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偏重于使用货币供给量,而较少运用利率。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逐步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如在2004年初通货膨胀压力开始显著时,中国人民银行调整了再贷款和再贴现率。又如,截至2007年8月22日,央行4次加息,使得一年

admin2015-11-05  30

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偏重于使用货币供给量,而较少运用利率。近年来,我国也开始逐步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调控的中间目标,如在2004年初通货膨胀压力开始显著时,中国人民银行调整了再贷款和再贴现率。又如,截至2007年8月22日,央行4次加息,使得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达3.60%,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7.02%。请结合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演变和相应的经济背景,评价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选项

答案(1)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基本理论 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又称为中介指标,是指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而设定的可观测的调整指标。一般而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具有两项功能:一是衡量货币政策实施的进度;二是为中央银行提供可追踪、可观测的指标,便于根据需要随时调整货币政策。通常,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标准包括:①可测性,即该指标能否被方便地检测和统计。②可控性。即该指标应该是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直接处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作用范围之内。③相关性。即该指标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高度相关。从国内外货币政策实践来看,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主要有利率、货币供应量、准备金、基础货币。 (2)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评价 1996年以前,贷款规模一直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贷款规模是一定时期内银行以信用方式向社会贷款的资金总量,它与经济发展速度有着客观的数量关系,适度的贷款总量既能形成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又有利于货币的稳定,它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有较强的相关性。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控制贷款总规模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重要中间目标。这一目标的选择与当时我国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缺乏灵活性。1996年以后,贷款规模控制的作用明显失效,其原因在于:一是市场对资金的配置作用日益增强, 一定程度上削弱丫资金配置的计划性。企业和政府不拘泥于银行贷款一条渠道筹资,还可以直接到国内外资本市场上融资。二是金融机构业务不断拓展,呈多元化发展趋势,国家银行绝对垄断地位不断削弱,国家难以控制贷款规模。三是国外净资产占中央银行资产的比重大幅上升,通过这些外币项目投放出去的基础货币经过货币乘数作用,扩大为数倍的货币供给量,而它们是不受贷款规模控制的。因此,贷款规模作为一定经济发展阶段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显然已经越来越不适合宏观调控的需要。1998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取消贷款规模的控制。 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一是可测性强,二是可控性强,三是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高。自1996年以中国人民银行把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以来,货币供应量与宏观经济的总体关联度在增强,我国经济稳定较快发展。但是,部分学者认为,货币供应量已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其理由主要有:①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前提是货币供给量为外生的,而非内生的。而货币供应量究竟是内生的还是外生的本身就是一个极富有争议学术问题,尚无定论。如果货币供应量是内生的,即货币供应量缺乏可控性,便不适宜作为中间目标。②从国外实践来看,西方国家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高科技的发明创造,人们的投资放松发生了很大变化,使得社会上充满了大量的流动资金,而这些资金很难包括在货币供应量之内。特别是共同基金的迅速发展,降低了公众对货币的需求。由此显示,货币供应量缺乏可测性和可控性。③随着对外开放的加深,一些货币被外国人大量持有,外汇交易急剧膨胀,而作为外汇交易对象的货币脱离了对本国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并不能直接与本国经济发生联系。同时80年代末以来,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全球金融一体化,使得金融工具有着较强的流动性,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之间的界限更加不易确定,导致货币总量同最终目标的关系更难把握,从而货币供应量难以反映社会总支出的规模。④在我国,经济还具有转轨经济的典型特征,因此我国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很不稳定,导致货币供应量难以控制。由此可见,我国现行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已存在着明显的问题,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西方传统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都主张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如凯恩斯《货币论》和《通论》中均以利率作为中间目标。但是,我国宏观金融调控正处于从旧体制向新体制变革的时期,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尚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利率市场化改革尚未完成,所以我国目前显然还不具备以利率为中间目标的条件。 (3)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以及我国经济体制的特殊性,提出以下几点政策建议:①现阶段我国应该建立过渡性货币政策检测目标体系,即建立以利率为中心,包括现金、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等货币政策的监测目标体系。②不断深化我国金融机构市场化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我国金融机构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③利率市场化改革。建立以再贴现率为基准利率、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④加快货币市场的基础建设,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减少或消除市场分割的无效率状态。总之,为向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过渡做好充分的制度准备。

解析 此题考查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的基本理论,以及该理论与我国经济热点(货币政策调控)结合运用。解答好此题需要具备两方面知识:一是,熟悉基本理论,即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以及各种中间目标的优缺点。二是,对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历史演变以及相关的经济背景要有一定了解和积累。前者可以通过教材来获得,而后者则需要阅读一定量的文献才能掌握。故此,此题的解题思路也分为三部分:(1)简述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含义、选择标准以及主要内容。(2)简述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历史演变及其评价。(3)配套改革的政策建议。
    [拓展补充]西方国家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可以清楚地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不尽相同,但主要是利率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各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大体一致,即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进入20世纪90年后,各国大都抛弃了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中间目标,有转向以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
    在我国,1996年以前,贷款规模一直都是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中间目标,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调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也在发生重大改变,到1996年正式把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但是,在货币政策实践过程中,也偶尔使用利率作为中间目标。比如,1996年至2002年,经济处于紧缩阶段,央行采用了连续8次降息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2007年我国经济发展偏热,央行在半年内连续加息4次来抑制经济过快增长。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e2Ea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