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从西汉到唐前期的土地制度

admin2019-07-21  15

问题 论述从西汉到唐前期的土地制度

选项

答案1.西汉时期的土地制度有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及国家土地所有制。西汉政府将大量土地分给自由民耕种,允许其自由买卖,这就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土地的自耕农所有制。西汉也沿袭了周朝的封建制,在分封诸侯国的同时也将部分土地分给他们,,各诸侯国再租给农民耕种,是为封建租佃制。另外,皇帝直接控制的土地,全国的荒地、森林、河流以及没收的土地,这些土地归政府所有。 2.东汉时期的土地制度:前期沿袭西汉的土地制度,从中期开始,土地兼并日趋严重,豪强地主所有的田庄制度最终成为主要的土地制度。田庄规模大、多种经营,一般以农业为主,兼营林、牧、渔各业,还从事某些手工业,或进行一定的商业和高利贷活动。且聚族而居,宾客相附,拥有一定的私人武装。与自耕农经济相比较,具有很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3.三国时期,曹魏实行屯田制度,即将无主荒地分给流民耕种,分民屯和军屯。民屯采用了军事组织的方式进行管理,将招募或强制迁移的流民“各五十人为一屯,屯置司马”。司马之上逐级为屯田都尉、典农中郎将或典农校尉,中央则是大司农总领,自成一系统,不属郡县。政府对屯田民收取百分之五十至六十的田租。军屯主要由士兵及其家属耕种,大多设在有军队驻扎和“士家”聚集的地区。孙吴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实行屯田,分军屯和民屯,蜀汉只有军屯。 4.两晋时期实行占田制。包括:(1)农民的占田和课田。占田,是指农民向政府登记所占有的土地;课田指农民向政府交课税(田租)之田,亩收谷八升。(2)户调式。凡是丁男立户的,每年户纳调绢三匹,绵三斤;丁女及次丁男立户者,纳半数。(3)士族地主占田、荫客和荫亲属等特权。一品官有权占田五十顷,以下每品递减五顷,至九品占田十顷。贵族官僚和宗室、国宾、先贤之后及士人子孙还可以荫亲属,多者九族,少者三世。从一品官到九品官还可以荫佃客十五户到一户,荫衣食客三人到一人。 5.北魏时推行均田制。主要内容是:(1)男子年15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2)百姓原有土地为桑田,桑田是世业,不在还授之列。无桑田者,依制受田;桑田不足者依制补足。(3)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耕牛一头受田30亩,限4牛。(4)宽乡之民可任力耕种,不受限制;狭乡之民可往宽乡受田。(5)官吏给公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 6.隋朝以及唐朝前期也一直沿袭均田制,只是略有变动而已。隋均田令规定:(1)每丁受露田80亩,永业田20亩,妇人受露田40亩。受田人死后露田归还政府,永业田可自由买卖,可传之子孙。奴婢受田与平民同,但亲王之家限300人,平民之家限60人。耕牛受田60亩,限四牛。(2)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从百顷到30顷不等。京官皆给职分田,从五顷到一顷不等。官署授给公廨田,收成充作办公经费。 7.唐前期实行均田制。(1)对百姓授田的规定:18~59岁男子每人受田百亩,其中口分田80亩,身死还官;永业田20亩,可传之子孙。老男、笃疾、废疾者受口分田40亩;寡妻妾受口分田30亩;道士、和尚受口分田30亩,女冠、尼姑20亩;工商业者授田减半,若在狭乡则不给。一般妇女、部曲、奴婢、耕牛不再授田。(2)对贵族官僚授田的规定:有封爵的贵族受永业田从100顷至5顷;品官受永业田从60顷递减至2顷。另有职分田和公廨田,前者收入作为官员个人俸禄,后者收入用作办公费用。(3)对土地买卖的规定:贵族官僚的永业田和赐田可自由出卖;百姓迁移和无力丧葬的准卖永业田。 从西汉到唐前期的土地制度,每一朝代都有每一朝代的特点,且朝代间沿革、借鉴的痕迹也是非常明显的。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aFJ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