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定资料 1.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1年8月23日下午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了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

admin2014-03-04  24

问题 给定资料
    1.中共中央政治局于2011年8月23日下午就完善我国土地管理制度问题研究进行了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落实节约优先战略,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各类建设不占或少占耕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统一,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坚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区域、城乡、产业用地结构优化;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提高土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国土资源保护、耕地红线等法律法规执行了若干年,但是一些地方依然出现乱征地、滥用地、非法使用土地等突出问题,群众反响强烈。中央政治局领导进行专题研究和学习土地管理制度问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具体体现和生动实践.同时也是对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和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一种警醒和教育。研究结果就是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相协调,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2.说起国情,我们总会想到一个词:人多地少。确实如此。截至2010年底,我国耕地总数不足18.26亿亩,已接近18亿亩的红线。人均耕地不足O.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l/2、发达国家的l/4,只有美国的1/6、阿根廷的1/9、加拿大的1/14。我国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并不丰富。然而,一边是极度紧缺,一边却是挥霍浪费。大马路、宽广场、豪华办公楼、闲置工业园……这一切的一切,真的是我们可以承受的吗?真的是发展所必需的吗?
    长期以来,为了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国家将土地的利用、保护纳入规划和计划管理,并在完善法律政策和措施上做了大量工作。总体来看,节约集约用地工作进展明显,节约集约用地的机制初步建立。
    但从实际情况看,按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粮食安全、经济安全角度看,我国土地利用粗放和浪费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首先,城镇化建设未能将农村居住用地释放出来。其次,城镇用地粗放,效率不高。第三,建设用地出现了严重的浪费和其他不经济现象。此外,还存在农村布局分散,农村建设用地量大,利用相当粗放等情况。
    面对越来越大的地耗压力,我们急需寻找一条突围之路。国土资源部已经有所动作,于2010年新成立了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办公室,准备通过出台规范化的指标体系和创建模范县(市)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土地等资源的高效利用。而在地方,也确实催生着新的用地观念和节地举措。江西省上高县县长刘平说:“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一个地方不注重提高土地贡献率,将来必然会失去发展空间。”
    3.2011年8月11日,《光明日报》报道了长沙青竹湖高尔夫球场违规建设的内幕,无独有偶,8月14日,央视又曝光了陕西榆林沙漠中“长”出高尔夫球场的怪事——干涸的沙漠却消耗着弥足珍贵的水源来养着这片奢侈的绿洲。日前,河北省一开发商在鹿泉市违法占地上千亩建高尔夫球场一事也被新华社曝光……
    这些高尔夫球场不仅消耗了极其宝贵的土地资源,也不断消耗着极其珍贵的淡水资源。据央视报道。大连一处高尔夫球场,直接用城市饮用水库的水浇灌草坪,并且还把混杂着农药、杀虫剂的污水排进水库。而在附近某村村民生活用水一天只来两次,早一次晚一次,且还不一定什么时候来水。
    禁令之下,与人争水争地的高尔夫球场缘何依然能够大规模投人建设?一位业内人士称,高尔夫球场的建设需要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审批,而大部分未经审批的球场基本上是以偷换概念的形式,由地方审批的。因此,违规建设的高尔夫球场要么借体育项目用地、生态园和绿地项目建设之名通过了立项审批,要么采取“以租代征”的方式规避土地监管政策,获得土地使用权开工建设。
    近几年来,有的地方开发区、工业园区擅自扩区、兴建“小产权房”、违法占地、违规建设别墅、越界开采矿产资源等有所抬头,重点T程项目和农村建设用地违法违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未批先建、多征少建、以租代征、擅自扩大工业用地规模和投资容积率低的违法行为时有发生。
    国土资源部2011年4月19日公布,第一季度,全国发现违法违规用地行为9832件,涉及土地面积7.3万亩.分别比2010年第一季度上升3.7%、下降1.6%,其中,涉及耕地2.6万亩,比2010年同期上升2.5%。全国立案查处矿产资源领域违法案件800件,比2010年同期上升3.0%,土地执法监管面临的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而国土部副部长汪民也公开表示,由于追求“十二五”开门红这种倾向和换届效应,一批项目,包括重大基础设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民生、现代服务业等项目在2011年全面布局、集中开工,个别地方“零约谈、零问责”的工作目标难以保持,2011年土地违法反弹风险加大,形势不容乐观。
    4.2010年人民论坛杂志展开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4%的受调查者认同“做官也是一种高风险职业”,62%的受调查者认为“国土局长”风险最高,排位第一。
    还有调查显示,2001年至2007年县级及县级以下国土系统发案率约占80%,而从2007年以来,仅广东省被查处的市县两级国土局局长就有28名,甚至厅级官员也频频落马。随着涉案官员的级别提升,腐败金额也迅猛上涨。浙江省检察院反贪局副局长倪集华表示,“国土系统腐败案90%以上是大案,受贿金额百万元以上的大案已是司空见惯”。
    2011年3月22日,随着原东方市国土局长许承仕的案件审判,一起由开发商绕开征地程序,低价“私占”集体土地,又通过收买政府官员,高价倒卖给政府变身“国有”的官商勾结“利益”链完整浮出水面。
    在这场大剧中,原本由政府负责的“征地”活儿交给商人干了,原本负责卖地的村干部却干起了向村民“买地”的活儿,而原本负责监管土地的国土局长则变身炒地的商人。利益驱使之下,官场规则变得扭曲与错位,所有的人都在干着别人的“分内事”。而这一切都最终在市长的“暗中授意”之下有序上演,不料半路又杀出了一个黑吃黑的副书记。
    这起发生在海南省东方市的土地腐败案,最终牵出包括原市长谭灯耀、原市委副书记吴苗和土地、建设、城投等部门负责人在内的25名干部。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吉林省松原市国土资源局原局长陈建设在短短3年任期之间,利用职务之便在土地出让、丁程发包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贿赂1300多万元。
    另外.2010年6月份,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原副厅长陈爱民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而在此之前,江西省国土资源厅另外两名原副厅长同样因收受巨额贿赂分别被送进监狱。据统计,江西国土系统曾经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就有13名领导干部被检察机关立案查处。
    “国土资源系统已成为腐败易发、高发领域。”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曾在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发出这样的感慨。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地政研究中心主任经济师姚丽表示,相比其他部门的腐败案件,国土部门涉案呈现“高危性”和“高发性”的特点。由于“用地准入”的管理特征,一些用地管理的主管部门容易成为被腐蚀的对象,往往在强大攻势和巨大利益诱使下成了“重灾区”。
    “国土系统腐败案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窝案串案增多。”东北师范大学廉政研究中心教授柏维春对记者说。他认为,国土系统腐败案涉案人员多是政府部门官员,关系多为上下级、同事或朋友,彼此结成利益共盟,利益关系错综复杂,容易形成串案窝案。
    5.“为什么大家都叫‘拿地’,而不用‘拍地’,这说明里面有门道,‘拿地’条件政府可以设置,规划政府可以改变,一切主管部门说了算。”温州某房地产公司董事长如此说道。他甚至直言,土地市场操作基本上潜规则先行。
    为什么国土系统官员容易发生腐败案件?中央治理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监察部执法监察室主任傅奎曾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从根本上讲,都是权力过于集中而得不到有效的制约。”
    从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行政审核、审批到土地处置、确权、登记、发证和相关案件查处等,国土局的权力范围可谓无所不包。虽然大多数国土机关里都有一套比较规范的规章制度,但实际操作中难以落实到位。领导干涉决策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把手”腐败现象大量存在。而政府部门的行政行为不具备较高的透明度是当前社会的一个通病,有些国土部门干部暗箱操作办理关系地、人情地,以谋求私利,贪污腐败并不罕见。
    同时,土地作为公共资源,吸引地方政府(部门)及其官员垄断而不放其手的原因,不仅是可以得到“租金”,通过土地出让,还可以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可以规划城市改变市容,可以发展房地产业拉动GDP.卖地还可以增加财政。这些方面都是维持和晋升官位的政绩标示。
    “一块土地的背后,往往交织着各种权力的拉动和平衡,权力干涉多,监督环节往往形同虚设。”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法律系主任颜三忠从法律角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现行土地管理法规中,对土地征用的条件、征用租用土地的价格、土地补偿费的标准等仅作了原则性的规定,有些实施细则也不够详尽完备。如在处理具体的土地事务中,各级政府对土地有很大的出让权、定价权,有关的决策人员、经办人员拥有很大的自主决定权,这就给公共权力寻租留下了余地。
    据媒体报道,石家庄市国土资源局一位丁作人员说,各地国土部门独揽卖地权,一手握着“指标”,一手连着开发商,大量交易缺乏透明度。虽然国土管理部门并不缺乏监督体系,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些监督机制并没有很好地运作起来。而如果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最终难免埋下寻租的种子。
    6.《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征用。但是,对于什么是公共利益的需要,该法中没有作出界定或说明。
    改革开放以来,土地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利用,目前,不管国防、公共交通用地,还是商业经营性用地,均是以征地为方式.将集体所有的农地征用为国有土地,由国土资源部门与土地使用者签订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合同,用地单位按约定缴纳土地出让费。
    在其他国家,一般也有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征地的法律规定.但这种带有强制性的公权的运用是有严格限制的,而且补偿也是比较高的。
    在征地中支付补偿费用是几万元的一亩地,在有偿出让时价格可达十几万元、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巨大的价差使得地方政府热衷于“以地生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社会工业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村大量土地被征用,征地拆迁补偿款的数量、范围、广度和深度都在不断扩大。拆迁、征地已经成为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的“衍生区”。南征地拆迁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事件已经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现象,加剧了干群矛盾的激化,极大地增加了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土地征收、房屋拆迁强制执行中引发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而这些都是由土地引发的。有的被执行人以自焚、跳楼等自杀、自残方式相对抗,有的以点燃煤气罐、泼洒汽油、投掷石块等方式阻挠执行,有的聚众围攻、冲击执行人员酿成群体性事件,有的因不当使用武器致人死伤等等。
    2011年4月22日上午8时30分许,湖南株洲市云龙示范区学林办事处横石村,58岁的农民汪家正为阻止强拆,在自家房顶点燃身体。在场的群众拍下了自焚的场面,自焚场面惨烈,一边是挖掘机左方开来、铲斗挥舞,一边是汪家正在房顶点火自焚。汪家女儿说,自焚事件祸起强制拆迁。
    2010年安徽省池州贵池区梅龙镇日前发生一起村民掀翻市长座车事故。11月3日,安徽省池州市市长方西屏带城管、公安等力量参与该市贵池区梅龙镇的拆迁谈判,声称“不做市长,也要在20天内把梅龙镇铲平”,激起当地村民的愤怒,其座车被掀翻。
    2010年湖南永州市祁阳县海螺集团因征地拆迁与村民发生纠纷,数百名群众抬着棺材到海螺集团讨说法。
    2011年5月国土资源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做好征地拆迁中矛盾纠纷化解工作。防止简单粗暴压制群众,引发恶性和群体性事件发生。征地前及时就征地补偿安置标准和政策征求群众意见,不得强行实施征地拆迁。坚决防范查处强征强拆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7.20605元/平方米。2010年12月16日,广州市楼面地价再度被刷新。“看来只有中彩票才能买得起房子了。”听到这个消息,在广州工作多年的王先生感叹。
    除了流动性过多、通胀预期增强等因素外,不少人认为,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在于有些地方为获取高额的土地出让金,采取种种措施,推高地价、推升房价。更有舆论称,“土地财政”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土地财政”不除,房价下不来。
    “存在多年的‘土地财政’,事实上造就了‘征地一卖地一收税收费—抵押一再征地’的滚动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王小映坦言。
    要维持这一模式,并获取较高收益,就要压低补偿标准征地,再通过拍卖等方式高价出让。几万元一亩征地,几百万甚至上亿元卖给开发商,征地与卖地之间的巨额利润,让不少地方以各种形式规避上级的规划管制、计划控制和审批管理,违规违法用地时有发生.农民“被”上楼现象频频上演,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耕地保护也面临空前压力。而房地产业是这一模式的下游出口,城市购房者最终为高房价“埋单”。“政府获取土地出让金及其相关收入的目的应是社会公共服务最大化,在缺少必要制度约束情况下,手段往往成了目的,损害了社会公平。”某教授说。
    8.“‘土地财政’是个俗称,一般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出让土地使用权的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中国土地学会副会长黄小虎说,实际上,土地出让后,地方政府还能获取包括建筑业、房地产业等营业税为主的财政预算收入,这些收入全部归地方支配。仅此两项就占到地方税收的近四成。在一些地方,“土地财政”成了名副其实的“第二财政”,有的甚至成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附着在土地上的收入,还有名目繁多的费。土地从征用、出让到规划建设等环节,土地管理、房产、财政、水利、交通、人防等部门,都会收取不菲的费用。
    “如果算上以土地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地方政府的实际可支配收入会更多。”中国人民大学土地管理系主任叶剑平说,地方政府手中的土地和政府信用是金融机构看好的优质抵押品。近年来,特别是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上,地方政府获得的抵押贷款增长较快。据银监会统计,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38万亿元。而卖地收入是还贷的主要来源。
    拍卖槌一落,少则几亿元多则几十亿元甚至过百亿元的收入就来了,土地整理一下,就能到银行换取大量贷款,哪个地方能拒绝这种“快钱”的诱惑?而要加大投资力度,做大GDP,彰显政绩,恐怕没有比围绕着土地做文章更短的路径了。正是认识到土地的资本和资产功能,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走上了以“经营土地”来“经营城市”、“经营发展”的道路。
    9.客观地说,十几年来,“土地财政”对缓解地方财力不足、公共品供给融资难,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城市化水平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功不可没。
    “土地财政”为人诟病,不在于地方政府由此获得了较为充分的财政收益,而是获得这一收益的过程不尽合理、公平,以及可能带来的一系列弊端。
    “土地财政”造成资金过度流向房地产领域,不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从近几年情况看,房地产已成为“吸金场”,甚至一些生产服装、家电的大企业也纷纷转型做起了开发商。“这不是好现象,毕竟,土地的增值是虚拟的,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依靠房地产来实现国富民强。”一位长期研究土地管理的专家如是说。
    地方政府土地抵押收入的增长,则加大了金融风险。审计署公布的情况表明,审计调查的18个省、16个市和36个县本级,截至2009年底,政府性债务余额合计2.79万亿元。从债务余额与当年可用财力的比率看,有7个省、10个市和14个县本级超过100%,最高的达364.77%。“这些贷款的很大一部分依靠土地出让收入来偿还。当行情看涨、土地出手顺利时,政府可以通过丰厚的土地出让收入归还银行贷款,一旦房价大幅下行,土地价值必定下降,薄薄的抵押合同书力量究竟有限,银行、财政所承担的风险显而易见。”叶剑平说。
    “土地财政”的收取和使用还严重透支未来收益。各用途出让的土地达40年、70年不等,地方政府在出让土地时,按照年限累计的地租做了一次性收取并用于当期支出,虽然短时间增加了财政收入,但实质上透支了未来几十年的收益,势必损害子孙后代的利益,相当于“寅吃卯粮”。
    “土地财政”不可持续。一个城市的建设用地总量是有限的,一旦卖完,后续的财政开支就得不到保证。“城市化进程还有20年左右就会达到70%的平稳期,‘土地财政’之路只能是短期选择,绝非长久之计。”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说。
    城市化的目的是什么?发展为了什么?土地永远是一种稀缺资源,对于一个城市发展而言,相比起土地出让所产生的种种“利润”,安居乐业的百姓和欣欣向荣的企业更为重要。
结合给定资料,以“严格规范土地管理,提高保障发展水平”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思想深刻,观点明确,结构完整,语言流畅。不少于1000字。

选项

答案 严格规范土地管理提高保障发展水平 土地是民生之本,发展之基。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我国土地管理面临着保障发展和保护资源的双重压力,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利用效率和产出率有待提升,土地违法违规问题依然突出。这些问题不仅使农民“被”上楼现象频频上演、城市购房者为高房价“望而生叹”,更造成了土地上的官员腐败频频再现、群体性和恶性事件连连发生。总之,这些问题加剧了干群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极大地增加了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 土地是有限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性质决定了土地管理要严格规范,要妥善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努力做到保障发展更加有力,保护资源更加有效,节约资源更加扎实。我国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强化土地管理责任,普及节约用地观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利用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统一,以保障国家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安居乐业。 完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严惩违法违规行为。现行涉及土地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对土地征用的条件、土地补偿费的标准等仅作了原则性的规定,这就给公共权力寻租留下了余地,造成违法违规使用土地时有发生。要大力完善与土地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体系建设,针对不足部分合理制定切实有效、具备可操作性的补充条例,并建立起严格的法律追究制度,依法严惩土地管理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土地管理责任,构建共同责任制。土地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责任不清、责任不明。各级政府要把土地管理工作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健全耕地保护责任考核体系,严格土地管理责任,切实负起本行政区域内的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 普及节约用地观念,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土地资源不可再生,节约用地利国利民。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土地资源国情和土地法律法规宣传教育。普及保护耕地和节约用地的知识,使全社会都深刻认识到我国国情和保护耕地的重大意义.使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观念深入人心,广泛形成保护耕地、节约用地的良好社会氛围。 土地管理关乎国计民生。“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也是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就需要我国严格规范土地管理,珍惜并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严惩违法违规用地,使保障发展和保护耕地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管理利用相协调,切实管好关涉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土地问题。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bJ4v777K
本试题收录于: 申论题库乡镇公务员分类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