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admin2012-09-12  16

问题 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教育意义。

选项

答案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儿童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如果个体能够成功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和冲突,就会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或解决的不合理,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学习信任的阶段(从出生到18个月左右)。这个阶段所包含的矛盾就是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其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第二阶段,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个月~4岁)。这个时期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第三阶段,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主动性对内疚,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主动性,克服内疚感。 第四阶段,变得勤奋的阶段(6~12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勤奋感对自卑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第五阶段,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12~20岁)。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同一性对同一性混乱,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第六阶段,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20~24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第七阶段,显示充沛感的阶段(24~50岁)。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充沛感对颓废感,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充沛感。 第八阶段,达到完善的阶段(50岁以后)。这个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完善对绝望,其人格发展的任务是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初中和高中阶段正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建立自我同一性的时期,教师要理解学生需要大量的机会来体验各种职业和社会角色,同时提供机会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我,通过讨论的形式使他们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在这当中,要始终给予学生有关其状况的真实的反馈信息,以便学生能正确认识自己,确定合理的、适当的自我同一性。教师要最大限度的尊重学生,切不可简单地将其当作“孩子”来看待,不要在其同伴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前贬低或轻视他们。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cymv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