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工程
(2009年)0.3标准立方米的氧气,在温度t1=45℃和压力p1=103.2kPa下盛于一个具有可移动活塞的圆筒中,先在定压下对氧气加热,热力过程为1—2,然后在定容下冷却到初温45℃,过程为2—3,已知终态压力p3=58.8kPa。若氧气的气体常数R=
(2009年)0.3标准立方米的氧气,在温度t1=45℃和压力p1=103.2kPa下盛于一个具有可移动活塞的圆筒中,先在定压下对氧气加热,热力过程为1—2,然后在定容下冷却到初温45℃,过程为2—3,已知终态压力p3=58.8kPa。若氧气的气体常数R=
admin
2016-04-03
72
问题
(2009年)0.3标准立方米的氧气,在温度t
1
=45℃和压力p
1
=103.2kPa下盛于一个具有可移动活塞的圆筒中,先在定压下对氧气加热,热力过程为1—2,然后在定容下冷却到初温45℃,过程为2—3,已知终态压力p
3
=58.8kPa。若氧气的气体常数R=259.8J/(kg.K),在这两个过程中氧气与外界净交换热量为( )kJ。
选项
A、56.56
B、24.2
C、26.68
D、46.52
答案
C
解析
热力过程1—2为定压过程,Q
1
=m△h=mc
p
(t
2
-t
1
);热力过程2—3为定压容过程,Q
2
=m△U=mc
v
(t
3
-t
2
);且T
2
=T
1
,代入数值得t
2
=285℃;由已知条件t
1
=t
3
,则Q
2
=-mc
v
(t
2
-t
1
)。这两个过程中氧气与外界净交换热量为Q=Q
1
+Q
2
=m(c
p
-c
v
)(t
2
-t
1
)=mR(t
2
-t
1
)。因为不同状态下氧气的质量不变,再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计算出0.3标准立方米的氧气质量为m=p
0
V/RT
0
=0.429kg。将上述数值代入,得此过程中与外界净交换热量为26.68kJ。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cQAf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暖通空调基础考试(下午)题库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分类
0
暖通空调基础考试(下午)
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
相关试题推荐
32g某一元醇与金属钠完全反应,可得到11.2L氢气(标准状况),则该醇是()。
波长λ=0.55μm的单色光垂直入射于光栅常数(a+b)=2×10-6m的平面衍射光栅上,可能观察到的光谱线的最大级次为()。
[2009年第67题]受力体一点处的应力状态如图5.9.12所示,该点的最大主应力σ1为()。
[2009年第66题]下列图示中四个悬臂梁中挠曲线是抛物线的为()。
[2007年第70题]已知图5.8.1(a)、(b)所示两梁的抗弯截面刚度EI相同,若二者自由端的挠度相等,则F1/F2等于()。
[2008年第71题]设图5.7.1(a)、(b)所示两根圆截面梁的直径分别为d和2d,许用荷载分别为[F1]和[F2]。若二梁的材料相同,则[F1]/[F2]等于()。
[2010年第77题]在实验室中,根据达西定律测定某种土壤的渗透系数,将土样装在直径d=30cm的圆筒中,在90cm水头差作用下,8h的渗透水量为100L,两测压管的距离为40cm,该土壤的渗透系数为()。
[2006年第88题]对一维渐变渗流,完全潜水井的含水层厚度H为8m,井的半径r0为0.2m,抽水时井的涌水量Q为0.03m3/s,井中水深h为5m,若取影响半径R=400m,计算渗流系数k为()。
[2014年第58题]如图4.11—6所示系统中,当物块振动的频率比为1.27时,k的值是()。
随机试题
钢、铸铁、纯铁有什么不同?
下列关于软膏基质对药物透皮吸收的影响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企业用当年实现的利润弥补亏损时,应单独作出相应的会计处理。()
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通过其法定代表人或者工作人员来实现的。()
已知圆锥的母线长为30cm,侧面展开后所得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则该圆锥的底面半径等于________cm.
报刊对国家机关违法行为的曝光是一种偿律监督。()
一时期的风气经过长时期而能保持,没有根本的变动,那就是传统。传统有惰性,不肯变,而事物的演化又使它不得不以变应变。于是产生了一个相反相成的现象。传统不肯变,因此惰性形成习惯,习惯升为规律,把常然作为当然和必然。传统不得不变,因此规律、习惯不断地相机破例,实
阅读下表回答以下问题:2004年上半年,上海市城乡居民生活用电比重为()。
心理测量误差的类型与来源各有哪些?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下列五道题。雾遮没了正对着后窗的一带山峰。我还不知道这些山峰叫什么名儿。我来此的第一夜就看见那最高的一座山的顶点像钻石装成的宝冕似的灯火。那时我的房里还没有电灯,每晚上在暗中默坐,凝望这半空的一片光明,使我记起了儿时所读的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