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一片片荒滩荒坡上,人们播撒着绿色的希望。一场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在青海高原展开。“十三五”时期,青海每年要完成近400万亩的植树绿化任务。青海正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国土绿化,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处于高寒干旱半干

admin2018-12-02  28

问题 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一片片荒滩荒坡上,人们播撒着绿色的希望。一场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在青海高原展开。“十三五”时期,青海每年要完成近400万亩的植树绿化任务。青海正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国土绿化,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青海处于高寒干旱半干旱区域,自然环境严酷、气候条件恶劣,宜林面积本就小,且80%以上集中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先天不足,造林绿化成本极高。以乔木为例,实际投入标准达每亩2 000元,远高于国家每亩300元的标准。但是,青海省以国土绿化的实际行动改善生态环境,推动青海由经济小省向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转变,推进绿色富民、绿色崛起。多年的种绿护绿,改变了“青海的山上不长草”的历史和“山黄、风黄、水黄”的自然风貌。
据监测显示,经过科技攻关和艰苦努力,青海省荒漠化土地面积近五年减少了近8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至现在的18 600多万亩,5年减少了80多万亩,总体上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植树造林的同时,青海探索出“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模式。经过调研和论证,逐渐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西宁已初步形成以中藏药种植、森林旅游和多种经营相结合的林业产业格局。依靠森林资源兴办的“林家乐”和“生态茶园”,已有500多家,年产值约2 000万元。
                                                                                           摘自《人民日报》(2017年4月28日)
材料中“改变了‘青海的山上不长草’的历史”的奇迹对我们有何启示?

选项

答案①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青海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改善了生态环境,创造了“青海的山上也长草”的历史。我们应在承认规律的客观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青海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土地荒漠化问题,从发展中找出路。启示我们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明确事物处于怎样的阶段和地位,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解析 材料主要围绕青海省开展大规模的国土绿化行动并取得历史性成果及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展开。出题意图在于考查唯物辩证法的相关观点及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观点。
第一问考查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考生可根据材料中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符合当地实际的林业产业发展模式,围绕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矛盾分析法等方面展开。第二问考查“改变了‘青海的山上不长草’的历史”的奇迹的出现对我们的启示,考生可围绕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问题等方面展开。
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s://kaotiyun.com/show/eo64777K
0

相关试题推荐
最新回复(0)