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做题Ⅰ: 以下是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材料,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 材料1 在受到恐怖袭击后,一些人预计美国总统布什会在对外政策上更倾向于多边主义,这也是很多人希望看到的。 但是,美国政府的多边行动承诺只是一

admin2014-02-18  28

问题 选做题Ⅰ:
以下是美国遭受恐怖袭击后,国际关系变化的材料,应用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材料提出的问题。
   材料1
   在受到恐怖袭击后,一些人预计美国总统布什会在对外政策上更倾向于多边主义,这也是很多人希望看到的。
   但是,美国政府的多边行动承诺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它的战略方针,这一点很快就暴露无遗。当其他国家在美国急需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时,美国很自然地接受了。在追踪“9·11”恐怖分子、分享重要情报和关闭支持恐怖行动的金融网络等问题上,采取国际合作完全符合华盛顿挫败“基地”组织的目的。
   布什的这种单边主义冲动是目光短浅的。为了消除对美国行动自由的潜在束缚,美国政府是在以失去未来的合作伙伴为代价换取现在的行动自由。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2001年12月21日文章:单边主义在华盛顿仍然活跃
   材料2
   “9·11”事件发生后不久,  日本就向美国表示无条件地全面支持全球反恐怖战争。日本急于抢在其他国家前面对激进的嫌疑犯采取果断行动,立即冻结了据称与本•拉登和“基地”组织有牵连的组织的资产。东京还任命了一位反恐怖大使,专门负责协调日本在国际社会上的外交应变措施,……。19日,日本首相宣布了支持美国反对恐怖主义的7点措施。10月,日本国会通过了反对恐怖主义的新法案。
   事实上,最近通过的这些法案彻底背离了日本战后的和平主义宪法和防御政策。跟北约成员国德国不同,时隔五十多年,  日本军队的作用至今仍是亚太地区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韩国声称日本对反恐怖斗争的响应“急躁冒进”,中国和朝鲜则预见,日本武装部队的军事扩张、而且是跟美国齐心协力的军事扩张将“直接威胁”他们的国家安全。
   然而,由于现政府似乎一心一意要为日本谋求一个更加辉煌的角色,无论从政治上还是从军事上讲,在塑造21世纪亚洲的过程中,当前这场全球反恐怖斗争带来的机遇或许是东京防御策略的分水岭,也是重新解释甚至修订该国战后宪法的历史机遇,
   英国《简氏情报文摘》周刊2001年11月16日一期文章题:日本的军事扩张
   材料3
   “9·11”事件后发生的一切确实扭转了国际事务中的许多认识和准则。今年,这一进程似乎有加剧的趋势.因为美国不遗余力,试图将其因近期事件而在国际上赢得的政治及军事地位变成一个长期的存在。
    原则上来说,美国的类似心理并不陌生。在美国的政治课堂中,一直有东西在为它打气,即美国数十年以来一直是西方国家的领头羊。即便不是如此,凭其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等,美国客观上曾经是,现在和将来也是国际政治及世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决定性因素,任何人都不可能对它的意见等闲视之。另一方面,人类面临的新挑战(首先是国际恐怖主义)客观上需要这个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采取集体行动。“9·11”事件后,华盛顿又被几乎不费一兵一卒的胜利弄得头脑发热,在一些著名的鹰派人物眼中,它成为攫取世界领导权、在国际舞台上发号施令、开展行动的基础。
   俄罗斯《独立报》2002年1月15日文章:美国政府幻想建立“新帝国”
   材料4
   美国已经不仅一次试图确立唯我独尊的世界霸主地位,但最后总是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仍然有在俄罗斯、中国和其他一些当今世界的重要国家。因此,并不排除这样的可能,即严峻的国际形势会令新“美利坚帝国”叫嚣者的头脑很快冷静下来。
   俄罗斯《独立报》2002年1月15日文章:美国政府幻想建立“新帝国”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如下问题:
   (1)根据材料2,日本政府急于在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中向美国表明自己的立场并急于在国际反对恐怖主义的斗争中发挥日本的作用。日本这样做的原因何在?
   (2)结合材料1、3和4,请回答材料4为什么说“美国试图确立唯我独尊的世界霸主地位,但最后总是落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3)结合上述所有材料,说明“单边主义”的含义。

选做题Ⅱ:
下面是论述人和环境关系的有关材料:
   材料1
   十八世纪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认为:
   “我们在人与人之间所见到的精神上的差异,是由于他们所处的不同的环境,由于他们所受的不同的教育所致。”
   “人们的善良乃是法律的产物。”
   “这些法律将会让公民们顺着他们要求个人幸福的倾向,把他们很自然地引导到公共幸福上去。”
   “各个民族的性格和精神是随着它们的政治形势变化的。”
   “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
   “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2
   马克思认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 (例如在罗伯特·欧丈那里就是如此)。”
   “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请回答:
   (1)简要归纳材料1中的观点。
   (2)简要分析材料1中的观点的内在矛盾。
   (3)根据材料1和材料2简评马克思对上述观点的批判及对矛盾的合理解决。

选项

答案选做题Ⅰ: 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受战后建立的国际体制的制约,日本在国际社会中不能发挥它的统治者希望日本发挥的“领导作用”。随着日本经济的成长,实力增强,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谋求政治大国的战略,希望摆脱战败国地位,成为“公认的能够发挥领导作用的大国”。冷战结束后,日本政府抓住机会大搞“大国外交”并提出了建立日本、西欧、美国共同领导的世界秩序的主张。但由于受到内外各方面因素的掣肘,日本在推进政治大国战略上进展不大。美国遭受恐怖主义袭击后,日本认为这是它谋求政治大国、军事大国地位的机会,因此打着支持美国反对恐怖主义的旗号通过了一系列违反日本和平宪法的法案,目的是为日本自卫队向海外派兵合法化进一步打开道路,同时制造舆论,为日本在事实上修改宪法创造条件。 (2)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力量对比出现了有利于美国的变化,美国成了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又获得了长达10年的繁荣,实力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美国的霸权主义恶性发展。国际恐怖主义袭击在给美国造成一定程度损失的同时,也给美国统治阶级一个利用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机会,使之能够整合国内舆论,组织国际反对恐怖主义联盟,在世界各地扩展美国势力,从容安排美国领导的世界秩序,在阿富汗战争中,美国以很小的代价就取得了反对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胜利,以及国际社会大多数成员,特别是中国、俄罗斯、西欧大国、联合国等都支持美国打击恐怖主义势力,使得美国领导层虚幻地认为美国实力已经强大到足够压服一切反对者,能够征服世界,确立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和单极世界霸权、坦这不过是美国的一厢情愿而已。美国的单极世界霸权不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持,不利于国际社会中大多数国家维护主权和安全,不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出现。世界各种力量为维护自身安全和主权反对任何单独的一国统治。中国、俄罗斯、西欧大国从道义原则支持美国反对恐怖主义,是因为恐怖主义对国际和平构成了严重威胁。但中国、俄罗斯、世界其他大国坚决反对美国借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名义搞霸权主义,扩张自己的势力。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反对和制约下,美国企图利用反对恐怖主义的机会建立美国单极领导的世界最终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3)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入主白宫以来,在国际关系中大搞“单边主义”。“单边主义”从基本的意义上讲是指美国不同盟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磋商,就我行我素地采取影响到他国利益和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大行动。它同“多边主义”相对。“单边主义”的引申含义是美国一厢情愿地企图独家领导世界,建立美国的世界霸权。 选做题Ⅱ: (1)爱尔维修是十八世纪法国著名哲学家,对人与环境关系问题的思考及回答是他的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归纳材料1的有关内容,爱尔维修的主要观点是:人是环境的产物,这里的环境包括十分广泛的内容,其中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是这些内容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因此,人是环境的产物也可以说成法律、政治决定一切。要改变人的状况,首先要有好的环境、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而法律政治制度又是由人所制定的,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制度,只有天才人物的理性才能制定出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为人的存在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爱尔维修的上述观点陷入了循环论的圈子里:人是环境的产物,而环境又由人的理性(天才人物)所支配。究竟是人决定环境?还是环境决定人呢?在他那里,这是不可解决的矛盾。原因在于他在社会历史观上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他始终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转圈子,阶级和时代的限制使他跳不出这个圈子。 (3)马克思批判了上述观点,认为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于社会之上,其结果是导致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马克思针对爱尔维修等人只看到环境对人的影响和作用,不懂得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的错误的、片面的观点,认为实践是解决这个内在矛盾的根本途径。他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改造环境-,改造客观世界,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由此可见,实践是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的共同的基础。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abK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