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admin2018-11-22  59

问题 论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及意义

选项

答案北魏自建国后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努力,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经济落后,政令不举,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孝文帝时期,开始改革。前期改革主要由冯太后主持(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后期改革在494年迁都洛阳之后,主要改革鲜卑人的生活习惯,实行汉化。 (一)政治方面 1.整顿吏治,强化监察。规定守宰任期按吏治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同时加大反贪力度,树立御史台的权威。此举使吏治变得比较清明,也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保证。 2.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职责主要是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兵役。使基层政权趋于完善,能够较好地贯彻政令。 (二)经济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制定和推行均田制及新户调制 1.均田制:太和九年(485年),李安世建议实行均田。主要内容是:(1)男子年15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2)百姓原有土地为桑田,桑田是世业,不在还授之列。无桑田者,依制受田;桑田不足者依制补足。(3)奴婢受田与良人相同。耕牛一头受田30亩,限4牛。(4)宽乡之民可任力耕种,不受限制;狭乡之民可往宽乡受田。(5)官吏给公田,刺史15顷,太守10顷,治中、别驾8顷,县令、郡丞6顷。离职时移交下任,不得转卖。 2.新租调法:太和十年(486年)李冲提出新租调法,其内容为:一夫一妇每年出帛一匹、粟二石;15岁以上未婚男丁四人、从事耕织的奴婢八人、耕牛二十头,分别出一夫一妇之租调。 (三)后期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 1.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原因是,经济上,平城寒瘠,交通运输不便,粮食供给经常发生困难;军事上,平城地处边境,北受柔然的威胁,经略南方又显得悬远;政治上,北魏统治者要求推行汉化、促进民族融合,而平城鲜卑贵族集中,保守势力顽固。 2.改官制,一依魏晋南朝制度;禁胡服,下令服饰依汉制;断北语,朝廷上说北语者免官;改姓氏,将鲜卑族的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定族姓,仿汉门阀制度定鲜卑族姓。 意义:新法的实施,起到了一定的成效。 1.整顿吏治的结果,吏治清明,政治稳定; 2.通过受田和新租调法,将更多的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编户,保证了政府的租调收入和力役征发。 3.迁都洛阳及汉化改革,加强了北魏上层的汉化过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但是,孝文帝将门阀制度引入北朝并加以强化,导致了政治的腐败。

解析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eWWi777K
0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