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读教学案例《顽皮的杜鹃》的导入教学环节,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内容说明:《顽皮的杜鹃》是人音版小学教材第六册第三课中的唱歌教学内容。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图画:一片森林草地、孩子、小鸟、远处的村庄。乐谱:单旋律

admin2019-06-07  32

问题 研读教学案例《顽皮的杜鹃》的导入教学环节,结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对其进行分析和评价。
内容说明:《顽皮的杜鹃》是人音版小学教材第六册第三课中的唱歌教学内容。教材的呈现形式是图画:一片森林草地、孩子、小鸟、远处的村庄。乐谱:单旋律F调的简谱《顽皮的杜鹃》,除了顿音记号,没有其他表情或力度、速度记号。
导入环节:
(1)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双睁开的眼睛,学生看。
教师问:这是什么状态?
学生答:一双睁开的眼睛。
教师又将其改成了一双闭着的眼睛,问学生,现在呢?
学生答:闭上了。
教师顺势说道:请大家也闭上小眼睛听,听到了什么?是怎样的情境?
(2)教师用短笛模仿鸟叫,学生听。
教师问:刚才是谁在叫啊?
学生答:小鸟。
教师:你一定联想到一幅画。
学生答:郁郁葱葱的树林、欢快的小鸟、蜿蜒的小河、远处的山峰……(学生边说,教师边画,森林、草地……)
教师:置身这幅画,我们再听。
教师用短笛吹,学生模仿其声唱出音高,仿佛小鸟对话。
(3)教师展示自编的、由上下两个短句构成的结尾处配上了简单的二部和声的引子并演唱。歌词是“林中传来布谷布谷”,教师在演唱过程中,入情入境,仿佛置身森林之中,时而屏息静气地听,仿佛在循声寻找杜鹃的少年;时而蹦蹦跳跳,仿佛翩翩飞来的杜鹃。他不断地变换角色,把学生带到歌曲的意境之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很快就把一个短小的二部合唱乐句唱好了。
(4)教师再次用短笛模仿鸟叫,学生听辨方位。
教师:林中传来的布谷布谷是谁在叫呢?(此时教师继续用短笛模仿鸟叫,并不断变换方位,学生则闭着眼睛,全神贯注地听,同时用手指出鸟叫的方位。)
教师:你看见了么?这只小鸟一会儿在这里叫,一会儿在那里叫,一会儿东一会儿西,我们一直用耳朵寻找,这只小鸟好像是在和我们怎么样?
学生:捉迷藏。
教师:看来这是一只非常——取出大歌片挂在黑板上,至此引出课题《顽皮的杜鹃》。
学生答:顽皮的杜鹃。

选项

答案导入部分的主要任务是组织教学、诱发兴趣、导入新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事物感知的印象是先入为主,强化首次认识对后续学习至关重要。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巧妙导入,把握细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应具有五方面的作用: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教师要精心设计导入环节,让导入环节具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使学生在一节新课的开始,就能迅速主动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为新课创造良好的开端,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导入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教师应针对学生身心特点、知识能力基础和本课教学内容要求,从具有创新意识和音乐学科特点的方法入手,让学生更好地去亲近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点燃心灵的火花,让所有学生热爱、喜欢音乐。 本案例运用的导入方法有谈话导入法、设疑导入法、创设情境式导入法。学生在与教师的对话中,被教师一步步引导,逐渐进入课堂。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入教学。教师运用乐器与画画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与兴趣,逐渐进入到课堂教学。本案例的导入环节具有新颖性、启发性、趣味性,但是导入时间过长,不具有简洁性。应适当地缩短导入的时间,且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demq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