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

admin2013-06-20  35

问题 一、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资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非指定位置作答或用铅笔作答的,成绩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在作答时,不得使用本人姓名,答题中凡出现本人姓名者作违纪处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留在桌上,在考生座次表对应准考证号、姓名栏内签字确认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据共青团四川省委书记张彤介绍,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截至2010年底全省外出务工人员2245万余人,农村留守学生233.15万,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将近40万。为使留守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团省委联合相关部门自2006年2月即启动了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截至目前累计筹集关爱资金7000余万元,建设留守学生之家4557所,组织发动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16万人。张彤表示,共青团四川省委将积极推动关爱农民工子女纳人全省民生工程和十二五规划,使关爱工作得到持续健康深入的开展。
    据了解,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是当前“三农”问题的突出现象。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以及相应的连锁反应。
    2006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课题组就新农村建设现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共涉及17个省(市、区)、20个地级市、57个县(市)、166个乡镇、2749个村庄。结果显示,74%的农村已无可以进城打工的“剩余劳动力”,仅有25%的农村还有40岁以下的劳动力。5年过去了,情况更为严重。
    由于没有充足的劳动力,近年来农村土地撂荒日益严重,影响农业稳定和粮食安全。据了解,在湖北省滨湖村,由于劳动力短缺、种粮效益较低等原因,农民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兴趣不大,2008年全村耕地撂荒面积达40%以上,并且还存在“隐性撂荒”现象,本来可以种植双季稻的水田,一半以上都只种了单季稻。
    资料2
    农耕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基,中华文化的灵魂和精髓与农耕文化和生活形态密不可分。然而,在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广大农村和农耕文化正在消失。
    据《中国统计摘要2010》的统计数字显示,全国的村民委员会数目,从2005年至2009年逐年减少,分别为62.9万、62.4万、61.3万、60.4万、60万。平均计算,全国每年减少7000多个村民委员会,平均每天有20个行政村正在消失。
    在我国的很多农村,由于人口大量外流,留守的村民除了偶尔看电视和电影下乡外,目前传统文化生活基本处于空白,传统的社戏、戏曲、民俗活动已经基本上“曲终人散”。在西部地区,很多乡村的古戏台已经破败不堪、长满杂草。按照目前的趋势,再过10到20年,随着老人陆续过世、儿童外出求学,很多乡村可能将面临“空巢”的境地。这样的情况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同样触目惊心。
    广州清远连州市河背村。这是一个普通的粤北小山村。现在,一年中最热闹的春节,也未能给它带来一丝生机——原本23户人家的村庄,如今搬迁得只剩下两户村民。
    资料3
    “无农不稳”,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经济健康的协调发展。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张玉林指出,“如果说确实只有通过城市化和工业化才能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那么有必要重新温习和进一步研究费孝通先生当年提出的‘离土不离乡’的命题,是否应该站在家庭生活、人性的角度,通过宏观而又具体和系统的政策引导,来推进农村人口的就地和就近转移呢?”
    纵观近几年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轨迹,我们会发现,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已经严重偏离了自然发展规律和中国的实际。城市化和工业化是以牺牲农业、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而冒进推行的,是靠行政手段拔苗助长实现的。按照这样的路子发展下去,将会给农村带来倒退,农业带来衰落,农民带来灾难。同时,我国现在某种程度上,把提高农民的收入寄希望于农民外出打工上,而农业的科技投入和农产品价格保护严重滞后,致使农民种田的积极性不高,无奈中只有“背井离乡”地外出挣钱了。如此做法,与中国的农业大国的身份极不相配!
    资料4
    2011年10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一直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就古村落保护问题展开对话。冯骥才指出,五千年历史留给我们千姿百态的古村落的存亡已经到了紧急关头。对此,温总理表示同意,并指出有些地方不顾农民合法权益,搞强制拆迁,把农民赶上楼,丢掉的不仅是古村落,连现代农村的风光都没有了。
    过去十几年来,政府越来越关心农民的生活,尤其是用意本来不错的新农村建设,经过政府官员层层加码、扭曲,在很多地方,演变成政府干预农民居住的借口。在此过程中,已经娴熟地掌握了经营土地之技巧的地方政府发现了“增减挂钩”制度的妙处,掀起了强制农民合村并镇、集中居住的运动。
    地方政府经营城市上瘾,把农村也捎带上,开始经营农村了。在全国几乎所有城市都被拆毁一遍之后,乡村又在遭受同样的命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场空前的文化灾难。村落这种居住形态的毁灭,也让寄存于村落之上的价值与生活方式,成为游魂野鬼而必定归于消灭。
    至关重要的是,乡村的价值与生活方式,乃是中国文明、中国文化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具有发达的城镇工商文明,但同时也具有历史更为悠久、土壤更为丰厚的乡村文明。如果用中国传统概念来形容,城镇是阴,乡村是阳,“一阴一阳之谓道”。全盘摧毁村落、摧毁乡村生活方式、摧毁农民式价值观念的做法,实不可取。
    不可否认,农民也有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但是,可以确定,大多数农民不会有集中上楼居住的需求。今日农民之所以接受这一安排,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楼房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基础设施,比如上下水、垃圾集中处理等,而原来的村落则没有。也就是说,某些地方政府设了一个局:不向传统村落提供这些本来应当提供的公共品,诱导农民放弃村落,集中居住,对外则可以宣称农民自愿集中居住。
    资料5
    2011年10月20日至28日,广东省第二届省农民运动会于江门举行。深圳决定弃权,深圳农林渔业局方面解释称,自2004年“村改居”完成后,深圳已经没有农民。“我们不搞形式主义,所以不参加。”
    农运会是国内五大综合性运动会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农民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出对农民工作的重视。以农民在国民中的比例来看,农运会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不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农业人口在不断向市民转变,尤其是在东部地区,农民市民化的步伐更为迅速。以深圳为例,“村改居”工作完成后,已经没有农民,农民市民比例的逆转,农民群体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减少甚至消失,的确也是客观事实。没有农民,拒绝参加农运会,固然无可非议。但是,城市化居然没有了农民,如此城市化,看似相当纯粹,但城市化是否容不得农民,甚至非要把农民一个不留全部升级为市民,恐怕要比“放农运会鸽子”更值得反思。
    按理来说,城市与乡村原本是一块硬币的两面,二者也本该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具体而言,城市化其实并不能将乡村完全侵吞,城市不仅需要有后花园,市民也需要有心灵栖居的地方。城市周边的乡村,不仅可以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提供必要、新鲜、运输成本低的农产品,同样也是城市的生态缓冲区。乡村的田园更是市民放松身心的首选。无论如何,一元化、单极化的城市,其实不免单调无趣,缺失了乡村,不仅不会让城市更光艳照人,甚至反而会让城市黯然失色。
    资料6
    农村人口外流在给经济增长与发展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农业农村的发展带来了务农劳力缺乏的“农民荒”,甚至整个农村社会的荒芜与颓废。在中西部广大偏远的农村,农村的景象如此凋零与寂寞,除了留守儿童与老人,你甚至很难找到五十岁以下的劳动力。
    如今,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留在农村,留在农村也很难找到发展的“田地”,出去闯一闯这是农村青年最普遍的意识。农村劳动力普遍缺乏已经成为事实,从“农民荒”到“土地荒”还有多远?
    由于农业和农村投入产出率相对较低,相对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较差,农村的人才、劳动力、资本等持续、单向地向城市流动,这直接导致农村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呈现资本和劳动力净流出的失衡现象。
    导致农村劳动力一去不复返,宁可蜗居城市也不愿意留在农村广阔空间发展的根本原因很明了,土地作为广大农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很难产出可观的效益。说白了,也就是种地不赚钱,甚至要赔钱。
    解决农村空巢问题,遏制农民荒还在持续的趋势,必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调动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关键还在于调节粮食生产的“利润率”这个农业和农村的支撑点。
    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我国近年所实行的惠农政策,在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发展之后,已经进入一个相对滞后的阶段。CPI居高不下的背后,农业生产无论是政策和规模,无论是价格还是产值再造都还处在同一个时期,而很难有起色。当城镇人口普遍感觉到工资越来越不够开销的时候,对农村人口来说,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成本都在持续攀升。种粮收入微乎其微,种菜要提心吊胆,发展养殖要把脉市场,弄不好不仅不赚钱还要赔本。广大农村劳动力,最终放弃了故土,而举家向城市边缘迁徙,那一个个消失的村庄正在诉说着农村的渺茫和农民的无奈。让农民种地能赚钱,这是留住农村劳动力的最起码底线。
    资料7
    中国到底有多少农民?一直以来对这个人群的统计是数以亿计的庞大数字。怎么统计?从户籍角度计算,2010年中国的农业户口依然超过了9亿人。
    然而,谁愿意自称农民?谁又愿意被称为农民?这是个问题。从普通农户、打工者、农业投资者甚至从农村里走出去的学生,诸多受访者几乎都需要对这个简单的认知问题,做出片刻的犹豫。最终,“无所谓吧!”成了最为普遍的回答,背后,却是心态各异。
    在大批涌向城市的“农二代”中,“新生代农民工”是其中一个主要人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使用了这一称呼,指80后、90后农民工。据统计,目前我国有1.5亿外出农民工,其中“新生代农民工”有近1亿人,占比超过60%。不过,2009年“两会”以“外来工”代替“农民工”的提议,早已引发对这一群体称呼的关注。据调查,75%的投票认为,“农民工”这一称呼带有歧视色彩,“工人就是工人,为什么要强调农民工?”
    事实上,不愿被“涉农”,原因在于“农民”俨然具有种种标签色彩:廉价的劳力成本、弱势的社会地位、落后的生活方式等等。
    “农民”一词本来并不带有歧视色彩。本质在于,经济地位决定了社会地位,绝大多数农业从业者的相对贫穷,带来了这一称谓在今天的感情色彩。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拆迁补偿”令部分农村户口乍现财富光彩。在东莞、佛山、广州,大量农民变成百万富翁,“农民还好啊,有地有房,最惨是都市里的夹心层。”“我们早就不是农民了。”佛山市石头村老李认真向记者强调。经历过“村改居”,也经历过拆迁改造。在获得一笔补偿后,老李成了一名治安巡逻员。“钱不多,很闲。但反正不是农民了。”
    资料8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韩城镇于林庄村,在十几年前,还是冀东平原上一个“一般化”和“不起眼”的小村庄。自李景福1997年3月走马上任村主任以来,与村班子成员一起,经过十几年的创业创新,有计划地组织“依法拆迁”“和谐拆迁”和“就地改造”,硬是打造成了一座远近闻名的现代化“小都市”。现在的于林庄,崭新漂亮的高楼林立,560多户村民陆续搬进了新居;街道平坦宽阔、晚上灯火通明;现代化的学校和幼儿园更是令人羡慕和向往;居民小区花草树木绿荫秀人,休闲健身设施配套齐全;家家户户日子红红火火、老少和睦;全村风清气正、和谐稳定;农民人均年收入超15000元;现在全村农民拥有私家车160多辆,出出进进可风光了,农民与市民生活没有什么两样。
    于林庄人提起村里的“六有”,感到无比的自豪。一是“幼有所托”。该村投资280万元建起了一所远近闻名的现代化幼儿园,让全村的幼儿与城市的孩子一样,从小接受高标准教育,全村78名幼儿全部实行“免费入园”,全年入园费用全由李景福自家兴办的企业给予资助。二是“少有所学”。投资上千万建起了一所崭新的校舍和文体设施齐全的现代化学校和学校操场,比城市的一些学校配置的设备档次还要高,就学条件特别好,全校可容纳18个班级,孩子们上学不出村了,也方便了附近7个村的孩子上学。三是“老有所养”。从2006年开始,该村为65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发放100元生活补贴,以后还要逐年增加,使农村老人也能领上“养老金”。四是“病有所医”。在新农合起初报销40%的基础上,现在报销比例又提高到80%,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五是“残有所靠”。该村为30名残疾人建立了“助残基金”,使残疾人得到了优厚待遇。六是“闲有所乐”。对楼房小区全部进行了高标准绿化、美化和硬化,达到了“三季有花、四季有绿”;为满足村民对文化娱乐的需求,该村又巨额投资建成了一座2400多平方米的休闲文化娱乐广场。
    在座谈和走访中,李景福激情满怀地说:“建设新农村,光让村民住上新楼不是根本目的。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真正看到希望、得到实惠、享受幸福,才是我们永远追求的奋斗目标,也是村官的天职和责任”。在农村,农民是主人,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力量;解决好村民就业问题,是建设新农村的关键环节。为了更好地落实“十二五”发展规划,不断提高全村老百姓的收入水平,该村通过3个渠道解决村民“就业不出村”的问题。一是该村因地制宜规划建设了3个园区:一个占地300亩的奶牛、生猪养殖园区;一个占地500亩的高效种植园区,安排了一部分本村劳力,尤其是妇女劳力较多。二是让部分劳力参与村里在建和续建的“平改楼”工程和重点民生工程建设。三是靠发展三产服务业和物业管理安排劳力。此外,该村还由村集体经济收益出资,派青年农民外出学习,接受经营、管理、技术等培训,这些培训学成的“新型农民”成为村里发展壮大的中坚力量,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生机。
    与于林庄村的喜人变化相比,目前在全国各地仍有很多地方新农村建设不免使老百姓感到失望和失落,特别是“失地”农民的生活来源、生活出路和农民“就业难”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在农村调研采访时,经常听到一些老百姓的直面反映:“一没钱、二没物,外挂‘软、散、懒’的党支部,还有‘乱作为’‘瞎折腾’的村干部,以及脱离群众、不务正业的少数‘腐败型’村官,新农村猴年马月也建不成。”
    资料9
    仅占全国人口1.8%的美国农民,不仅养活了近3亿美国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2001年美国农产品出口高达535亿美元。
    格雷格夫妇的农场和牧场,加在一起大约有18000亩,农场的主要农作物是大豆、小麦、玉米和荞麦。格雷格夫妇共拥有185头母牛和8头公牛,所有这些牛都是肉牛。牧场上,许多牛在悠闲地“散步”,每头牛的两只耳朵上都戴着一个橘黄色的塑料卡片。格雷格说:“这是牛的身份证,上面有牛的出生日期、亲属关系及编号等信息,所有信息都可以通过电脑一览无余。”
    格雷格说,他的全部家当包括农场、牧场、房屋、牲畜、农机具等在内,总价值约为120万美元。为了打理这120万美元的家产,他平时忙得不亦乐乎,需要同时扮演许多种角色:农民、经理、会计、机械师、焊工、木匠、兽医、化学家、农艺师、教师(向帮工演示如何当农民)、市场营销师、投资者、餐馆老板(格雷格一家与别人合作在华盛顿开了一家高档餐馆,专门经营北达科他州的本地菜)、电工等等。格雷格根本就没有时间休假。
    格雷格的仓库里停放的农业机械令人眼花缭乱,联合收割机、四轮驱动拖拉机、风钻机、农用轨道拖车、捆草机、播种机……这些农业机械的总价值大约为22万美元。这些农业机械每个都有特定用途,正是它们把格雷格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格雷格告诉我,美国农业以市场为导向,农民根据市场信息独立做出生产和销售决策。美国农业的信息化程度已经高于工业,上网、读报已成为美国农民生活的一部分。离开了准确、及时、权威的市场信息,美国农业将无所适从。
    大多像格雷格这样的美国“农民”,并不是自食其力、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劳动者,而是一个农场主、农业科技与市场专家复合的农业企业经营家,虽然他们仍旧从事农副业生产,但同传统的农民完全不同了。这里只有“农场主”,没有“农民”。
    美国农田一年只种一季,春种夏收,哪年种什么,全由政府下订单决定,若没有下订单,那就让地撂荒,政府给予相应的补贴,有点儿“计划经济”的味道。此外,美国还有遍布全国,历史悠久的农业协会和农业合作社,它们都是农民为了实现共同利益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利益共同体,它们承担着为农民向政府表达利益诉求,争取权益,并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服务等多种职能。美国政府视农业合作社为具有某种社会福利性质的非营利组织,从许多方面给予了扶持和保护。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农业生产者的收入比城市人要高,这里“工农”差别完全消灭了。
    有记者在美国采访后写道:“夕阳西下,一抹斜阳和晚霞透射在遍野的花草树木里,沿途建在农场边上的别墅,占地10~30亩不等,房前屋后放着成套的农业机械,还盖有高高的圆柱形、圆锥顶的看上去是金属做的粮仓,估计能盛上百吨的粮食。成群的牛马甩着尾巴在草场上悠闲地吃着草,蓝色的天空和金黄的大地连成一片,一派恬静安详的田原风光。
    密林深处,曲径通幽,多是二三层的小楼,占地面积很大。继续前行,网球场、排球场、儿童游艺场里阵阵欢笑声此起彼伏。时有大片的空地,生长着保养很好的草坪,参天大树下大片树荫,摆放一些桌椅供人活动休息,或几人围桌聊天,或一家人在露天烧烤,烤肉的香味伴随着烟味随风而至。人们都很友好,不时有人主动向我们打招呼。
    我茫然了,不知这二十几天里看到的是城市,还是农村,这里的住户究竟是农民,还是市民?这是不是就是我们常提起的城乡一体化呢?”
请结合资料,试分析我国“三农”问题中,农业、农村、农民三者的关系,并就如何发挥三者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发表自己的见解。
    要求:
    (1)分关系和作用两大部分作答;
    (2)作用部分分别以农业、农村、农民为线索进行作答;
    (3)条理清晰,分析到位;
    (4)不超过400字。

选项

答案三者的关系是:农业是农村的主要产业,农村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村是农业生产和农民居住生活的主要空间;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要发挥三者在解决“三农问题”中的作用,应该做到以下3点。 一是提高农业生产力。鼓励规模化、产业化、多样化生产经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普及先进生产技术,发挥农村集体合作组织作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管理水平,以带动农村发展、农民致富。 二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优化农村基础设施,兴修道路、住宅、水电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为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奠定良好基础。 三是推动农民转型。改善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和素质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生产管理能力和文化素养,培养新型农民。对进城农民工进行就业指导、培训,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使农民向市民转化。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e8ye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随机试题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