部的肯定和鼓励,清华园小区也被评为首批“国家康居示范工程”;最近几年面世的橡树玫瑰城、怡丰森林湖等楼盘均采用了新型环保节能的热泵技术,利用地下水的热量取暖和制冷,尽量做到减少能耗,减少碳排放。
    建设绿色低碳住宅项目,实现节能技术创新,建立建筑低碳排放体系,注重建设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有效控制和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并形成可循环持续发展的模式,最终,使建筑物有效地节能减排并达到相应的标准,是中国房地产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开发商义不容辞的责任。
    低碳建筑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资金的一次性投入与节能回报的持续性回收,这两方面的主体并不一致——资金是由开发商投入的。回收却由业主享受。这是制约当前低碳建筑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一份测算表明。如果采用节能标准化流程,增加的建筑投入在总成本的5%左右,就能取得30%~40%的减排效果。从“建筑经济”角度来讲,毕竟建筑有30~50年的平均寿命,这5%的投人一般在5~6年内可以收回。
    6.2010年3月2日,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向“两会”提交的一份名为《关于积极推广绿色低碳技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提案》明确建议:政府应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方面对绿色低碳建筑进行改革和倾斜,包括以减碳指标来进行金融和土地等资源配置,设置不同的税费征收标准,改变以单纯的“价高者得”的土地出让办法,以平抑地价和房价。
    在这份提案中,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直截了当地指出,“房地产不能拉中国经济转型的后腿,要转向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和解决产能过剩.唯一的出路是走上绿色低碳型地产的发展之路。”
    提案建议,政府应出台有利.于节能低碳型房地产发展的激励政策,引导房地产产业结构调整,以便摆脱当前进退两难的困境,并提出“将推广绿色低碳技术与建筑纳入‘十二五’规划之中”。
    所谓绿色低碳建筑是一个系统化的概念,是贯穿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消费全过程始终的概念。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认为。政府管理部门不仅要在减碳方面有政策与财政的支持,还要在节水、节材、节地和环境保护方面有所部署。
    “比如,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方面进行改革和倾斜,鼓励绿色低碳建筑顺利开展。”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会长聂梅生指出,其中,政策上可以用减碳指标来进行金融和土地等资源配置,设置不同的税费征收标准,改变以单纯的“价高者得”的土地出让办法,有利于平抑地价和房价。“这样一来,房地产企业也必将更加重视项目的品质,主动应用绿色低碳技术,对于房地产行业本身将是一次革命性的产业结构调整。”
二、作答要求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参考给定资料,围绕“低碳经济如何发展”这一主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
    (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
    (3).总字数900—1100字。

选项

答案 坚持独立自主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哥本哈根会议形成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政治共识,明确了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方向。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更是我国在可持续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但是,西方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的“碳排放”,以及相关产业政策和思想轨迹的议论不绝于耳。其中,最猛烈的攻击就是声称中国的碳排放已居世界第一,而中国的高耗能产业还在高速增长,因此.今后的中国将成为灭绝北极冰川的“环境恶棍”。中国应该为全球气候变化承担更多的责任。 我国快速工业化、城市化过程能源消费和相应二氧化碳排放的较快增长趋势与世界减排温室气体、保护全球气候目标形成越来越尖锐的矛盾。推进技术创新,发展低碳能源技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消费模式,走低碳发展的道路,确实是我国协调经济发展和保护气候之间关系的根本途径。 但是,不可忽略的是,气候变化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后果,西方国家比中国更早地走完了现代化历程。在这其中造成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因此指责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的中国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最大影响者是不公正的,实际上是一种转移责任、寻找替罪羊的做法。目的是使中国在世界中处于一种不利的舆论地位而被迫承担更多的节能减排责任。 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特别是全球减排温室气体长期目标将制约我国排放空间.使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严峻的挑战。中国必须在节能减排目标和国内经济发展现实的矛盾之中找到平衡点.独立自主地走低碳经济道路。 一方面,当前我国以“高碳”特征明显的发展方式。已经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形势下,低碳能源核心技术和低碳经济发展能力将是一个国家、地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低碳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也将是国际经济、贸易和技术竞争的重要着力点,将对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因此,必须发展低碳经济。理顺产业链上的利益关系、深化改革;制定促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等激励政策,扶植低碳产业发展。 另一方面,低碳经济与承诺更大减排目标既有关联,又有区分。我们必须坚持走被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不承诺与自己责任不相适应的减排目标,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世界各国在对话和谈判中取得共识,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进展。 “中国模式”已经被事实证明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创造优势。在发展低碳经济的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努力探索,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现实特点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Ymrl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选调生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