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某,男,1970年3月2日出生,农民。2000年4月23日晚,王某一家三口入睡后,忽听见有人在其家屋外喊叫其妻张某的名字。王某便到外屋查看,见一人已将外屋窗户的塑料布扯掉一角,正从玻璃缺口处伸进手开门闩。王某即用拳头打那人的手一下,该人急抽回手并跑走。王

admin2015-09-30  25

问题 王某,男,1970年3月2日出生,农民。2000年4月23日晚,王某一家三口入睡后,忽听见有人在其家屋外喊叫其妻张某的名字。王某便到外屋查看,见一人已将外屋窗户的塑料布扯掉一角,正从玻璃缺口处伸进手开门闩。王某即用拳头打那人的手一下,该人急抽回手并跑走。王某出屋追赶未及,亦未认出是何人,即回屋带上一把自制的木柄尖刀,与其妻一道,锁上门后(此时其10岁的儿子仍在屋里睡觉),同去村书记吴某家告知此事,随后又到村委会向镇派出所电话报警。当王某与其妻张某报警后急忙返回自家院内时,发现自家窗前处有俩人影,此二人系本村村民赵某、刘某来王家串门,见房门上锁正欲离去。王某误以为此二人是刚才欲非法侵入其住宅之人,又见二人向其走来,疑为要袭击他,随即用手中的尖刀刺向走在前面的刘某的胸部,致其因气血胸,失血性休克当场死亡。赵某见状上前抱住王某,并报出自己的名字。王某闻声停住,方知出错。根据以上案情,请分析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选项

答案(1)王某的行为属于假想防卫。根据《刑法》第20条的规定,只有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施正当防卫。所谓“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实际上包括二层意思:一是客观实际存在着真实的侵害,而不是行为人主观想象或者推测的侵害;二是已经着手实施或直接面临的侵害,而不是尚未开始或已经结束了的侵害。如果不法侵害并不真实存在,只是行为人主观上想象或推测认为发生了某种不法侵害,进而对误认的“侵害人”实行了“防卫”行为,这种情形,刑法理论上称之为假想防卫。假想防卫针对的是并不存在的“不法侵害”,是基于行为人主观想象或推测,但这种主观想象或推测,决不能是脱离实际情形的任意想象,而是需要一定的客观前提,也就是说,假想防卫人在实行假想防卫时,主观上误认为发生了某种实际并不存在的不法侵害,要有一定合理的根据。本案中,由于夜间确有人欲非法侵入其住宅的前因发生,王某是在极其恐惧的心态下携刀在身,以防不测的。因此,当王某返家时,看见刘某等人又在自家院内窗前,基于前因的惊恐,对室内孩子安危的担心,又见二人向其走来,疑为要袭击他,被告人的“假想”有其合乎情理的一面。疑惧中被告人实施的“防卫”行为,完全符合假想防卫的特征,应认定为假想防卫行为。 (2)王某的假想防卫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而不能以故意犯罪论处。根据《刑法》第14条的规定,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而假想防卫则是建立在行为人对其行为性质即其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的错误认识的基础上发生的。假想防卫的行为人不仅没有认识到其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而且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法正当的,而犯罪故意则是以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为前提的。本案中王某正是在这种错误认识的基础上,自以为是为了保护本人人身或财产的合法权益而实施的所谓的正当防卫,因此,他主观上根本不存在明知其行为会造成危害社会结果的问题,王某主观上既不存在直接故意,也不存在间接故意。王某的假想防卫行为造成他人无辜死亡的结果,但不成立故意杀人罪或故意伤害罪,而属于“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后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过失致人死亡罪。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Z06y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