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外语
计算机
考研
公务员
职业资格
财经
工程
司法
医学
专升本
自考
实用职业技能
登录
考研
(2012年真题)2009年8月5日,甲公司向乙公司发出订购图书的订单,订单中详细列明了订购数量、交货日期等,并要求乙公司在接到该订单之日起3日内向甲公司发出确认函。乙公司8月6日接到订单,于8月10日向甲公司发出确认函,同时寄出该批图书。甲公司收到图书后
(2012年真题)2009年8月5日,甲公司向乙公司发出订购图书的订单,订单中详细列明了订购数量、交货日期等,并要求乙公司在接到该订单之日起3日内向甲公司发出确认函。乙公司8月6日接到订单,于8月10日向甲公司发出确认函,同时寄出该批图书。甲公司收到图书后
admin
2018-05-15
27
问题
(2012年真题)2009年8月5日,甲公司向乙公司发出订购图书的订单,订单中详细列明了订购数量、交货日期等,并要求乙公司在接到该订单之日起3日内向甲公司发出确认函。乙公司8月6日接到订单,于8月10日向甲公司发出确认函,同时寄出该批图书。甲公司收到图书后,拒绝接受。关于本案的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选项
A、甲公司向乙公司发出订单的行为属于要约邀请
B、乙公司向甲公司发出确认函的行为属于承诺
C、乙公司向甲公司发出确认函的行为属于要约
D、乙公司向甲公司寄出图书的行为属于履行合同
答案
C
解析
本题表述中,甲公司向乙公司发出订购图书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含有订购数量、交货日期等条款,其内容具体明确,具备订立合同的主要条款,应当为要约。可见,A项表述错误。《合同法》第23条第1款规定,承诺应当在要约确定的期限内到达要约人。据此,乙公司应当在8月9日前发出承诺,否则为逾期承诺,《合同法》第28条规定,受要约人超过承诺期限发出承诺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该承诺有效的以外,为新要约。由于乙公司在8月10日才发出接受订立合同条款的意思表示,为新要约。可见,C项表述正确,B项表述错误。既然乙公司向甲公司发出的意思表示为新要约,则尚处于合同订立阶段,还谈不上合同的履行。可见,D项表述错误。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clCa777K
本试题收录于: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题库专业硕士分类
0
法律硕士(非法学)专业基础课
专业硕士
相关试题推荐
陈某(1985年12月31日出生)为报复男朋友张某的始乱终弃,应聘到张某单位附近的饭店当了一名服务员,伺机下手。同时,饭店的杂工李某(1989年4月16日出生)因为工作不认真,经常被老板当众呵斥,工资也经常被克扣。陈某见状便暗中拉拢李某,并肆意挑拨其与老板
下列选项中,属于附条件民事法律行为的有()。
下列关于承揽合同的表述,正确的是()。
某甲对某乙谎称某丙有一处房产要出售,让某乙带20万元现金。当某甲和某乙在该待出售房屋内等候“房主”某丙到来时,某甲建议某乙把现金放在该房屋的一个壁柜中。现金放人壁柜后,某甲将柜门锁上,钥匙交给某乙拿着。某甲抽机会给好友某丁打电话称自己这有人来捣乱,让某丁打
甲爱好打猎,自制一支猎枪多次使用后又借给乙使用,则甲的行为构成()。
赵某教唆李某杀死王某,李某接受唆使后于深夜潜入王家,适逢王某外出未归,李某便将熟睡中的王某的妻子强奸后逃离。本案中,赵某的行为()。
“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目的。”
在著作权的各项权利中,没有期限限制的权利是()。
个体户甲开办的汽车修理厂系某保险公司指定的汽车修理厂家。甲在为他人修理汽车时,多次夸大汽车毁损程度,向保险公司多报汽车修理费用,从保险公司骗取12万余元。对甲的行为应如何论处?()
甲因家中停电而点燃蜡烛时,意识到蜡烛没有放稳,有可能倾倒引起火灾,但想到如果就此引起火灾,反而可以获得高额的保险赔偿,于是外出吃饭,后来果然引起火灾,并将邻居家的房屋烧毁。甲以失火为由向保险公司索赔,获得赔偿。对于此案,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随机试题
语法是语言的_____法则,专指组成词、短语、句子等_____的语言单位的规则。
论述国际市场营销规划。
何谓巴斯德(巴氏)消毒法?
散剂优点不包括
A.肾上腺皮质腺瘤B.Cushing病C.Addison病D.单纯性肥胖E.肾上腺皮质腺癌可被小剂量地塞米松抑制
质量管理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
一般存款账户可以办理现金缴存和现金支取。()
我国中央政府于()年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Howdidyoudoit,Dad?Howhaveyoumanagedtonottakeadrinkforalmost20years?"Ittookmealmost20yearstohavethe【C1
在审理王某诉李某债务纠纷案件中,某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第二十四条关于夫妻共同债务认定的规定,作出了终审判决。当事人李某认为,该规定同法律相抵触,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书面提出了审查建议。
最新回复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