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我国合议制度。

admin2016-05-05  23

问题 试述我国合议制度。

选项

答案合议制度是人民法院组成合议庭审理民事、经济纠纷案件的制度。合议制度是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在人民法院审判活动中的具体运用,它体现了我国法制的民主原则和我国审判制度中集体负责的精神。实行合议制,由审判人员集体组成合议庭审理案件,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弥补个人知识上的缺陷和认识上的不足,保证正确处理案件,提高办案质量。 合议制是与独任制相对的审判组织形式。合议制是由审判员或审判员与陪审员组成的审判集体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独任制是由一名审判员代表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独任制只适用于第一审人民法院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具体来说,只有基层人民法院和它派出的法庭按简易程序审理简单的民事案件,才适用独任制。此外所有的民事案件,都应当适用合议制。按照独任制组成的法庭,称为独任庭;按照合议制组成的法庭,称为合议庭。根据我国民事诉讼的规定,在不同的审级,合议庭的组成具有不同的要求。 (1)第一审合议庭。《民事诉讼法》第39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陪审员共同组成合议庭或者则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必须是单数。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简单的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判。”这就是说,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除简单民事案件适用独任制以外,其余民事案件的审理适用合议制。合议制的法庭有两种组成形式,一种是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共同组成,陪审员在人民法院参加审判期间,是审判具体民事案件合议庭的组成人员,在合议庭内人民陪审员与审判员享有同等的权利;另一种是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合议庭的组成有以下特点:第一,可以吸收陪审员参加,也可以不吸收陪审员参加,是否邀请陪审员参加合议庭,人民法院在依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陪审员参加审判活动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情况下可以根据民事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审判实践的需要灵活掌握。第二,民事诉讼法对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吸收陪审员参加合议庭的人数比例,没有做限制性的规定。合议庭可由2名陪审员、1名审判员组成,也可由1名陪审员、2名审判员组成。 (2)第二审合议庭。《民事诉讼法》第40条第1款规定:“人民法院审理第二审民事案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合议庭的成员人数,必须是单数。”第二审合议庭与第一审合议庭相比较,共同之处是二者人数都必须是单数,主要区别在于第一审合议庭可以吸收陪审员参加审理,与审判员共同组成合议庭。 (3)再审合议庭。《民事诉讼法》第40条第3款规定:“审理再审案件,原来是第一审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原来是第二审的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另行组成合议庭。”这就是说,再审合议庭如何组成,取决于原审程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按第一审程序再审案件,不能适用独任制,必须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实行合议制,应当对合议庭的外部关系及内部关系作正确的处置。所谓外部关系是指合议庭与合议庭成员以外的组织及人员之间的关系.包括合议庭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关系,合议庭与院长、庭长及审判委员会的关系,合议庭与人民法院以外的其他组织及社会公众的关系。其中,合议庭与院长、庭长及审判委员会的关系,实质上是合议庭在人民法院审判中的责任和权利问题,在多大程度上独立的问题。其处置原则是既要加强组织领导,又要保持审判组织的相对独立性。合议庭与人民法院以外的其他组织及社会公众的关系,实质上是对审判组织的社会监督的问题。其处置原则是,一方面不能因为强调审判独立而封闭诉讼,使其失去民主监督;另一方面又不能因为强调社会监督影响审判独立,二者之间应当保持必要的制约与平衡。合议庭与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之间的关系涉及诉讼模式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应进一步强调弱化人民法院职权,强化当事人的作用。 合议庭的内部关系是指合议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它体现合议庭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与工作联系。合议庭是一个审判集体,必须由1名审判员担任审判长。审判长由院长或者庭长指定审判员1人担任,院长或庭长参加合议庭时,由院长或者庭长担任。在审判实践中,助理审判员经院长或庭长指定,可以临时代行审判员职务。审判长的职责是主持合议庭的审判工作,指挥法庭的审判活动。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以后,审判长宣布开庭,即开始组织、指挥法庭的整个审判活动。如上一个审判程序完成适时地宣布转入下一阶段审判程序,又如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在法庭上需要向证人、鉴定人发问,陈述意见或进行辩论,均需经过审判长允许。 合议庭对案件的评议,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评议应当制作笔录,由合议庭成员签名。评议中的不同意见,必须如实记入笔录。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aony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